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六辑)▪P13

  ..续本文上一页烦恼杂染。

  

  十、起随念心,谓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光是知念佛而已,还要深入佛法大义,现世当下也要修证自了,若能佛法深入而来念佛,其往生品位也就越高。

  

  佛说观无量寿经云:不知第一义,不得上品生。往生净土并非难事

  ,只要真诚的信心具足,发大清净愿往生极乐净土,一心一意履行称念弥陀圣号,念到一心不乱,正念(梵语samyak-smrti)现前,娑婆业缘尽了,便可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念佛功夫,祇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是苦,安养是归处。兹当念佛完毕,将念佛功德普皆回向(梵语parinama)西方净土,乃至一生所为诸善亦当回向,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年年月月,时分秒秒,皆一心回向净土,若不往生者,诸佛妄语;同样之理,如果自己不回向,纵然是上品善亦不得往生。

  

  益大师云:纵得上品善,若不回向,亦不得往生;若芝小善,懂得回向,亦得往生。

  

  

  

  

  

  48. 何谓『大乘佛法三大体系』?

  

  

  大乘佛法深广渊博,浩瀚无际,三藏十二部经典,的确令人有望洋兴叹之感,但是将大乘佛法提纲挈领,不外乎有三大思想体系:一、虚妄唯识系。二、真常唯心系。三、性空唯名系。今将三系叙述如下:

  

  一、虚妄唯识系,不但大谈其空,而且信受一切法空(梵语dharma-naira

  tmya),为什么仍说它是有宗呢

  因为唯识家所说的空,是指离心的外境而言,如果论到不离心的现境,就又不得不承认它们是有,如果这也是空无自性,那就不能建立一切,其过失则非常重大,所以唯识家尽管满口说空,终究仍然保留虚妄分别有的心识不空,这不是结归于有宗是什么

  

  

  二、真常唯心系者,虽然也说空,但比虚妄唯识者更进一步,不但说执境,现似心外境是空,就是连虚妄分别心也是空无自性的,不能说它是有,可是妄心是空性的,但隐藏在妄心背后的真常心,绝对不可说它也是空性的,因为其中不但具有一切真实功德,就是流转还灭也是依它而建立的,假定真常心也是空无的,如何能够建立一切,既然真常净心不空,当然亦属于有的一系。

  

  虚妄唯识与真常唯心两大体系,虽然不断讲空,但以究竟空义衡量,就不能不判它们为有宗了。

  

  三、性空唯名系,真正开显毕竟空义的,唯有性空唯名系的思想理论,以胜义空为究竟而归宗于毕竟空(梵语atyanta-sunyata),是为真正空系。本系连真常净心亦空,依空建立一切法。

  

  法句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

  

  如来广说一切佛法,无非欲令众生正见诸法的无我(空性),空性并非否定诸法的存在,而是空性建立在诸法上,离有说空,皆为邪见。空与有并不矛盾冲突的,空和有是互为相成,二者似乎矛盾而是统一的。佛法要人们在存在的现象上去把握本性空,同时在毕竟空的实相中去了解现象界的缘起法。能这样的观察、体验,就可得度一切苦厄。空从具体的有上显出,有在无性的空上成立,空有相成,不相冲突。

  

  佛陀说如来藏(真常唯心系)是怕佛弟子及当时之外道,听到佛陀说空而执空或断灭空。故说有如来藏,如来藏者,能安立生死流转门与涅槃还灭门。

  

  从一切法本性空寂的深观来看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当下被销镕了,是可以依世间而出世间,而出世间也不离世间。中观者,在法性性空的基点,宣说一切但有假名,所以以唯名来表示他。

  

  中观论云:因缘(梵语hetu-pratyaya)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如来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大般若经云:诸佛出世,皆说本性空义,化导有情;要闻佛说本性空义,乃入圣道得圣道果;离本性空,无别方便。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皆毕竟空,毕竟空中,都无有法可名能证,可名所证,可名证处,可名证时,何以故

  诸法皆空,若增若减,都无所有,皆不可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能示世间诸法实相。

  

  大般若经云: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诸法,常无变异,法性法界法定法住,一切如来等觉现观,既自等觉,自现观已,为诸有情(梵语sattva),宣说开示,分别显了,令同悟入,离诸妄想,分别颠倒。

  

  

  

  

  

  

  49. 何谓『灰身灭智』?

  

  

  灰身灭智又作无余灰断,焚身灰智。略称灰灭、灰断。即将肉身焚烧成灰,将心智灭除之意。亦即将身心悉归于空寂无为之涅槃界。此乃小乘佛教最终目的之无余涅槃。依据金光明经玄义卷上所载,若断尽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之烦恼,即可证有余涅槃,而焚身灰智则证入无余涅槃。

  

  盖小乘虽以无余涅槃为真涅槃,然大乘则视之为一种方便施设,须要

  经八千六百四十二万十千劫,而后于他方净土蒙佛度化。(金刚仙论卷九、肇论、维摩经玄疏卷五、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天台四教仪)二乘人于断除三界烦恼而悟道后,以火光三昧烧化色身,灭绝心智,而入于空寂之涅槃界,称为灰身灭智,其中火化五蕴,即称为灰沙,即火化五蕴成灰烬之意。

  

  

  毕竟,二乘阿罗汉(梵语arhat)断见思二惑证成果位后,因久修小乘思想,停留自度自利的阶段,一旦证成圣位,便视三界如牢狱,观生死如冤家,往昔其多生累劫生死沉沦自觉够累了,一想到五欲六尘之炽盛如火逼,心有余悸,一心就想急入无余涅槃,免受莫须有的牵缠与麻烦;难得证入无生,怎可不好好休息一番,甚至一想到度众生心就

  寒凉一大片,再怎么说,这二乘人多生积劫在三界内所受的苦难、逼迫、痛苦、无奈、哀嚎、寒心、人际打压、争斗、被害、官司、欺诈、骗术、杀生掳掠、奸淫,种种沉沦苦难都已深深尝试过,何有不彻底觉悟之有!一次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当下不思考便逃之夭夭,连

  转头回顾亦觉得恐惧堪虑。因此,也怪不得二乘人心态有此惊畏!我们就让阿罗汉灰身灭智的圣者暂时休息一下吧!毕竟,将心比心,心同此理,又何况二乘圣者也已经断见思二惑,永超三界,证入涅槃了,不用操心罣碍他们,所罣碍操心的应该是我们自己才对,因为我辈薄地凡夫还在六道沉沦不休不息中,却站在生死此岸的我们,来嘲笑可爱的阿罗汉(偏真涅槃),正当愚者不知愚,反讥他人愚之时,这辈阿罗汉也会感叹说出:这群不知死活的黄毛鸭头,满身秽(见思二惑未断),沉沦三界六道中,竟然嘲笑我等,真是自不量力,泥菩萨渡江,自身难保,还有气力批判此岸(圣域),省了吧!可怜的众生!你们很勇敢,很有魄力,精力旺盛,既然沉沦苦海不厌倦,很有兴趣,就留着自己受用(苦不堪言)吧!

  

  二乘阿罗汉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借镜,自度自利并非坏事,而是本分事,自了汉的行为,并没有过失,度不度众生是他各人自由的选择,别人无权介入干预,就随他因缘变化吧!总有一天二乘人阿罗汉(灰身灭智)想通了,休息够了,不好意思了,机缘成熟了,他自然会发起大乘度生的弘愿,以感念佛恩、众生恩、三宝恩、历代父母恩、国家恩、师长恩,有恩必报的大乘精神,这就是所谓不定性阿罗汉的特色,终其究竟,二乘人也会遇佛度化,回心转意向大乘菩萨而迈进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回小向大,也就是回转小乘向大乘佛道的终极目标,转了一大圈,周旋了无尽的时空,到了最后还是回到原点--成佛。

  

  开悟圣僧云:三界无安是火宅(梵语adiptagara),更于何处可安居;

  诸法性空是诸法,证到无生始悟生。

  

  开悟圣僧云:六根(梵语sad indriyani)门头一真人,朝朝暮暮伴随

  君;可惜诸君不相识,害得永劫受苦轮。

  

  开悟圣僧云:见色不为色尘染,闻声当知谁闻声;如能认出是何物,成圣成凡尽无言。

  

  

  

  

  

  50. 何谓意生身?法性生身?

  

  

  意生身(梵语mano-maya)者,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摩 化身,摩奴末耶身。非父母所生之身体,乃是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无色界、变化身、界外之变异身等,均属意生身。

  

  俱舍论卷十云:中有(梵语antara-bhava)者,又译作中阴、中蕴、中阴有。指人自死亡至次受生期间之识身。为四有之一,七有之一。众生于生死流转之过程,分四种阶段,此即四有。由身、口、意所作善恶之因,能招感六趣生死之果,因果相续不断,此即七有。中有即是前世死之瞬间至次世受生之剎那的中间时期。此中有身即识身之存在,乃由意所生之化生身,非由精血等外缘所成,故又称为意生身。

  

  法性生身者,为佛及大菩萨所受三界外化生之身。法性(梵语dharmata)者,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又为真如之异称。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马祖禅师云: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着衣吃饭,言谈祇对,六报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

  

  亦有法性与如来藏同义之说。是故,法性生身为如来五种法身之一,菩萨二种身之一。此生身证法性,得无生法忍,异于处胞胎、惑业所感之肉身,如来之身即由此出生,若以之配三身,则相当于吉藏大师所说之报身佛。佛之法性生身有无量无数阿僧祇一生补处(梵语eka-jati-pratiba…

《佛学问答(第六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