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六輯)▪P11

  ..續本文上一頁,名爲自縛。

  

  六祖壇經雲:今生若遇頓教門,忽遇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自古至今,曆代祖師,開悟聖僧,乃至諸多在家居士,參禅悟道,見性者無邊無數,難以計算,他們早已轉凡入聖,不受生死束縛,輪回所困,自在無礙之法身(梵語dharma-kaya)大千矣!那麼,獨一無二之法門便是--參禅悟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爲大前題,法門之首是也!

  

  開悟聖僧雲:佛佛佛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梵語dharmata bhuta-tathata),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動不靜不來往,無異無同無有無,難取難舍難指望,內外圓明到處通。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佛複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開悟聖僧雲: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衆生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

  

  

  

  

  

  41. 佛爲何說淫欲是生死輪回之本?意義何在?

  

  

  淫欲即是行淫之欲望,與愛欲、色欲同義。

  圓覺經雲:諸世界一切種性,無論卵生(梵語andaja-yoni)、胎生(梵語jarayuja-yoni)、濕生(梵語samsveduka-yoni)、化生(梵語upapaduka-yoni),皆因淫欲而延續種族生命。

  

  在律藏中以淫欲雖不惱衆生,然能系縛修行者之心,是故佛陀製此淫戒(梵語a-brahma-carya-virati),爲十重禁之一,四波羅夷之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十戒之一,以不淫即戒之意,故又稱不淫戒。

  

  經論中,比喻淫欲如火能燒心,稱爲淫欲火;又比喻淫欲傷身如病,稱爲淫欲病。于叁界中,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六欲天等,皆以貪欲、睡眠、淫欲等之欲樂爲構成其生命繼存之重要因素,乃欲所屬之世界,故稱欲界。欲界中最高層次之六天界,其天衆猶有欲樂,惟各界享受欲樂之程度與方式有異。以淫欲而言,四天王天與忉利天以交形成淫,第叁夜摩天以相抱爲淫,第四兜率天以執手爲淫,第五化樂天以相笑爲淫,第六他化自在天以相視爲淫。

  

  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者,是指衆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而言!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之叁階段;故稱作叁有生死,或單稱叁有。又叁界迷苦之領域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

  

  欲界(梵語kama-dhatu)者,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睡眠等有情所居之世界。

  

  色界(梵語rupa-dhatu)者,色爲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淫欲、飲食二欲,而仍俱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衆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以禅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禅梵天,終至阿迦膩咤天,共有十八天。

  

  無色界(梵語arupya-dhatu)者,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此叁界之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屬迷界,系衆生生死輪回之趣,故爲聖者所厭棄。

  

  法華經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苦,甚可怖畏。

  

  叁界內都是六道衆生生死輪回的窠臼,是衆生造業受苦樂的大環境,十方所有諸佛一一勸導叁界有情莫以叁界爲安,當勤求解脫。

  

  今已將叁界有情(梵語sattva)的狀況一一敘述一番,深信諸君不難明白,衆生實以情欲爲依爲命,若將愛欲、色欲淨化頓斷,見思二惑破除剎那便證無生,出離叁界,與聖同齊。無量劫來,有情皆以淫欲爲依,以淫欲滋潤生死,致使生生世世相續輪回生死,不罷不休。

  

  圓覺經雲:叁界輪回淫爲本,六道往返愛爲基。千經萬論無不指出淫欲是生死之本,輪回之因素,佛悲心徹骨,斬釘截鐵,一針見血不留情直說無礙衆生生死輪回禍根,就在淫欲未斷,致使六道衆生周旋不出叁界。現今引證楞嚴經佛所說之法要。

  

  楞嚴經雲:阿難!雲何攝心,我名爲戒,若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叁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衆,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爲善知識,令諸衆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叁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砂。何以故

  此非飯本,砂石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叁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爲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42. 我的嫉妒心很強烈,看到別人比我美貌、有才華、有地位、有財富,我內心很難過,便生嫉妒,該如何降伏?如何淨化?

  

  

  嫉(梵語irsya)者,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唯識百法之一。此心所能引起某種特定之染心,唯識宗歸之于隨煩惱之一。指對于他人之善、美等生起不悅之精神作用。

  嫉妒會令人痛苦、不自在、情緒不穩、記恨對方。這種不正常的心態,往往是人類每個人都具備而有的,只是深淺廣狹之別而已!有些人心生嫉妒很明顯容易看出來,有些人生嫉妒心放在心坎上不表露出來,有些人心生嫉妒,卻能將嫉妒心轉爲藝術化,但有些人心生嫉妒,馬上爆發造口業(梵語vak-karman),無理批判對方……。足見嫉妒心是很難控製的,何以故

  因爲嫉妒心不是物質界有形相的東西,沒有開關可OFF,茲當嫉妒心現前之時,就任他宰割擺布,甚爲無奈!

  

  因此之故,我們應該化嫉妒心爲隨喜心,爲何如此而爲呢

  因爲你不隨喜對方,別人也得有才華、有地位、有財富、有美貌,一切的一切皆如往常故;但是如果你一旦爲對方隨喜功德、祝賀、美言幾句、乃至隨喜贊歎的話,你可大膽嘗試一下,當你隨喜贊歎對方後,內心當下有無比的快活、清涼、法喜充滿,無有對立,心中這塊沈重的嫉妒心即刻化爲烏有,當下臉部頻頻展現出會心的微笑!一兩撥千斤,輕輕松松只用隨喜贊歎法門對治嫉妒心,就讓自己活得多自在(梵語isvara)、多快樂、多喜悅,更可貴的便是與對方廣結善緣,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非但沒有染自己的心,同時又淨化自己的嫉妒心,可謂雙贏,一舉兩得哩!

  

  我們要嫉妒別人,不如自己先自救,如何是自救呢

  就是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短缺處,若短缺處修得圓滿後,與對方平等無有高下,此時此刻,你想生嫉妒心都很難,爲什麼呢

  因爲你已經把自己短缺修滿了,該有的一切具足,內心嫉妒之病已痊愈了,這是根本之道,徹底解決嫉妒心的不二法門。

  

  假使要認真的與別人相互比較的話,那你就有嫉妒不完的痛苦心。比較是好,但應該取長補短,做爲增上緣,若能如是,豈不妙哉!天下間尚未成佛之前,人人都有自己短缺之弱點,倘若你跟佛來論高低,那你就不得不自卑而生我慢,嫉妒心堆積如須彌山之高了。所以與其自卑、嫉妒、比不上別人而心痛的話,不如自己勤加充實自己的才華,勇猛奮發圖強,爲自己種種有不足、有欠缺之處加以修補,令其莊嚴圓滿,若能如此,諸佛贊歎,菩薩護持,天龍八部嘉許。

  

  嫉妒有十二過:一、人不喜見。二、廣結惡緣。叁、傷及自家法身,穢自性。四、他人唾棄。五、人緣縮狹。六、鬼神不護。七、日日不安。八、諸事違逆。九、德行損折。十、命終墮落。十一、賢人遠離。十二、菩提不生。

  

  

  

  

  

  

  43. 早課課誦時,有一句『叁門清淨絕非虞』,叁門如何解釋?

  

  

  (一) 叁門又作山門。爲禅宗伽藍之正門。叁門有智慧、慈悲、方便叁解脫門之義,或象征信、解、行叁者,非必有叁扇門。

  又叁門建築或系根據大智度論卷二十雲:譬如城有叁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叁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叁門:空(梵語sunya)、無相(梵語animitta)、無作(梵語akarmaka)(無願)。

  

  由此可見,叁門乃指智慧、慈悲、方便叁解脫門,又象征信、願、行叁者,又作空、無相、無願(梵語apranihita)叁解脫門是也!虞者,憂慮之意。系指學佛向佛證佛境界,應奉行正法僅依此叁解脫門(空、無相、無願,智慧、慈悲、方便,信、解、行)者,必能證悟清淨法身佛的境界,這乃佛所說,絕對沒有什麼可憂慮而挂罣不放心之意。

  

  (二) 菩薩進趣菩提所修之叁種法門:一、智慧門,知進守退爲智,知空無我(梵語anatman)爲慧;依智故不求自樂,依慧故遠離貪著。二、慈悲門,拔苦爲慈,與樂爲悲;依慈故拔一切衆生之苦,依悲故遠離無安衆生心。…

《佛學問答(第六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