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六辑)

  佛学问答(第六辑)

  如本法师

  

  1.佛教见性后,其境界如何

  

  

  2.佛教二乘人从因地小乘,如何才能转向大乘佛道,因而成佛

  

  

  3.女众欲出家,但无女性特征(无月经、胸部平坦),可否剃度出家?

  

  4.在家修行受持何等经典较为适当

  

  

  5.若欲修持净土法门,应先从何经入门?净土思想又依据何经立宗?

  

  6.何谓往生净土三资粮?

  

  7.诵持楞严咒有时间的限制吗?是否只能在清晨诵持此咒?其他如中午、傍晚、夜间、午夜是否不可诵持呢?

  

  8.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有何差异?

  

  9. 平常生活布施、持戒、诵经、闻法、念佛、参禅、作功德等等都很精进,但是遇上逆境考验时,心中仍然纷乱无序,是否用功不够,该如何应对?

  

  10.何谓楞严大定?何谓楞严咒?何谓楞严经之大意?

  

  11.何谓生相无明?

  

  12.若心动念,起贪欲、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未付出行动造作,是否构成犯戒?

  

  13.何谓菩萨行?如何才能成就菩萨道因而成佛?

  

  14.平常皆能注意自心动态,并观自心无常的情绪变化,是否已达明心?见性又是如何?

  

  15.念佛往生净土,常听到说有种种瑞相,瑞相情况如何?如何辨识此人往生西方?

  

  16.往生者可利用媒界和阳上眷属联络,此一说法正确吗?见到的是否真实可信?

  

  17.菩萨有分十地,从初地至十地中,是否初地菩萨比十地菩萨境界差呢?有阶级之分吗?但为何又说:『佛佛道同,法法平等呢』?

  

  18.佛门之教义,皆欲使人人离欲出尘同证菩提为上策,但为何请出家法师为新人证婚,是否得当?

  

  19.畜生道的众生,可否今生往生西方净土?

  

  20.佛教说对人要行慈悲,那么别人欠我们的钱,是否要他还钱呢?

  

  21.平常什供时,都会唱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这当中,何谓三德?何谓六味?

  

  22.食肉十过,何等为十?

  

  23.佛教为何不烧纸钱(冥纸)?有咒语折成莲花钱可以烧吗?如法否?

  

  24.未学佛之前,我曾经从事过特种行业(当妓女),现在有福报接触到佛法,佛法令人解脱证菩提成佛,因此,想出家修行,是否可以?

  

  25.何谓『六即佛』?

  

  26.为何说:『未学佛前,看山是山;学佛三年,看山不是山;再学佛三年,看山又是山』。究竟是什么意思?

  

  27.何谓『四加行』?

  

  28.开悟证果的阿罗汉都具有神通吗?

  

  29.诵经念佛为亡者作功德回向,是否可令堕入地狱的亡者,亦能往生到净土?

  

  31.我已受过在家菩萨戒,当百岁命终往生时,归依证、戒牒、海青、缦衣、经书、佛像、往生被等,该如何处理才如法?

  

  32.为什么往生剎那,邀请法师开示助念那么重要?实际意义如何?

  

  33.火葬与土葬有何差别?何者殊胜有意义?该如何选择?

  

  34.何谓『无相心三昧』?

  

  35.请师父开示对美国2001年911事件之看法?

  

  36.美国当地报载某宗教集体自杀,死后升天,这种行为举动正确吗?

  

  37.既然命终后,快则剎那即随业投胎转世去,慢则四十九天即投胎转世去了,还须要立亡者的牌位给子孙供奉祭拜吗?有何意义?

  

  38.我遇到不如意、逆境时,动不动就生起瞋恨心,容易发脾气,不知该如何降伏?如何净化?

  

  39.学佛数年,有心净化贪心,但是越改越贪心,如何方能顿断贪心?

  

  40.何谓参禅悟道?参何禅?悟何道?

  

  41.佛为何说淫欲是生死轮回之本?意义何在?

  

  42.我的嫉妒心很强烈,看到别人比我美貌、有才华、有地位、有财富,我内心很难过,便生嫉妒,该如何降伏?如何净化?

  

  43.早课课诵时,有一句『三门清净绝非虞』,三门如何解释?

  

  44.如何把『空观、假观、中观』等三观,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又何谓『一心三观』?

  

  45.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身旁有人在讲话,或走动,自己是否能自觉?

  

  46.我常夜间外出,甚至经过坟墓之处,心常惊怖不安,念佛意义何?在有效果吗?

  

  47.人生苦短,有心往生极乐净土,如何才能构成往生净土的条件?

  

  48.何谓『大乘佛法三大体系』?

  

  49.何谓『灰身灭智』?

  

  50.何谓意生身?法性生身?

  

  51.经典中常见四有、七有,何谓四有七有?

  

  52.『真布施不怕假和尚』,请问师父,正信佛弟子应如何看待这个观念?

  

  53.我一心学佛,但是周遭亲朋好友都说我很消极,我该如何面对这个事实

  该如何调整我的心态

  

  

  54.我一生当中,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为何会被人冤枉、嫉妒、打压,令我心痛有如刀割,该如何因应?如何释怀?

  

  55.念佛之时,欲静反动,不念佛还好,一念佛反而妄想丛生,为何如此?该如何对治?

  

  56.何谓『衙门好修行』?意义何在?

  

  57.我特别喜爱参悟本性,请问性在何处?如何见性?

  

  58.我学佛多年,儿女长大,陆续要结婚,喜宴上该用荤食或用素食,我难以下决定,该如何是好?

  

  59.人生苦短数十年间,我有心出家,但出家的意志力不坚强,如何是好?

  

  

  

  

  1.佛教见性后,其境界如何

  

  

  修行以见性为宗,任何不宗一派若不以见性为其根本,当视其不了义、不究竟之法门,永远滞留生灭法中,于有为幻化染污之心起伏动荡而不得自觉,乃属三界内迼作有相法,若欲出离生死(梵语samsara),成证菩提终无是处,与外道法更无有异也!

  

  六祖惠能大师云:『但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本意即在此也,各人在多生累劫修因有浅有深,有广有狭,因人而异,故今世见性之境界深浅广狭亦有异也,有见性究竟圆满者,有见性未得圆满者;譬如夜观十五夜之月与初一之月,十五夜之月喻如见性究竟圆满者,初一之月喻为见性未究竟圆满者。

  

  菩萨(梵语bodhisattva)修证次第第五十二阶位中,若证得初地以上,当下便是见性之圣者,初地菩萨见性逊于二地,三地胜于二地,四地胜于三地,如是演推即知修证过程的确有见性之深浅广狭之异也。

  

  修行应以见性为宗趣,见性者即是得见自己本来面目,此本来面目即是不生不灭之涅槃(梵语mirvana)自性是也,行持佛道,修持法门应以不生不灭之佛性做为修行之基础,也唯有依不生灭心之修证方得不生灭之涅槃自性,因而顿断生死,永脱六道。

  

  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开悟圣僧云:『一念清净绝千古,十界依正无纤尘,识得此念是何物,世间忽然少一人。』

  

  见性后此人之心地常处见闻觉知,不断不常,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湛然常寂,自由自在,二六时中为人处事中道圆满,不落恶知见,行为不沾不染于尘欲,觉性特强,渐入圆满佛道是也。

  

  

  

  

  2. 佛教二乘人从因地小乘,如何才能转向大乘佛道,因而成佛

  

  

  佛法以佛道为究竟圆满,二乘人、三乘人皆是佛陀度生权宜之便因而所创设,最后还是以佛道为其宗旨。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法华经云:『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

  

  大圣佛陀悲心无尽,如是一一导归二乘三乘行者入于无上菩提,频频斑斑可见佛陀出世度生本怀,用心良苦也。二乘行者其心境虽是悟道,但其性亦多有异,瑜伽师地论将声闻(梵语sravaka)分类为四种:

  

  一、决定声闻,又作一向趣寂声闻、种性声闻。谓其久修小乘之法,故今闻小乘教而得证果位,既证小果,就不再进求大乘之法,停留小乘(梵语hinayana),亦称定性声闻。

  

  二、退菩提声闻,又作回向菩提声闻。此声闻本是菩萨(梵语bodhisattva),曾经发过菩提心,积劫修道,忽因疲厌生死,退失大道之心而证小果。

  

  三、应化声闻,又作变化声闻。应化者即是应现变化之意,此声闻本是诸佛菩萨内秘真实之行,外现声闻之身,而能引接前二种声闻归于大乘,及广化众生令入佛道。

  

  四、增上慢声闻,此声闻自称已得增上之法而轻慢于他,此声闻厌恶生死,欣乐涅槃,因修戒定慧之道,稍有所得便谓证果,此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故谓增上慢声闻。

  

  由以上所举之实例,即知声闻缘觉二乘人之心性类别,皆有各自来龙去脉,各有其因由,倘若欲令二乘人回小向大,亦须有诸多增上缘之助成,方得于小向大,譬如要有大乘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的悲智感召,诸佛菩萨之度化,二乘人自己也应回光返照,心存感恩三宝,一心一意感念四重恩,将心比心,自己能证得二乘果位,皆由佛之所化,理应感念,若欲感念,唯一不二门即是发大慈悲心广度有情,如此便能发起大乘心念,又能视同四生六道之轮回(梵…

《佛学问答(第六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