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五辑)▪P14

  ..续本文上一页物新的开始,彼人于彼世界又是须要经过生老病死的阶段,如是辗转于生而复死,死而复生之圈内而不得止息,佛门称之六道轮回。

  有生必有死,除非不生即不死,这是人人平等要面对的事实,任何人都没有享有特权或赦免,说他生而不死的理由,毕竟生与死是凡夫迷界,是无常(梵语anitya)有为生灭的业报;诸佛菩萨圣僧们因断无明烦恼而净化生死,是故无生死无轮回,若来人间只是示现度众生,游戏人间一般而已!

  修行者面对死亡应有的心态与认识,引用经典大意叙述四点供给同参大德:

  一、无修行的凡夫心境:对死亡来龙去脉一概无知,心生恐慌,或不知而不惧,或半知半解,或知而故意避开不谈,或认为谈之是不吉祥大忌讳,或认为死亡与他甚远,或真的不知死亡的确会来临,或不关心死的问题,或只知生(梵语jati)的事实,而未曾联想到死亡,这一连串的案子,凡夫对死亡的心态不外乎如此,佛门称之迷惑。

  二、善恶之业决定人的命运:人的命运不是佛菩萨在操控,不是神明上帝在掌握,更不是鬼怪魍魉作祟运筹,而是由自己现世所作之善恶之业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是很公平、很平等、没有特权的,没有任何人在操控,一切自由意志在自己心中,为善为恶自己可以自作运行;换句话说,对于死亡之后的世界(梵语loka-dhatu),乃至投胎转世于六道中的那一道,现世所作为的善恶业力,即可肯定来世的那一道了。

  为善即得三善道,为恶即堕三恶道,这岂不是甚为公平而平等吗?对死亡还有何等恐惧之有呢?

  三、现世修行证得果位者对死亡的心境:修行证果者,其生死自在,无有害怕死亡的意念,因为证道者内心已彻底悟明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离生无死,离死无生,生死(梵语samsara)不一不异的道理(真相),是故对死亡心无恐怖,无惑无动,远离颠倒梦想,现世已证得涅槃,随顺世缘无挂碍,生死涅槃等空华,于世间随缘度日,自在解脱,世间业缘一尽,即入大涅槃。

  开悟祖师云:“一念不觉远家乡,狂心歇处见娘面;菩提涅槃(梵语mirvana)非外得,溪声山色悉皆然。”

  四、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求生净土者对死亡的心境: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娑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有缘无缘不要紧,只要有心求生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无不接引往生其国,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曾经发四十八愿,其中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既明白有极乐净土,何愁沉沦六道生死轮回,对修净土法门的行者,其心境念念不忘西方,忆持弥陀圣号,专志求生净土,其心坚固不犹豫,终其一生与极乐正依报结法缘,世间业果受尽,自力与他力感应道交,弥陀接引,莲花(学名Nelumbonucifera)化生,多生果劫之生死,一笔勾销,从此入圣位。

  引述四点法则,针对有关修行者如何坦然面对死亡的认知与心态,作一番简略的阐述,仁者明白否!

  69、何谓出了家忘了家?出家后是否能返俗家?

  出家修行,其本意实乃殊胜庄严之意,不解出家修行真谛之辈,往往对出家的动机与意义失去正面的共识,因而臆测错误,或道听涂说,或受传统邪说谬论而导归成邪论,自始至终不得正解出家修行真实义,也因此思想中毒巨深,障碍自己对如来(梵语tathagata)正法的认知,想要踏入佛门求得正觉,实乃飘渺,甚可怜愍!

  出家(梵语Pravraiyaj)真正的含义是在出离五欲六尘的因缚,不受其所沾染,正解其境本空,幻化不可得,得亦得不住,如是精进修证,渐破无明烦恼,明心见性,与实相(梵语dharmata)中道法相应,法身彰显,自度度人,福慧圆满,瓜熟蒂落,佛道自成。

  简单而言,出家就是出三界家,出轮回家,出生死家,出烦恼家,出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束缚之家,以达到证成无上菩提的根本意趣,若禀持这种志向,即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何以故?因为十方诸佛与如此出家本意正等无异故。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梵语suddha),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里,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梵语marga)。”

  出家修行由此可知,是何等的自尊庄严,是超凡入圣的大工程,岂非一般无知泛泛之辈所能及!所能熟悉。

  出了家忘了家,是忘了五欲六尘之家,忘了三界家,忘了生死家,忘了轮回家,忘了烦恼家才对,忘了一切束缚困住自己的尘埃,正解诸境本空,幻化了不可得,与寂灭性为住,若如然,方为出了家忘了家实际之义。

  出了家忘了家,是实践佛道的暂时过程,若不忘了家,因而念念俗家,回忆亲朋眷属,恋恋思亲,则道业难成。若修行有得,禅定(梵语dhyana)坚固,愿力胜过业力,其道心雄厚,犹如大树可荫护鸟只、猿猴、让人乘凉,果能如此,出了家而后回家,即可度化亲戚朋友眷属来学佛,这样回家有何不可!倘若出家修行有得,禅定、智慧(梵语jnana)、愿力坚固之后,因而不回家,忘了家,不度家眷亲朋好友,反而有无量过失的,有违佛法本意,失去菩萨道度生的精神。

  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成道后,旋即回皇宫首开法筵,广宣妙法,度化宫廷文武百官、其父王、诸多王子、与其俗妻耶输陀罗、其子罗瞧罗等等,这是铁证之实例。乃至历代高僧大德度化家眷亲朋公案,其数之多一一不胜枚举。

  出家后不是意味全然不可回家,而是为了道业之成就,暂时忘了俗家,先将世俗之习气(梵语vasana),烦恼尘埃,无明妄惑努力精进净化,所谓大死一番即是,不然法身慧命焉能复苏!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唐朝布袋和尚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70、请问明心见性,性要如何见?

  见即是性,离见无性,离性无见,见即是性,性即是见,见性不二。

  性无形无相,非青黄赤白黑,非长非短,非大非小,非净非垢,非来非去,非增非减;性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言语道断(梵语sara-vada-caryoccheda),心行处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性亦非断灭,非顽空。

  若问性在何处?答:性在作用,当作用之时,有其八处,何谓其八?在眼能见,在耳能闻,在鼻能嗅,在舌能尝,在身知触,在足能奔,在手能举,在心能分辨,若识者谓之佛性,不识者谓之精魂。

  学道之人若欲见自本性,但莫于心上著一物,犹若虚空—纤尘不染,无一法可得,当下见性,透脱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凡圣境界,始得名为出世佛。

  明心见性者,不被法障,不落法尘;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不作众生见,不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圣见,不落圣边;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法身(梵语dharma-kaya)偏大千;若有见处,即名外道;若不落法尘,分分秒秒见性,月月年年见性,性即是自己之心,自己之心即是性,纤尘不染,万法不立,体自光明也。尔要与诸佛不别,但莫外求,尔一念心上清净光,是尔屋里法身佛。

  如来一代圣教只明如今鉴觉自性,诸君仁者若问心在何处?汝问我的即是汝心,我答汝即是我心。我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我?问我即汝心。从无始劫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处,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开悟圣僧云:“回光返照自观自,历历分别原来是,识得自家大宝藏,从斯受用无穷尽。”

  71、自修与人众共修,两者其意义有何差别?

  自修与大众共修都建立在修行佛法为出发点,目的在于明心见性,了悟生死(梵语samsara)大业,证成菩提,出三界为正宗。修道者若背离此意义,其自修与大众共修便成多此一举,虚度光阴,徒劳浪费青春与生命。

  何谓自修?就是自己将心安住下来,独自一人独处一方而精进(梵语virya)佛道是也。自修应具备何等条件?

  第一要正见为何要自修的动机与意义。

  第二自修内容要符合了义解脱(焚语vimoksa)法门。

  第三自修之人应具足有恒心毅力不拔之心,不达彼岸终不止休。

  第四有深信不移之心,截断无明(梵语avidya)三毒。

  第五防止俱生我执懈怠心。

  第六拒绝不必要之攀缘心。

  第七生活严谨,精进菩提(梵语bodhi)。

  第八低声下气多参访善知识。

  第九遭遇业障(梵语karmavarana)慎莫退心。

  第十与不二法门,实相中道相契。

  若修道者因而自修,日日与菩提相应,焉有不得道之有。

  若人欲得自修,这是一件尊严殊胜之举,往往能自行自修者,其身教与言教皆有一定的自修程度,在三藏教典亦有明确的正见(梵语samyag-drsti),行为方面也都上了轨道,一一皆能自动自发用功加行,这是值得赞叹与鼓励的。若是自修者其心软弱懈怠,不具恒心毅力,又无正见增上,不通如来圣法,贡高我慢,无明三毒丛生,如此弊病而自修者,不但与修行无助益,反而招祸惹身,感召堕落三涂之危机,乃至走火入魔,阴阳怪气,非僧非俗,疯颠狂妄,言行错乱,所行外道法而攀附佛门中不能自觉,受世人讥嫌诽谤,的确这种乱象在当今社会不是频频层出不穷吗?诽谤多于赞叹,歪曲如来(梵语tathaga…

《佛学问答(第五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