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之有!何况这些大菩萨们的身份、果位、立场,很多都是倒驾慈航而来的诸佛,以示现菩萨大士而度生,我辈众生,不具慧眼,当然就不得而知。地藏菩萨所教导的弟子皆成佛者即有无量无数之多,如今地藏菩萨之果德焉有不成佛之理,况且地藏菩萨乃倒驾慈航之过来人(佛),焉得以一般菩萨身份平起平坐而论之。
65、古德云:“来时空空,去时也空空”,这句话正确否?
佛陀时常在经典里有谈到,众生业不重不生娑婆(梵语saha),爱不断不生净土。众生之所以众生就是随业漂流,导致六道生死轮回,若三业(梵语trini-karman)已净化,何来生而复死,死而复生之有!
世人不明生死轮回的真相,只要说得出口就好,不必负起邪说的责任,以讹传讹,的确一一误导人类思想观念。
来时空空,去时也空空,就这么单纯与便宜就没事了吗?若来时空空,去也空空的话,为何你这辈子历尽沧桑,吃过无尽的苦头,这些都是空空吗?夫妻吵架明争暗斗,与同事之间冷战热战,能说一切空空吗?为经济烦恼,为儿女操心,事业起伏不定劳心劳力,也是一切空空吗?这不但不空,而且是大有特有,焉可蒙上眼睛说瞎话呢?应该老老实实的说:来时随业来,去时随业去。这就对了。
业是无形无相,捉不到摸不著,但它是存在的,业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行为动作,思想观念,起心动念,这颗活跳跳的心,当下就是业。
人之活动运行,是这股无形的力量在操控的,为善为恶不离心(梵语citta),语默动静不离心,施为动作,搬柴运水,走路吃饭,睡觉穿衣等都是业力的运行,也就是心的作用。
当心作用之际,所造的善恶之业必定隐藏在八识田中,保存得坚固不坏,百岁命终即随此善恶之业行投胎转世到有缘的六道中。
世人没有学佛,没有探讨生死(梵语samsara)大业之真相,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不知不觉也脱口而说:来空空,去空空。乍听之下似乎有道理,但明眼人一听即知邪见话柄,乃值得怜愍与同情!正信佛子应以真相大白之语而言之:来时随业来,去时随业去。
66、人的嫉妒心、不随喜心,时而流露,有心改过,以佛教之法门,不知如何修证?
别人有能力、有才华,比你强,诸事胜过自己,无形中内心生起不平衡的心态,被境所转,因此嫉妒心就现前了。别人的成功,别人所作所为光耀大众,而自己的心情起了难过不随喜的心,这不愧是凡夫,我执在作祟。
嫉妒心与不随喜心,在凡夫(梵语prthag-jana)因地的我们,可说人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些毛病,有些人表现的比较明显,有些人表现得若隐若现(似乎有点不当的艺术),有些人一概隐藏在心里不肯展现出,虽然如此,嫉妒心与不随喜亦然存在内心,假使不将之净化,随时随地都有爆发的来临,如同一颗未定时炸弹,何时何地皆有引爆的可能性。
每个人的心境自己比别人更清楚,倘若你面对一件让你嫉妒心很敏感而强烈的时候,你可以先深呼吸一大口,然后再慢慢的吐气,如是反覆三回,接著反问自己:如本啊!如本!你要知道,对方今天有这么大的成就,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所付出的心血、岁月、劳心劳力、青春,乃至历尽沧桑,可谓鞠躬尽瘁,这些点点滴滴的前因,别人的种种苦难与付出,你看到了没有!你所见都是别人今天开花结果的时候,你的嫉妒心能成立吗?嫉妒心就是自己不争气,进进退退,不肯精进(梵语virya)努力,始终停留在别人之后;别人高你一筹,你矮他一截,样样条件比你强,你不但不随喜,反而不高兴又生烦恼,难怪如本你心生嫉妒,嫉妒心就是这样衍生而来的,你要嫉妒别人的才华、能力、富贵、成功,倒不如从今天开始一心一意好好有所作为,于佛道勇猛精进,钻研三藏,弘法度生,最后出三界证菩提,有朝一日,也可与佛菩萨一般,最后具足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梵语sad abhijnah),四无所畏、十力、十八不共法。这岂不是两全其美,一来能理性净化自己嫉妒心,二来不与别人结恶缘,最后的成功者,实在非你莫属。若能常如是思考反省,嫉妒心、不随喜心,即可日益净化。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已。”
67、欲出家修行,要如何选择道场?
出家(梵语pravrajya),音译作波吠俨耶。即出离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亦兼指出家修道者,与沙门、比丘同义。为在家之对称。又以出家乃远离世俗(梵语samvrti)之尘,故又称出尘。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著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
比丘(梵语bhiksu)、比丘尼(梵语bhiksuni)、式叉摩那(梵语siksamana)、沙弥(梵语sramaneva)、沙弥尼(梵语sramanerika)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出家的动机在于了生脱死出三界,自度度人,以证悟无上菩提为志向。
的确有无数之人,一心向道,有心出家修行,欲精进佛道,但是选择道场来出家修行的问题,让他头痛不知如何抉择才是,因为出家修行是办生死大事,轮回与不轮回之关键所在,所以应该特别关心自己以后出家了道的通路。基于这点,今将提出七点项目,作为有心出家修行选择道场的准则。
一、佛寺应人人遵守如来(梵语tathagata)戒律:道场若无戒律,寺众必乱伦次,人我是非纷云,明争暗斗,上下不能和谐,挑拨离间,住众则不得安宁,三业无能清净。正法因此分崩离析,败坏如来家业,所以佛寺要有戒律的遵守。
四分律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毗尼若亡,佛法亦亡。”
二、佛寺要有正法可闻:道场庄严、环境幽雅、人事适中,但若无正法可闻,智慧不能开拓,烦恼难以降伏,心则不安,妄想纷飞,得过且过,浪费青春,虚度岁月,道业焉能成就!岂不是有负当初出家道念!所以道场应有正法可闻,日日听经闻法,日日法喜充满,以滋润法身(梵语dharma-kaya)慧命故。
三、佛寺应驻锡有善知识(明师):刚出家之人,有些人确实道心尚未坚固,佛法知见未得入道,在佛寺里没有善知识的教导与启发,往往会出了种种状况,智慧未成熟无能疏解,最后四处奔走流浪,甚至有些人走投无路因而还俗,当初有善根出家修行,因找不到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可依止与教导,又走回头路,进退两难,甚可遗憾。因为善知识深入三藏法义,犹如一盏明灯,可照亮阴暗而得光明,众生无明烦恼心重,善知识能启发智慧,破诸无明烦恼,安住道业,使令行者继续精进佛道,共登正觉彼岸,因此,选择善知识是相当重要的。
四、佛寺应以六和敬共处:(1)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2)口和无静,是言语不起争论。(3)意相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4)戒(梵语Sila)和同遵,是戒律的共同遵守。(5)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6)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
若大众共同遵守六和敬,佛寺则充满一片祥和,修行进道必得可成,因此,选择道场而出家的确要慎重。
五、佛寺环境是否能适应:道心坚固是理所当然,但遇到环境种种困扰时,往往也会心生烦恼的时候,何况学佛刚初发心者,毅力摇晃不定,容易被外境惑动或干扰,情绪亦难稳定,是故选择道场的环境亦应深入考量。
六、佛寺法会太多影响道心:许多刚发心出家修行的行者,事先毫无留意道场的性质与状况,勇猛心一发,心存只要能出家顺利即可,果真一旦露出僧相,频频苦恼之事即接踵而来了,法会(经忏、度亡、消灾、引魂,乃至其他佛事频繁)杂务多,寺务多得让他喘不过气,进不是退不是,苦恼懊悔不知向谁细诉心中的苦衷,正所谓:出家前闲事多,出了家事转多。是最好的写照,因此选择道场有必要过滤筛检的程序。
七、佛寺应有修行的风气:道场林立,佛寺琳琅满目,但却莫衷一是,不知如何选择有修行风气的道场,这也是伤脑筋的一面,自己修行的法门略知一、二,当然出家选择适合自己法门的道场是必要的,若道场没有修行的风气,入其道场又有何意义?唯有徒增烦恼,迟迟不得入道,生命一日复一日而消失,道业荒废,生死未了,心则有不安之时,因此,道场没有修行的宗风,去亦如同无去,枉然虚度岁月,可不慎哉!
以上七点项目,欲出家者能牢记五内,因而以智慧观察适合自己所修行之道场,才不致于有事后遗憾而懊悔,也因为选择正确的道场而减少诸多困扰与不必要的烦恼,若正见这七点项目,则易于入道行道证道,若如然,诸佛赞叹,菩萨随喜,出家者亦能如愿以偿,究竟圆成无上菩提。
68、修行者要如何坦然面对“死亡”?
谈到“死亡”两个字,一般人皆避开不说,或者 因为不知死亡与他自己有关系,因此个个都没有危机意识,大体上社会人士顶多只谈到生老病三大问题,死的问题就跳过干脆不谈,反正离我们甚远,何况谈到死字似乎是一种忌讳,如此死字便成人们不关心、不思考的问题,也因此成了大问题。
诸君大德!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自己面对死后的去处一概无知(万丈深渊,大黑洞一般),因无知生大恐惧感,若能正见(梵语samyag-drstui)死亡后的种种状况与现世所作所为有密切的关系,此人即可心安理得,高枕无忧,乐观其成。
要明白!人死亡后并不是代表一切的毁灭,而是随其现世所造之业因(梵语karma-hetu)(善恶)而投胎转世,改头换面(六道中),而又开始展现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人事…
《佛学问答(第五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