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之有!何況這些大菩薩們的身份、果位、立場,很多都是倒駕慈航而來的諸佛,以示現菩薩大士而度生,我輩衆生,不具慧眼,當然就不得而知。地藏菩薩所教導的弟子皆成佛者即有無量無數之多,如今地藏菩薩之果德焉有不成佛之理,況且地藏菩薩乃倒駕慈航之過來人(佛),焉得以一般菩薩身份平起平坐而論之。
65、古德雲:“來時空空,去時也空空”,這句話正確否?
佛陀時常在經典裏有談到,衆生業不重不生娑婆(梵語saha),愛不斷不生淨土。衆生之所以衆生就是隨業漂流,導致六道生死輪回,若叁業(梵語trini-karman)已淨化,何來生而複死,死而複生之有!
世人不明生死輪回的真相,只要說得出口就好,不必負起邪說的責任,以訛傳訛,的確一一誤導人類思想觀念。
來時空空,去時也空空,就這麼單純與便宜就沒事了嗎?若來時空空,去也空空的話,爲何你這輩子曆盡滄桑,吃過無盡的苦頭,這些都是空空嗎?夫妻吵架明爭暗鬥,與同事之間冷戰熱戰,能說一切空空嗎?爲經濟煩惱,爲兒女操心,事業起伏不定勞心勞力,也是一切空空嗎?這不但不空,而且是大有特有,焉可蒙上眼睛說瞎話呢?應該老老實實的說:來時隨業來,去時隨業去。這就對了。
業是無形無相,捉不到摸不著,但它是存在的,業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行爲動作,思想觀念,起心動念,這顆活跳跳的心,當下就是業。
人之活動運行,是這股無形的力量在操控的,爲善爲惡不離心(梵語citta),語默動靜不離心,施爲動作,搬柴運水,走路吃飯,睡覺穿衣等都是業力的運行,也就是心的作用。
當心作用之際,所造的善惡之業必定隱藏在八識田中,保存得堅固不壞,百歲命終即隨此善惡之業行投胎轉世到有緣的六道中。
世人沒有學佛,沒有探討生死(梵語samsara)大業之真相,人雲亦雲,以訛傳訛,不知不覺也脫口而說:來空空,去空空。乍聽之下似乎有道理,但明眼人一聽即知邪見話柄,乃值得憐愍與同情!正信佛子應以真相大白之語而言之:來時隨業來,去時隨業去。
66、人的嫉妒心、不隨喜心,時而流露,有心改過,以佛教之法門,不知如何修證?
別人有能力、有才華,比你強,諸事勝過自己,無形中內心生起不平衡的心態,被境所轉,因此嫉妒心就現前了。別人的成功,別人所作所爲光耀大衆,而自己的心情起了難過不隨喜的心,這不愧是凡夫,我執在作祟。
嫉妒心與不隨喜心,在凡夫(梵語prthag-jana)因地的我們,可說人人或多或少都有這些毛病,有些人表現的比較明顯,有些人表現得若隱若現(似乎有點不當的藝術),有些人一概隱藏在心裏不肯展現出,雖然如此,嫉妒心與不隨喜亦然存在內心,假使不將之淨化,隨時隨地都有爆發的來臨,如同一顆未定時炸彈,何時何地皆有引爆的可能性。
每個人的心境自己比別人更清楚,倘若你面對一件讓你嫉妒心很敏感而強烈的時候,你可以先深呼吸一大口,然後再慢慢的吐氣,如是反覆叁回,接著反問自己:如本啊!如本!你要知道,對方今天有這麼大的成就,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所付出的心血、歲月、勞心勞力、青春,乃至曆盡滄桑,可謂鞠躬盡瘁,這些點點滴滴的前因,別人的種種苦難與付出,你看到了沒有!你所見都是別人今天開花結果的時候,你的嫉妒心能成立嗎?嫉妒心就是自己不爭氣,進進退退,不肯精進(梵語virya)努力,始終停留在別人之後;別人高你一籌,你矮他一截,樣樣條件比你強,你不但不隨喜,反而不高興又生煩惱,難怪如本你心生嫉妒,嫉妒心就是這樣衍生而來的,你要嫉妒別人的才華、能力、富貴、成功,倒不如從今天開始一心一意好好有所作爲,于佛道勇猛精進,鑽研叁藏,弘法度生,最後出叁界證菩提,有朝一日,也可與佛菩薩一般,最後具足叁明(梵語tri-vidya)六通(梵語sad abhijnah),四無所畏、十力、十八不共法。這豈不是兩全其美,一來能理性淨化自己嫉妒心,二來不與別人結惡緣,最後的成功者,實在非你莫屬。若能常如是思考反省,嫉妒心、不隨喜心,即可日益淨化。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已。”
67、欲出家修行,要如何選擇道場?
出家(梵語pravrajya),音譯作波吠俨耶。即出離家庭生活,專心修沙門之淨行;亦兼指出家修道者,與沙門、比丘同義。爲在家之對稱。又以出家乃遠離世俗(梵語samvrti)之塵,故又稱出塵。出家須剃落須發,抛棄服飾,並穿著壞色之衣,故出家又稱落飾、剃發、落發染衣、剃染、落染。
比丘(梵語bhiksu)、比丘尼(梵語bhiksuni)、式叉摩那(梵語siksamana)、沙彌(梵語sramaneva)、沙彌尼(梵語sramanerika)等五衆皆爲出家衆,稱爲出家五衆。
出家的動機在于了生脫死出叁界,自度度人,以證悟無上菩提爲志向。
的確有無數之人,一心向道,有心出家修行,欲精進佛道,但是選擇道場來出家修行的問題,讓他頭痛不知如何抉擇才是,因爲出家修行是辦生死大事,輪回與不輪回之關鍵所在,所以應該特別關心自己以後出家了道的通路。基于這點,今將提出七點項目,作爲有心出家修行選擇道場的准則。
一、佛寺應人人遵守如來(梵語tathagata)戒律:道場若無戒律,寺衆必亂倫次,人我是非紛雲,明爭暗鬥,上下不能和諧,挑撥離間,住衆則不得安甯,叁業無能清淨。正法因此分崩離析,敗壞如來家業,所以佛寺要有戒律的遵守。
四分律雲:“毗尼藏者,佛法壽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毗尼若亡,佛法亦亡。”
二、佛寺要有正法可聞:道場莊嚴、環境幽雅、人事適中,但若無正法可聞,智慧不能開拓,煩惱難以降伏,心則不安,妄想紛飛,得過且過,浪費青春,虛度歲月,道業焉能成就!豈不是有負當初出家道念!所以道場應有正法可聞,日日聽經聞法,日日法喜充滿,以滋潤法身(梵語dharma-kaya)慧命故。
叁、佛寺應駐錫有善知識(明師):剛出家之人,有些人確實道心尚未堅固,佛法知見未得入道,在佛寺裏沒有善知識的教導與啓發,往往會出了種種狀況,智慧未成熟無能疏解,最後四處奔走流浪,甚至有些人走投無路因而還俗,當初有善根出家修行,因找不到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可依止與教導,又走回頭路,進退兩難,甚可遺憾。因爲善知識深入叁藏法義,猶如一盞明燈,可照亮陰暗而得光明,衆生無明煩惱心重,善知識能啓發智慧,破諸無明煩惱,安住道業,使令行者繼續精進佛道,共登正覺彼岸,因此,選擇善知識是相當重要的。
四、佛寺應以六和敬共處:(1)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2)口和無靜,是言語不起爭論。(3)意相同悅,是心意的共同欣悅。(4)戒(梵語Sila)和同遵,是戒律的共同遵守。(5)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6)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沾。
若大衆共同遵守六和敬,佛寺則充滿一片祥和,修行進道必得可成,因此,選擇道場而出家的確要慎重。
五、佛寺環境是否能適應:道心堅固是理所當然,但遇到環境種種困擾時,往往也會心生煩惱的時候,何況學佛剛初發心者,毅力搖晃不定,容易被外境惑動或幹擾,情緒亦難穩定,是故選擇道場的環境亦應深入考量。
六、佛寺法會太多影響道心:許多剛發心出家修行的行者,事先毫無留意道場的性質與狀況,勇猛心一發,心存只要能出家順利即可,果真一旦露出僧相,頻頻苦惱之事即接踵而來了,法會(經忏、度亡、消災、引魂,乃至其他佛事頻繁)雜務多,寺務多得讓他喘不過氣,進不是退不是,苦惱懊悔不知向誰細訴心中的苦衷,正所謂:出家前閑事多,出了家事轉多。是最好的寫照,因此選擇道場有必要過濾篩檢的程序。
七、佛寺應有修行的風氣:道場林立,佛寺琳琅滿目,但卻莫衷一是,不知如何選擇有修行風氣的道場,這也是傷腦筋的一面,自己修行的法門略知一、二,當然出家選擇適合自己法門的道場是必要的,若道場沒有修行的風氣,入其道場又有何意義?唯有徒增煩惱,遲遲不得入道,生命一日複一日而消失,道業荒廢,生死未了,心則有不安之時,因此,道場沒有修行的宗風,去亦如同無去,枉然虛度歲月,可不慎哉!
以上七點項目,欲出家者能牢記五內,因而以智慧觀察適合自己所修行之道場,才不致于有事後遺憾而懊悔,也因爲選擇正確的道場而減少諸多困擾與不必要的煩惱,若正見這七點項目,則易于入道行道證道,若如然,諸佛贊歎,菩薩隨喜,出家者亦能如願以償,究竟圓成無上菩提。
68、修行者要如何坦然面對“死亡”?
談到“死亡”兩個字,一般人皆避開不說,或者 因爲不知死亡與他自己有關系,因此個個都沒有危機意識,大體上社會人士頂多只談到生老病叁大問題,死的問題就跳過幹脆不談,反正離我們甚遠,何況談到死字似乎是一種忌諱,如此死字便成人們不關心、不思考的問題,也因此成了大問題。
諸君大德!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自己面對死後的去處一概無知(萬丈深淵,大黑洞一般),因無知生大恐懼感,若能正見(梵語samyag-drstui)死亡後的種種狀況與現世所作所爲有密切的關系,此人即可心安理得,高枕無憂,樂觀其成。
要明白!人死亡後並不是代表一切的毀滅,而是隨其現世所造之業因(梵語karma-hetu)(善惡)而投胎轉世,改頭換面(六道中),而又開始展現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個人事…
《佛學問答(第五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