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有功用地。
此外,天台宗以别教之初地以前,及圆教之初住以前为有功用,称为初地初住证道同圆。
58、何谓一心十法界?
指迷与悟之世界,然而迷与悟之世界不离一心(梵语eka-citta),一心具足十法界。
何等为十法界:一、地狱法界。二、饿鬼法界。三、畜生法界。四、阿修罗法界。五、人间法界。六、天上法界。七、声闻法界。八、缘觉法界。九、菩萨法界。十、佛法界等。
此中前六法界为凡夫之迷界,也就是六道轮回之世界,后四法界乃圣者之悟界,此即是六凡四圣。前九法界为因,后一法界为果,称之九因一果。
地狱(梵语naraka)为受业报之苦而处牢狱,为受苦最重者。畜生(梵语tiryagyoni)是互相饵食,生存之苦亦重。饿鬼(梵语preta)即是不得饮食,苦无休止者。阿修罗(梵语asura)住须弥山山腰或住海中,嫉妒心强者。至于人道(梵语manusya-gati),系苦乐参半者。天界(梵语deva)则享胜乐,但乐尽仍难受业报得苦。声闻(梵语sravaka)即是听佛说四圣谛之理而证悟者。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乃听佛说十二因缘而证悟者,或观因缘生灭无我而悟道者(又作独觉)。菩萨(梵语bodhi-sattva)为愿他人成佛而修行者。佛(梵语buddha)是三觉圆满者。一心十法界者,即是上自佛法界下至地狱法界,皆为吾人一心所作所具,是故其平等,无有差别。换句话说十法界中的任何一法界皆不离吾人一心中所具有,十法界一心能作能为。因此,离心无十法界,离十法界无心,心即是十法界,十法界即是心,心与十法界不一不异故。
59、体与用如何区别?
世间一切万法不出体用的关系,体即是本体、理体。用即是作用、相用。离体无用,离用无体,体用是一体两面之说而已!当作用之时,体在用中;当不作用之时,作用归体。
譬如心性而言,性是体,心(梵语citta)是用,然而心是由性起用,性是心之体;若离性之体,则心之作用即不可得;若无心之作用,则性之体无从彰显。
又如水与波之关系,波是由水所起之涟漪,涟漪之波不离水,水不离波,水即是波,波即是水,水波不二,那么体与用之关系,亦复如是!
60、大乘佛法有三身之说,何谓三身?
三身(梵语trayah kayah),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
身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梵语dharma-kaya)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梵语sambhoga-kaya)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应身(梵语nirmana-kaya)。
又作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法佛报佛应佛,法身报身应化身,真身报身应身,自性身满资用身化身,自性身应身化身,法身应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应化佛,佛所见身菩萨所见身二身凡夫所见身。
佛之身纵有三身之变化应世之作用,然而三身即一身,一身即三身;离一身则三身不可得,离三身则一身亦不可得;一即三,三即一,一与三不二也。
61、为何说“是人弘道,非道能弘”,意义何在?
道(梵语marga,巴利语magga),音译作末伽,即是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依据俱舍论第二十五卷,道即通往涅槃之路,为求涅槃果之所依。准此,道乃意谓达成佛教终极目的之修行法则。广义而言,亦指趣向证果之通路。依据大智度论第八十四卷,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四种道。人、天以十善、布施(梵语dana)为道,而求世间之福乐。二乘以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为道,而求涅槃之果。菩萨以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为道,而求佛果。
此外,惑、业、苦,称为三道;惑为业之通路,业为苦之通路,苦为惑之通路,三者如轮,循环不止。
又有所谓三恶道、五道、六道,即是依善恶业通入天、人、地狱等果,而产生个别之果报,循环而轮回,指迷界而言,皆称之为道。二乘道、三乘道、一乘道,指悟界而言,亦称之为道。
总而言之,道是不动的,若没有发心的人来推动*轮,普施大道,大道又如何能运行而达到度化众生(梵语bahu-jana)的功用呢?纵然佛出现于世间,而无意转*轮度众生,那佛道焉能有今日之普遍与兴盛,佛来人间亦等于无来一般,佛道二字之名词也不能传到人人耳里与受用了。
是故,道即须人人宣扬,人人方能普遍得闻受用,毕竟道不会说话,不会自己运行而自转*轮,故说:是人弘道,非道能弘。
62、“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意义何在?
供养(梵语pujana),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卧具、医药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
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据遗教经论载,饮食、衣服、汤药、属身分供养;不共心供养,无厌足心供养,等分心供养等,属心分供养。
依据十住毗婆沙论第一卷所载,有二种供养:一、法供养,指善于听闻大乘(梵语maha-yana)正法。二、财供养,指饮食、医药、卧具、衣服等四事供养。
纵然供养种类与方式之多,不外乎有物质界的供养,三界内一切有为生灭供养,与究竟了义出世正法供养等之不同,然而为何诸供养中,以法之供养为最呢?诸君要明白!物质界之供养,三界内身口意有为生灭之供养,皆是有漏硬体之供养,是生灭无常(梵语anitya)之供养,不能成就出三界之供养;法供养者,乃正法之供养,真理软体之供养,出三界证无上菩提之供养。
前者与后者之较量,是有轻重前后之别,若站在出世解脱而言,则法供养为最殊胜庄严,而且是出世证菩提之供养,这也就是为什么三藏教典中,处处点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之深深奥义也。
63、世界上风行所谓复制人的说法,以佛教的看法如何?
科学再如何进步,纵然所复制而成的人,也绝对无法与被复制之对象百分之百的圆满成功,在某些基因上、因素上、条件上、关系上是可以复制而成,换句话说,在四大躯体上或许可完成复制顺利。
但是在精神界就甚难复制而成,何以见得?因为精神界是无形无相,无有色质,不可捉摸之意境,焉能无中生有?精神界(神识)是无始劫来人人本具,非创造所能得也,若落入因创造可得精神界而得逞的话,这与外道的创造论、一神论又有何别?上帝耶和华七千年前创造人类与天地,那你就是上帝第二,或是上帝化身的了,简单而言,精神界(神识)是无法创造出来的,不可由无而有,除非由虚空中冒出来一位不可知的神仙鬼怪之类而附身于复制所成之人身上,而勉强充当之,不然的话,便成天方夜谭、封神榜、水浒传、红楼梦之梦幻结构。
纵然躯体创造得逞,但精神界绝对无法创造出来的,假设由虚空中冒出一位不可知的神仙鬼怪(幽灵)充当依附在复制所成的人身上,这一下子更惨了,因为每个人也包含神仙鬼怪幽灵在内,其思想行为是相当顽固,我执(梵语atma-graha),个性刚强,叛逆抗拒,难调难伏,实难掌控,心在他身上,由不得你支配,这种无形的精神界(神识)又如何降伏其心,纵得能降伏一阵子,不久老毛病又发作了,这种起伏不定的复制人,没有也罢,免得制造这么多的复制人,有朝一日不听使唤,成群结党,为非作歹,作奸犯科,残杀掳掠,其智慧若比人类高强的话,因此,败坏世界人民百姓,世界上又增添一群可怕的恐怖份子,让人心惶惶不安,到时候欲除害但又难除掉,这真是多此一举。
总之!复制人之论说,是难以达成人类的欲求,虽以好的动机说要复制人,来为人类多作贡献与服务,这是乐见其成的,但理想与事实尚有一段设想的鸿沟,欲成就此艰难的幻想工程,实乃空中楼阁。
64、地藏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准此而言,那么地藏菩萨是否尚属菩萨身份?是否未成佛?
地藏菩萨之大愿实在真伟大,的确非一般泛泛之辈所能发得出之弘愿,若依了义佛法而论,非但是地藏菩萨有这种广大度生的胸怀,乃至所有发大心之大乘菩萨个个都具足此愿,苦不具足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梵语bodhi);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弘誓,不足堪称菩萨也,这只是弘传地藏法门的行者,将地藏大愿一再宣扬提倡而已!其实大乘菩萨每尊无不深具此一弘誓,譬如:
文殊菩萨云:“所有无量世界湿生(梵语samsvedaja-yoni)、胎生(梵语jarayuja-yoni)、化生(梵语upapaduka-yoni)、卵生(梵语andaja-yoni)之类,乃至六道三界诸有情,无不皆令入无余涅槃,而始自得成涅槃。”
这就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崇高之大愿力。又如:大行普贤菩萨云:“虚空界尽,十方世界尽,众生界尽,乃至所有十方世界众生烦恼业尽,同证无上菩提,我始入无余涅槃。”
阿难尊者云:“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涅槃)。”
由此可见,大乘菩萨(梵语bodhi-sattua)各个深具弘誓,皆建立在令六道四生完全成佛后,自己才随后而成佛,如此愿心,实乃非等闲之辈。
诸君大德应明白,这不是意谓全数的六道四生非成佛后而自己才成佛不可,而是象征诸大菩萨度化众生的弘愿是无止尽,不休不息,直到永远的未来,其度生之心实乃不变的意思,并非这些大菩萨就永远没有成佛的可能性,不管度得完、度不完,只要大菩萨们的般若德、法身德、解脱德圆满成就,到时候,佛道无有不…
《佛学问答(第五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