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五輯)▪P12

  ..續本文上一頁爲有功用地。

  此外,天臺宗以別教之初地以前,及圓教之初住以前爲有功用,稱爲初地初住證道同圓。

  58、何謂一心十法界?

  指迷與悟之世界,然而迷與悟之世界不離一心(梵語eka-citta),一心具足十法界。

  何等爲十法界:一、地獄法界。二、餓鬼法界。叁、畜生法界。四、阿修羅法界。五、人間法界。六、天上法界。七、聲聞法界。八、緣覺法界。九、菩薩法界。十、佛法界等。

  此中前六法界爲凡夫之迷界,也就是六道輪回之世界,後四法界乃聖者之悟界,此即是六凡四聖。前九法界爲因,後一法界爲果,稱之九因一果。

  地獄(梵語naraka)爲受業報之苦而處牢獄,爲受苦最重者。畜生(梵語tiryagyoni)是互相餌食,生存之苦亦重。餓鬼(梵語preta)即是不得飲食,苦無休止者。阿修羅(梵語asura)住須彌山山腰或住海中,嫉妒心強者。至于人道(梵語manusya-gati),系苦樂參半者。天界(梵語deva)則享勝樂,但樂盡仍難受業報得苦。聲聞(梵語sravaka)即是聽佛說四聖谛之理而證悟者。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乃聽佛說十二因緣而證悟者,或觀因緣生滅無我而悟道者(又作獨覺)。菩薩(梵語bodhi-sattva)爲願他人成佛而修行者。佛(梵語buddha)是叁覺圓滿者。一心十法界者,即是上自佛法界下至地獄法界,皆爲吾人一心所作所具,是故其平等,無有差別。換句話說十法界中的任何一法界皆不離吾人一心中所具有,十法界一心能作能爲。因此,離心無十法界,離十法界無心,心即是十法界,十法界即是心,心與十法界不一不異故。

  59、體與用如何區別?

  世間一切萬法不出體用的關系,體即是本體、理體。用即是作用、相用。離體無用,離用無體,體用是一體兩面之說而已!當作用之時,體在用中;當不作用之時,作用歸體。

  譬如心性而言,性是體,心(梵語citta)是用,然而心是由性起用,性是心之體;若離性之體,則心之作用即不可得;若無心之作用,則性之體無從彰顯。

  又如水與波之關系,波是由水所起之漣漪,漣漪之波不離水,水不離波,水即是波,波即是水,水波不二,那麼體與用之關系,亦複如是!

  60、大乘佛法有叁身之說,何謂叁身?

  叁身(梵語trayah kayah),又作叁身佛、叁佛身、叁佛。

  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爲法身(梵語dharma-kaya)智法之聚集稱爲報身(梵語sambhoga-kaya)功德法之聚集稱爲應身(梵語nirmana-kaya)。

  又作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法佛報佛應佛,法身報身應化身,真身報身應身,自性身滿資用身化身,自性身應身化身,法身應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應化佛,佛所見身菩薩所見身二身凡夫所見身。

  佛之身縱有叁身之變化應世之作用,然而叁身即一身,一身即叁身;離一身則叁身不可得,離叁身則一身亦不可得;一即叁,叁即一,一與叁不二也。

  61、爲何說“是人弘道,非道能弘”,意義何在?

  道(梵語marga,巴利語magga),音譯作末伽,即是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依據俱舍論第二十五卷,道即通往涅槃之路,爲求涅槃果之所依。准此,道乃意謂達成佛教終極目的之修行法則。廣義而言,亦指趣向證果之通路。依據大智度論第八十四卷,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四種道。人、天以十善、布施(梵語dana)爲道,而求世間之福樂。二乘以叁十七道品(梵語bodhi-paksika)爲道,而求涅槃之果。菩薩以叁十七道品、六波羅蜜爲道,而求佛果。

  此外,惑、業、苦,稱爲叁道;惑爲業之通路,業爲苦之通路,苦爲惑之通路,叁者如輪,循環不止。

  又有所謂叁惡道、五道、六道,即是依善惡業通入天、人、地獄等果,而産生個別之果報,循環而輪回,指迷界而言,皆稱之爲道。二乘道、叁乘道、一乘道,指悟界而言,亦稱之爲道。

  總而言之,道是不動的,若沒有發心的人來推動*輪,普施大道,大道又如何能運行而達到度化衆生(梵語bahu-jana)的功用呢?縱然佛出現于世間,而無意轉*輪度衆生,那佛道焉能有今日之普遍與興盛,佛來人間亦等于無來一般,佛道二字之名詞也不能傳到人人耳裏與受用了。

  是故,道即須人人宣揚,人人方能普遍得聞受用,畢竟道不會說話,不會自己運行而自轉*輪,故說:是人弘道,非道能弘。

  62、“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爲最”,意義何在?

  供養(梵語pujana),又作供、供施、供給、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臥具、醫藥等予佛法僧叁寶、師長、父母、亡者等。

  供養初以身體行爲爲主,後亦包含純粹的精神供養,故有身分供養、心分供養之分。據遺教經論載,飲食、衣服、湯藥、屬身分供養;不共心供養,無厭足心供養,等分心供養等,屬心分供養。

  依據十住毗婆沙論第一卷所載,有二種供養:一、法供養,指善于聽聞大乘(梵語maha-yana)正法。二、財供養,指飲食、醫藥、臥具、衣服等四事供養。

  縱然供養種類與方式之多,不外乎有物質界的供養,叁界內一切有爲生滅供養,與究竟了義出世正法供養等之不同,然而爲何諸供養中,以法之供養爲最呢?諸君要明白!物質界之供養,叁界內身口意有爲生滅之供養,皆是有漏硬體之供養,是生滅無常(梵語anitya)之供養,不能成就出叁界之供養;法供養者,乃正法之供養,真理軟體之供養,出叁界證無上菩提之供養。

  前者與後者之較量,是有輕重前後之別,若站在出世解脫而言,則法供養爲最殊勝莊嚴,而且是出世證菩提之供養,這也就是爲什麼叁藏教典中,處處點破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爲最之深深奧義也。

  63、世界上風行所謂複製人的說法,以佛教的看法如何?

  科學再如何進步,縱然所複製而成的人,也絕對無法與被複製之對象百分之百的圓滿成功,在某些基因上、因素上、條件上、關系上是可以複製而成,換句話說,在四大軀體上或許可完成複製順利。

  但是在精神界就甚難複製而成,何以見得?因爲精神界是無形無相,無有色質,不可捉摸之意境,焉能無中生有?精神界(神識)是無始劫來人人本具,非創造所能得也,若落入因創造可得精神界而得逞的話,這與外道的創造論、一神論又有何別?上帝耶和華七千年前創造人類與天地,那你就是上帝第二,或是上帝化身的了,簡單而言,精神界(神識)是無法創造出來的,不可由無而有,除非由虛空中冒出來一位不可知的神仙鬼怪之類而附身于複製所成之人身上,而勉強充當之,不然的話,便成天方夜譚、封神榜、水浒傳、紅樓夢之夢幻結構。

  縱然軀體創造得逞,但精神界絕對無法創造出來的,假設由虛空中冒出一位不可知的神仙鬼怪(幽靈)充當依附在複製所成的人身上,這一下子更慘了,因爲每個人也包含神仙鬼怪幽靈在內,其思想行爲是相當頑固,我執(梵語atma-graha),個性剛強,叛逆抗拒,難調難伏,實難掌控,心在他身上,由不得你支配,這種無形的精神界(神識)又如何降伏其心,縱得能降伏一陣子,不久老毛病又發作了,這種起伏不定的複製人,沒有也罷,免得製造這麼多的複製人,有朝一日不聽使喚,成群結黨,爲非作歹,作奸犯科,殘殺擄掠,其智慧若比人類高強的話,因此,敗壞世界人民百姓,世界上又增添一群可怕的恐怖份子,讓人心惶惶不安,到時候欲除害但又難除掉,這真是多此一舉。

  總之!複製人之論說,是難以達成人類的欲求,雖以好的動機說要複製人,來爲人類多作貢獻與服務,這是樂見其成的,但理想與事實尚有一段設想的鴻溝,欲成就此艱難的幻想工程,實乃空中樓閣。

  64、地藏菩薩發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准此而言,那麼地藏菩薩是否尚屬菩薩身份?是否未成佛?

  地藏菩薩之大願實在真偉大,的確非一般泛泛之輩所能發得出之弘願,若依了義佛法而論,非但是地藏菩薩有這種廣大度生的胸懷,乃至所有發大心之大乘菩薩個個都具足此願,苦不具足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梵語bodhi);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弘誓,不足堪稱菩薩也,這只是弘傳地藏法門的行者,將地藏大願一再宣揚提倡而已!其實大乘菩薩每尊無不深具此一弘誓,譬如:

  文殊菩薩雲:“所有無量世界濕生(梵語samsvedaja-yoni)、胎生(梵語jarayuja-yoni)、化生(梵語upapaduka-yoni)、卵生(梵語andaja-yoni)之類,乃至六道叁界諸有情,無不皆令入無余涅槃,而始自得成涅槃。”

  這就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崇高之大願力。又如:大行普賢菩薩雲:“虛空界盡,十方世界盡,衆生界盡,乃至所有十方世界衆生煩惱業盡,同證無上菩提,我始入無余涅槃。”

  阿難尊者雲:“伏請世尊爲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涅槃)。”

  由此可見,大乘菩薩(梵語bodhi-sattua)各個深具弘誓,皆建立在令六道四生完全成佛後,自己才隨後而成佛,如此願心,實乃非等閑之輩。

  諸君大德應明白,這不是意謂全數的六道四生非成佛後而自己才成佛不可,而是象征諸大菩薩度化衆生的弘願是無止盡,不休不息,直到永遠的未來,其度生之心實乃不變的意思,並非這些大菩薩就永遠沒有成佛的可能性,不管度得完、度不完,只要大菩薩們的般若德、法身德、解脫德圓滿成就,到時候,佛道無有不…

《佛學問答(第五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