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五辑)▪P11

  ..续本文上一页,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一刹那中离五浊,屈身臂顷到莲池,莲华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梵语saha),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现在再引用宋朝永明延寿禅师,亦是净土宗第六祖所作之四料简,永明寿禅师是在禅宗开悟证果之后,导归净土法门,一生专志净土法门,一日念佛十万句佛号,一日行百种善行,是一位了不起的开悟圣僧。供给诸位同参其研。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54、儒家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佛门中燃顶、燃臂、点戒疤是否有冲突?

  我们的身体四大之躯,是来自父母所生育而成,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不可以任意毁伤父母给我们的发肤呢?若任意毁伤即构成不孝之罪,其意义何在?这是站在无意义立场因而伤及身体是不可以的,若消极悲观的破坏自己的身体是不可以的,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无利益而伤及自身是不可以的,若自杀自己,厌恶而戕害自己的任何躯体是行不通的,是基于这几点理由而不可毁伤自己之发肤。

  但假使食古不化,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一味的以不孝之罪在压阵,动不动就是不孝的话,这莫非是狭义的论调,自私的行为,私而不公,小我的展现,大仁大义大忠大孝彰显不出,真理被埋没,世界亦形成自私自利的狭隘冷酷世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了。

  我们能肯定一个事实,为了救一个人,我们可以捐肾脏给对方,这是仁心的表现,慈悲(梵语maitrya)的关怀,具足爱心伟大的精神,难道这也对父母不孝吗?对方极需眼角膜,若无眼角膜来医治即成双目失明了,你以大爱之心,抛开个人的幸福与利益,而奉上无价珍贵的眼角膜救度极需要眼角膜的人,难道这也是不孝之罪吗?

  为了保护国家,爱护国人的生命财产权,因而当兵杀敌,不幸被杀而身亡,这也是不孝吗?救度一人乃至数百千人,舍身成仁,也是不孝吗?这个问题就见仁见智了。

  我们可以说:孝的定义有狭义有广义的层次;孝有大孝小孝之别;孝的境界有高低深浅厚薄之异;孝有究竟与不究竟差别;孝有圆满与不圆满之别。

  所以儒家之说仅局限在某一个方位而立孝道,似乎有点独善其身之意味,难得大公无私的忘我境界,被父母所生之发肤所限,被中国人少数狭义之辈所冠上不孝之罪,形成处处皆罪之隐忧局面,将孝字拥有圆满庄严(梵语vyuha)的一面始终不得明朗化、光明化、大公无私化,甚至严重不得究竟解脱化。

  佛门燃顶、燃臂、燃指、燃戒疤,有其深深的意境,燃顶、燃戒疤略分七层意义:一、破相之义。二、警策之义。三、供养之义。四、发愿之义。五、精进(梵语virya)之义。六、自度度人之义。七、证佛道之义。是故佛门燃顶燃戒疤等之动机是建立在修行了道,明心见性,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立场为出发点,充满了大公无私之境界,展现大慈大悲、大雄大力、大喜大舍的崇高精神,非一般泛泛之辈所能为也。

  佛门这种神圣庄严圆满的动机与立场,岂是儒家所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能较量,如是百千万倍所不能及也。

  55、佛教对孝道的看法如何?请慈悲开示。

  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恩,孝顺父母师长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佛门对孝顺之道有四种层次论说:

   一、物质界孝顺—生活起居,行住坐卧,照顾得很周全,三餐饮食照料无欠无缺,行动无拘无束,物质界方面使父母觉得无忧无虑,但精神方面,为人子女每每不能让父母称心如意,譬如父母在家独守门庭、孤独、寂寞无聊、心生凄凉、恐惧不安,做子女的不知如何安慰或安顿才好;或当子女的三不五时以语言对父母有形无形的刺激讽刺,乃至尖酸刻薄的话伤及父母,虽然物质界给与父母充足不缺欠,已得到父母的欢心,但精神上父母依然未得到喜悦,勉强称之为物质孝顺。

  二、精神孝顺—对待父母细腻周圆,心(梵语citta)的态度能低声下气,顺从父母之意(有善恶之别,善择之,恶考虑弃之),在精神上能得到父母的满意,但是物质上当子女的实有困境,经济瓶颈,无能施与父母得享,虽已尽心尽力了,亦不能两全其美,称之为精神孝顺。

  三、物质精神孝顺—顾名思义,就是在物质界与精神界能让爹娘满心得享,无从挑缺,与父母相处,彼此打成一片,天伦之乐等齐,以人间而言,已达到最可贵、最福乐、最天伦、最幸福美满之境地,登上人间至极之孝顺,人天共尊共仰也,称之为物质精神孝顺。

  四、出世间孝顺—能让父母亲有机缘亲近佛法,闻法听经,归依三宝(梵语sarana tri-ratna),乃至受持五戒、在家菩萨戒等,普让我们的父母双亲能远离娑婆(堪忍世界)苦海世界,免受生死轮回,乃至悟道证果,百岁临终能蒙西方三圣接引自在往生净土,因而离苦得乐,破迷启悟,同登正觉,究竟成就佛道,这就是出世间孝顺。

  前面第一、二、三者是世间上的孝顺,也值得人人尊敬与赞叹,唯一遗憾就是纵然让父母双亲毕生享乐,美满天伦,终其晚年寿终,亦不免受生死轮回之业力所牵引,又投胎转世,一世又一世无止尽的相续生死下去,周旋不出六道轮回。

  法华经云:“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开悟祖师云:“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八苦实堪悲,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大圣佛陀充分的表露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其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为佛弟子岂可自己逃之夭夭(自利自度),而忍心让父母亲沉浸在生死轮回深渊而不救度之!所以说世间的孝顺是不够的、不圆满的,正见(梵语samyag-drsti)的佛弟子应鼓励双亲更上一层楼,勉励劝导父母亲,因而亲近学佛的路程,同情他们,关心他们,也让父母亲与我们一样步入觉悟之道(成佛)。

  毕竟世间孝顺是未究竟的、未圆满的,若能引导双亲入出世间的孝顺,免受父母沉沦三界六道,当下就是菩萨发心,已尽该尽之孝道了,诸佛赞叹,龙天欢喜!

  56、出家修行有什么功德?意义何在?

  出家(梵语pravrajyaj)修行若站在自度自利的立场并没有什么功德可言,因为出家修行出离三界是自己本份之事,那来功德可言呢?若是自己不修行而宁愿沉沦生死而自食其果,另当别论。要知道啊!不发心修行必得随造业而感召生死轮回的,生死轮回受苦是不好玩的,修行是发自内心自由意志的喜悦,是立足于断生死、出六道、证菩提、成佛道的大前题为动机,秉持这宗旨而自发性。

  不出家修行是没有罪过的,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接受一件事实,就是在三界内造业受苦无量,如车轮般周旋而不得出,你要纳受而不可逃避生死的酸甜苦辣,历尽风霜,吃尽一切苦楚,不得叫苦,怨天尤人,不可不满现状才可以。

  出家若论功德(梵语guna)的话,应该立足于度人利他的动机理趣,若如然,即所谓出家功德矣!何以故?因为出家自度自利之外,自己还发此大心而度人利他,这若非菩萨精神与慈悲心之流露,谁肯发此大愿心作兼善天下利益大众之先驱呢?所以实际发心度生,足以堪称出家功德。何谓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见性,念念平等待人接物,亦助人明心见性,利济大众是名功德。

  出家能做到度人无我(梵语anatman),利人不图报,念念助人成佛,这称之出家有无量功德有何不可!

  出家发心修行,也发心念念众生苦,心怀悲度有情,身口意全然专志度生,愍念芸芸大千界之六道四生(梵语catasro-yonayan)之轮回彻底度离苦海,转凡入圣,念兹在兹,如此即不负出家之动机与宗旨。

  出家若能内外一致,悲智双运,大转*轮(梵语dharma-cakra-pravartana),弘宗演教,作狮子吼,广度无量有情,功德实乃难思难议!非言语笔墨所能描述与赞叹的。

  出家功德经云:“有人杀三千世界众生,有人救之得脱;有人挑三千世界众生眼,有人治之得瘥;其出家福,多彼救治。”

  出家若自度度人,自利利人而兼善天下,其功德之大是不可思议的。

  出家功德经云:“有一位毗罗羡那国王,因为出家一日一夜,受持戒律庄严清净(梵语suddha),以此出家一日一夜功德,百岁命终,感召六欲天往返享尽一切天人微妙天乐,二十劫皆在人间天上受尽福报,从来未曾堕落三恶道,最后一世在人间出世,做富贵家之子弟,中年过后,承蒙二十劫前曾经出家一日一夜的善根因缘再度流露,因而出家修行,持戒清净,勇猛参禅悟道,当世即证悟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而成就辟支佛的道果,永超三界,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世间又少了一位凡夫,增添一尊圣者。”

  由此可见,修道若有恒心,有毅力,冲破种种难关,勇猛精进,欲证得果位,实乃不难。

  57、何谓有功用行?何谓无功用行?

  有功用行(梵语sabhoga),指假藉身口意之动作,而修习无相观。也就是不能任运修习无相观,尚须藉方便加行者。

  若不假藉身口意三者而修行,于自然而然之状态下,任运自如者,则称为无功用行(梵语an-abhoga)。

  于菩萨十地中,七地以前之菩萨,未能自然而然地修习无相观,必须藉努力加行方可修习,故称…

《佛学问答(第五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