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害人,名利使人堕落;若将名与利导向利人度人,对社会国家有助益的,称之为名利造福人群,功德无量!
48、为何命终者助念八个钟头只念阿弥陀佛,而不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诵经做功德呢?
人活著的时候身体健康,诵经念咒皆可,因为健朗的身体,灵活的脑筋诵经唱念可随心所欲,气力充足,精神易集中,一切无妨;但是临命终或命终者其气力已面临不足,精神已近崩溃之际,若大众以诵经念咒或唱念方式实乃不适宜,因为临命终者的心境若现世没有修行,毫无定力,心乱如麻,贪生怕死,恐惧不安,再加上病魔缠身,百病交煎,在此之际,根本无法诵经念咒、唱念等等。
在这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单单一句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圣号,教导临终者同念佛号,使其正念现前,这是当务之急,〝南无〞(梵语namas)两个字不用念,越简单越好念,容易入心,越长的佛号对临终者来说是不太好念,不易入心,简其繁絮,就这么一句阿弥陀佛足矣!令临终者念得清楚,听得明明白白,达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之境,而得往生净土也。
在八小时内千万不要诵经念咒,做功德诸事,等八小时后再行诵经念咒唱赞。因为临命终者若往生了,其神识快则一刹那就脱离躯体,慢则八小时至十小时许方神识脱离,若神识已脱离躯体,即再行诵经念咒,这才是如法助念之道,有效的利益亡者之运作,不然所做所为不合情宜,欲助其往生反遭堕落之危机!弄得团团转又不如法,徒劳浪费助念心血,亡者不得利,岂可不慎乎!
49、在家居土为人助念,可否受人供养?
助人往生净土是一件庄严神圣的好事,丧家已承受家属往生之哀痛了,不要让往生家属再度有一些经济负担,千万不可受人供养才是,纵然是往生者之家属家庭富裕经济不成问题,亦所不宜,因为助人往生亦等于助一人成佛的庄严法喜之事,也是与亡者广结善缘,阳上家属看到大伙子来为亡者助念,内心亦必怀著感恩之心,善根(梵语kusala-mula)也会因此而流露,你我他皆大欢喜也。
若你受人一供养的话,这深深的助念神圣意境全然泡汤了,致使亡者家属心里或多或少纳闷了,你受供养的人也失去助念真实意义了,一切似乎有如商场作生意般的交易,若如此,这是变相的助念,生意交易的助念,不如法的助念,变质的助念,贪财利的助念,总之!助念往生的真谛已亮起了红灯矣!
50、带业往生净土者,是否以后不受果报?
往生净土后不是意味有债不必还,犯杀盗淫妄不受报,若如此观念是邪见错误的;往生到极乐净土,是因为净土环境好(依报庄严),师资阵容、同参道友殊胜(正报庄严),在彼极乐净土好修行 ,其道心永不退转(梵语avinivartaniya),直至成佛,或随其本愿修短自在(住在极乐净土长短可随心所欲),若一旦证成果位,你亦可倒驾慈航还入娑婆度化有情,是这种立场与动机而带业往生的,并不是成佛后或往生后即不受果报,若不受果报即是邪见也;若不受果报,因果(梵语hetu-phatu)即成天方夜谭了!要明白,种何因必得如是果,因缘际会,果报即现前。
只是证成果位的圣者,受果报,心地如如不动,不怨天尤人,不生嗔恨心,内心明知是自作之因,当然必受其果的;而凡夫受果报,心不甘情不愿,怨天地、怨他人,毕竟不明自作自受的因果观念所致,故圣者与凡人受果报的心境是截然不同的境界,是为佛弟子所共识。
51、佛与神仙有何不同?
佛(梵语buddha)、菩萨(梵语bodhi-sattv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声闻(梵语sravaka)、天(梵语deva)、人、阿修罗(梵语asura)、地狱(梵语naraka)、饿鬼(梵语preta)、畜牲(梵语tiryagyoni),谓之十法界,十法界不离一心,一心具足十法界也。
佛、菩萨、缘觉、声闻,称为四圣,已出三界的圣者,当中以佛的果位最高且已达究竟圆满者,佛是三界内的导师,六道四生的慈父,亦称九法界之本师也。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谓之六道,六道未断烦恼证菩提,亦属三界内,生而复死,死而后生,周旋不息,故称六道轮回众生。
佛的身份立场不同于神仙,因为佛已经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因圆果满,不受生死轮回所系缚,具足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梵语sadabhijnah),四无所畏、十力、十八不共法之果位究竟者。神道泛指三界内之天人众等之辈,尚属三界轮回内之生死凡夫,亦受业力牵引受善恶之报,生死未解脱,不自在而受苦乐牵制故,称为六道之一也。
仙道者,佛门通常说是六道,但在楞严经裹有谈到七道众生,就是多了仙道的众生。而仙道众生生活起居位于须弥山之山腰修行,其思想停顿于炼丹炼气,自然无为,况空守寂,不食人间烟火,延年益寿(不老死法),用功之理论不得出离生死,尚属三界内之生灭有为法,是故仙道亦是七道轮回生死之一也。
仙道往往喜好山顶山腰山谷等地,吸收日月精气,运功吸气取得千年古树,得气壮神,得以长寿为主者。是故神仙未得断三毒,尚未明心见性,无明烦恼未断,福慧未修得,其果位在三界生死轮回圈内。
佛道已三觉圆满,三祇劫修成,十法界至尊,两者果位悬殊巨大,有圣凡之别,解脱(梵语vimoksa)与未解脱之差异,究竟与未究竟之分,出三界与未出三界之分水岭是也。
52、临命终前,能预知时至,是自己修行得知呢?或是佛来告知呢?
修行有证有得者,三毒烦恼已净尽,内心光明如镜,当下生死自在解脱,预知时至之本领自得,不必外力告知。
譬如六祖惠能大师,在入涅槃(梵语mirvana)前的一个月,就事前预知时至告诉全寺僧众,证实入涅槃的时日,而当时惠能大师是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而坐化的,这种修行而得自在的境界,就是自己预知时至的境界,今引录六祖坛经一段经文,以供养大众。
六祖坛经云:“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惠能大师于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这就是欲入涅槃前的一个月就已集徒众告知入涅槃的证实,这是修行靠自力而得预知时至的境界。
修行未证得果位,未断烦恼(梵语klesa),有时亦有预知时至的状况,只要修行者内心稍有禅定,就有如此预知时至之妙用,但机率微乎其微。有很多高僧大德,乃至证得果位的圣僧,在往生前也有佛菩萨接引的实例,佛亲自来告之往生者的时日,多得不胜枚举,这就是自力与他力感应道交的境界。譬如晋朝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就是一个实例,是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亲自来告之他往生的日子。我们要知道慧远大师是精通三藏者,但毕生专志净土,三十年在山上未曾下山过,修得净业殊胜庄严,曾经一生三度见三圣,又于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定中见极乐净土,以及先往生的同参道友,也都在西方净土中,包含僧俗二众,其数甚多,一生所做的点点滴滴之功德不, 计其数,在临终前感召阿弥陀佛亲自告知时日。今引述净土圣贤录供给诸君。
净土圣贤录云:“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义熙十二午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二支,回注上下,演说苦(梵语duhkha)空(梵语sunya)无常(梵语anitya)无我(梵语anatman)之音,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前揖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远谓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
53、修行人一生念佛,若临终往生,是往生自性净土?或往生他方净土呢?
净土宗往生净土通常是指往生他方诸佛净土而言,不以往生自性净土来说,往生自性净土是宋朝之后融合禅净双修之论调,在当初佛陀演说净土法门之时,单单纯纯的就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详见净土三经,或往生东方琉璃净土,或弥勒净土,乃至十方无量净土而言,这是往生他方净土的实例。
后期的大乘佛教经论亦有谈及心净则国土净之说,再加上真常唯心论(禅宗)之介入,就慢慢演变有自性净土,自性弥陀,自性极乐,乃至不必求生西方极乐之论调,只要自性具足净土,自性弥陀即可,这种执理废事,执事废理的两极化是不当的,要知理与事是无碍的,因理显事,因事证理,离事无理,离理无事,事理是一体两面的,难道自性内无弥陀吗?弥陀内无自性吗?这是值得省思之处。
清朝彻悟大师云:“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两忘,心佛一如。”
清朝彻悟大师云:“西方依正庄严,皆一切众生性所本具,特藉弥陀大愿为增上缘因。西方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
清朝彻悟大师云:“全大火聚是清凉池,非离火聚别有凉池,全清凉池是大火聚,非离凉池别有火聚。”在在说明自性弥陀,自性极乐,自性净土的写照,宋朝之后逐渐倡导禅净之说,唐朝前即以他方净土之说为多为广。今引录求生他方净土之偈颂供给诸君研读。
“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
《佛学问答(第五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