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害人,名利使人墮落;若將名與利導向利人度人,對社會國家有助益的,稱之爲名利造福人群,功德無量!
48、爲何命終者助念八個鍾頭只念阿彌陀佛,而不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誦經做功德呢?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健康,誦經念咒皆可,因爲健朗的身體,靈活的腦筋誦經唱念可隨心所欲,氣力充足,精神易集中,一切無妨;但是臨命終或命終者其氣力已面臨不足,精神已近崩潰之際,若大衆以誦經念咒或唱念方式實乃不適宜,因爲臨命終者的心境若現世沒有修行,毫無定力,心亂如麻,貪生怕死,恐懼不安,再加上病魔纏身,百病交煎,在此之際,根本無法誦經念咒、唱念等等。
在這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單單一句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聖號,教導臨終者同念佛號,使其正念現前,這是當務之急,〝南無〞(梵語namas)兩個字不用念,越簡單越好念,容易入心,越長的佛號對臨終者來說是不太好念,不易入心,簡其繁絮,就這麼一句阿彌陀佛足矣!令臨終者念得清楚,聽得明明白白,達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之境,而得往生淨土也。
在八小時內千萬不要誦經念咒,做功德諸事,等八小時後再行誦經念咒唱贊。因爲臨命終者若往生了,其神識快則一刹那就脫離軀體,慢則八小時至十小時許方神識脫離,若神識已脫離軀體,即再行誦經念咒,這才是如法助念之道,有效的利益亡者之運作,不然所做所爲不合情宜,欲助其往生反遭墮落之危機!弄得團團轉又不如法,徒勞浪費助念心血,亡者不得利,豈可不慎乎!
49、在家居土爲人助念,可否受人供養?
助人往生淨土是一件莊嚴神聖的好事,喪家已承受家屬往生之哀痛了,不要讓往生家屬再度有一些經濟負擔,千萬不可受人供養才是,縱然是往生者之家屬家庭富裕經濟不成問題,亦所不宜,因爲助人往生亦等于助一人成佛的莊嚴法喜之事,也是與亡者廣結善緣,陽上家屬看到大夥子來爲亡者助念,內心亦必懷著感恩之心,善根(梵語kusala-mula)也會因此而流露,你我他皆大歡喜也。
若你受人一供養的話,這深深的助念神聖意境全然泡湯了,致使亡者家屬心裏或多或少納悶了,你受供養的人也失去助念真實意義了,一切似乎有如商場作生意般的交易,若如此,這是變相的助念,生意交易的助念,不如法的助念,變質的助念,貪財利的助念,總之!助念往生的真谛已亮起了紅燈矣!
50、帶業往生淨土者,是否以後不受果報?
往生淨土後不是意味有債不必還,犯殺盜淫妄不受報,若如此觀念是邪見錯誤的;往生到極樂淨土,是因爲淨土環境好(依報莊嚴),師資陣容、同參道友殊勝(正報莊嚴),在彼極樂淨土好修行 ,其道心永不退轉(梵語avinivartaniya),直至成佛,或隨其本願修短自在(住在極樂淨土長短可隨心所欲),若一旦證成果位,你亦可倒駕慈航還入娑婆度化有情,是這種立場與動機而帶業往生的,並不是成佛後或往生後即不受果報,若不受果報即是邪見也;若不受果報,因果(梵語hetu-phatu)即成天方夜譚了!要明白,種何因必得如是果,因緣際會,果報即現前。
只是證成果位的聖者,受果報,心地如如不動,不怨天尤人,不生嗔恨心,內心明知是自作之因,當然必受其果的;而凡夫受果報,心不甘情不願,怨天地、怨他人,畢竟不明自作自受的因果觀念所致,故聖者與凡人受果報的心境是截然不同的境界,是爲佛弟子所共識。
51、佛與神仙有何不同?
佛(梵語buddha)、菩薩(梵語bodhi-sattva)、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聲聞(梵語sravaka)、天(梵語deva)、人、阿修羅(梵語asura)、地獄(梵語naraka)、餓鬼(梵語preta)、畜牲(梵語tiryagyoni),謂之十法界,十法界不離一心,一心具足十法界也。
佛、菩薩、緣覺、聲聞,稱爲四聖,已出叁界的聖者,當中以佛的果位最高且已達究竟圓滿者,佛是叁界內的導師,六道四生的慈父,亦稱九法界之本師也。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謂之六道,六道未斷煩惱證菩提,亦屬叁界內,生而複死,死而後生,周旋不息,故稱六道輪回衆生。
佛的身份立場不同于神仙,因爲佛已經修行叁大阿僧祇劫因圓果滿,不受生死輪回所系縛,具足叁明(梵語tri-vidya)六通(梵語sadabhijnah),四無所畏、十力、十八不共法之果位究竟者。神道泛指叁界內之天人衆等之輩,尚屬叁界輪回內之生死凡夫,亦受業力牽引受善惡之報,生死未解脫,不自在而受苦樂牽製故,稱爲六道之一也。
仙道者,佛門通常說是六道,但在楞嚴經裹有談到七道衆生,就是多了仙道的衆生。而仙道衆生生活起居位于須彌山之山腰修行,其思想停頓于煉丹煉氣,自然無爲,況空守寂,不食人間煙火,延年益壽(不老死法),用功之理論不得出離生死,尚屬叁界內之生滅有爲法,是故仙道亦是七道輪回生死之一也。
仙道往往喜好山頂山腰山谷等地,吸收日月精氣,運功吸氣取得千年古樹,得氣壯神,得以長壽爲主者。是故神仙未得斷叁毒,尚未明心見性,無明煩惱未斷,福慧未修得,其果位在叁界生死輪回圈內。
佛道已叁覺圓滿,叁祇劫修成,十法界至尊,兩者果位懸殊巨大,有聖凡之別,解脫(梵語vimoksa)與未解脫之差異,究竟與未究竟之分,出叁界與未出叁界之分水嶺是也。
52、臨命終前,能預知時至,是自己修行得知呢?或是佛來告知呢?
修行有證有得者,叁毒煩惱已淨盡,內心光明如鏡,當下生死自在解脫,預知時至之本領自得,不必外力告知。
譬如六祖惠能大師,在入涅槃(梵語mirvana)前的一個月,就事前預知時至告訴全寺僧衆,證實入涅槃的時日,而當時惠能大師是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禅定而坐化的,這種修行而得自在的境界,就是自己預知時至的境界,今引錄六祖壇經一段經文,以供養大衆。
六祖壇經雲:“師于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衆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爲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惠能大師于七月一日,集徒衆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這就是欲入涅槃前的一個月就已集徒衆告知入涅槃的證實,這是修行靠自力而得預知時至的境界。
修行未證得果位,未斷煩惱(梵語klesa),有時亦有預知時至的狀況,只要修行者內心稍有禅定,就有如此預知時至之妙用,但機率微乎其微。有很多高僧大德,乃至證得果位的聖僧,在往生前也有佛菩薩接引的實例,佛親自來告之往生者的時日,多得不勝枚舉,這就是自力與他力感應道交的境界。譬如晉朝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就是一個實例,是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親自來告之他往生的日子。我們要知道慧遠大師是精通叁藏者,但畢生專志淨土,叁十年在山上未曾下山過,修得淨業殊勝莊嚴,曾經一生叁度見叁聖,又于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定中見極樂淨土,以及先往生的同參道友,也都在西方淨土中,包含僧俗二衆,其數甚多,一生所做的點點滴滴之功德不, 計其數,在臨終前感召阿彌陀佛親自告知時日。今引述淨土聖賢錄供給諸君。
淨土聖賢錄雲:“居山叁十年,迹不入俗,專志淨土,澄心觀想,叁見聖相,而沈厚不言,義熙十二午七月晦夕,于般若臺之東龛,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二支,回注上下,演說苦(梵語duhkha)空(梵語sunya)無常(梵語anitya)無我(梵語anatman)之音,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側,前揖曰:“師早發心,何來之晚?”遠謂弟子法淨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叁睹聖相,今複再見,吾生淨土必矣!即自製遺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叁。”
53、修行人一生念佛,若臨終往生,是往生自性淨土?或往生他方淨土呢?
淨土宗往生淨土通常是指往生他方諸佛淨土而言,不以往生自性淨土來說,往生自性淨土是宋朝之後融合禅淨雙修之論調,在當初佛陀演說淨土法門之時,單單純純的就是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詳見淨土叁經,或往生東方琉璃淨土,或彌勒淨土,乃至十方無量淨土而言,這是往生他方淨土的實例。
後期的大乘佛教經論亦有談及心淨則國土淨之說,再加上真常唯心論(禅宗)之介入,就慢慢演變有自性淨土,自性彌陀,自性極樂,乃至不必求生西方極樂之論調,只要自性具足淨土,自性彌陀即可,這種執理廢事,執事廢理的兩極化是不當的,要知理與事是無礙的,因理顯事,因事證理,離事無理,離理無事,事理是一體兩面的,難道自性內無彌陀嗎?彌陀內無自性嗎?這是值得省思之處。
清朝徹悟大師雲:“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兩忘,心佛一如。”
清朝徹悟大師雲:“西方依正莊嚴,皆一切衆生性所本具,特藉彌陀大願爲增上緣因。西方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
清朝徹悟大師雲:“全大火聚是清涼池,非離火聚別有涼池,全清涼池是大火聚,非離涼池別有火聚。”在在說明自性彌陀,自性極樂,自性淨土的寫照,宋朝之後逐漸倡導禅淨之說,唐朝前即以他方淨土之說爲多爲廣。今引錄求生他方淨土之偈頌供給諸君研讀。
“願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
《佛學問答(第五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