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瞻部洲(梵语Jamdu-dvipa),旧称南阎浮提。瞻部(梵语jambu),原为蒲桃树之音译,本洲即以此树而得名。地形如车箱,人面亦然。
三、西牛货洲(梵语Apara-godaniya),旧称西瞿耶尼,以牛行贸易而得名。地形如满月,人面亦然。
四、北俱卢洲(梵语Vttara-kuru),旧称北郁单越。俱卢意谓胜处,以其地胜于上述三洲而得名。地形正方,犹如池沼,人面亦然。
四大洲各有特殊之三事:(1)南胆部洲。住民勇猛强记而能造业行,能修梵行,有佛出此土,此三事胜于其他三洲及诸天。(2)东胜身洲。其土极广、极大、极妙。(3)西牛货洲。多牛、多羊、多珠玉。(4)北俱卢洲。则无所系属,无有我所,寿命千岁。
南瞻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合称三大部洲,此三洲人民具有善根(梵语kusala-mula),亦能信受佛法而修梵行,是故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发愿护持此三洲,所以佛门称之为三洲感应是也。北俱卢洲之人民寿命千岁,从中不夭寿,生活富裕,享受福乐,不信受佛法,是故韦驮尊天菩萨就没有护持此洲。
韦驮(梵语Skanda),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韦驮天。或称韦将军,韦天将军。本为婆罗门教之神,又称迦絺吉夜(梵语Karttikeya,意译六面子)、鸠摩罗(梵语Kumara,意译童子)、善梵(梵语Subrahma),原为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执弓箭、骑孔雀。此神之崇拜最初流行于南印度,五世纪后传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而为伽蓝之守护神,为南方增长天八大将军之一,乃四天王下三十二将军之首。生而聪慧,早离尘欲,修清净梵行童真之业。受佛陀付嘱而镇护东西南三洲,修行勇猛精进,最后亦将成就佛道,排行于千佛之最后一尊佛,名号为楼至佛是也。
43、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而禅宗: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两者之间是否有矛盾之处呢?
两者所立角度略有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诸佛所言不虚,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是立足于圣人(梵语arya)对凡夫所言,诸佛已修得三大阿僧祇劫,其功德已究竟圆满,若有佛弟子,乃至非佛弟子能依诸佛之圣教而信受修持,必得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具足不动摇,是成就佛道功德根源之原动力,以此信心原动力而成就佛道也。
世间法亦须具足信心,信念坚固方能成就丰功伟业,更何况佛道乃出世间实相中道(梵语madhyama-pratipad)甚深之境界,若无信心奠定基石,焉得精进迈向无上菩提而成佛呢?故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禅宗所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是立足于修证法门所立之权宜方便也。其意义在参破话头,见性成佛之公案,祖师大德权宜设立参禅入道见性之门:譬如念佛者是谁?狗子是否有佛性?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谁?这庄严启发性的开悟见性公案,无非要你起疑情,因疑而发悟,即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是也。若此接引见性公案无能起疑,修见性法门则全然枉费而付之流水了。禅宗祖师用心良苦,权宜设此参禅悟性法门,实为悲心彻骨。因大疑而全神贯注疑情之处,用功加行,打破沙锅问到底,疑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因疑而豁然顿破疑情,疑情终极真相大白—明心见性。
开悟祖师云:“与君同步又同乡,起坐相从岁月长,渴饮饥餐常对面,不须回首更思量。”
开悟祖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44、何谓四依法?请慈悲开示。
四依(梵语catvari pratisaranani)指四种依止之项目。依,即是依止,依凭之义。在大乘经典皆有论谈四依法,如维摩诘经、涅槃经、方等经、大智度论等。
修道者所依止之四种正法。又称四依四不依,包含四依法与四不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梵语dharma-pratisaranenabhavitavyam na pudgda-pratisaranena),又作随法不随人,归于法而不取于人。谓修道者当以教法为依,不可以人为依。若其人虽为凡夫,或外道,而所说之理契合于正法,方可信受奉行;反之,若其人虽现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说者不契合于正法,则自当舍离而不可以之为依止。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梵语nitartha-sutr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neyartha-sutra-pratisaranena),又作随了义经不随不了义经,归于要经不迷惑。谓三藏中有了义经、不了义经,修道者当以明示中道实相义之决定了义经为依,不可以不了义经为依。
三、依义不依语(梵语arth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vyanjana-pratisaranena),又作随义不随字,取义不取语。谓修道者当以中道第一义为依,不可以文字、语言之表现为依。
四、依智不依识(梵语jnan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vijnana-pratisaranena),又作随智不随识,归慧不取所识。谓修道者当以真智慧为依,不可以人间情识为依。
学佛最终目的在于成就佛道,大圣佛陀慈悲学佛者,恐有堕于妄情、妄识、不了义经、不了义语,因此再三叮咛依此四依法而修学佛法,则可蒸蒸日上,登上菩提;反之,则有陷入世间法之危机,欲升反堕之堪忧。唯愿有心学佛之士,莫忘念念四依法,依四依法行证,则可同登佛地。
45、为何说菩萨今是学时,非是证时?请慈悲开示!
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的终极果位在佛道,二乘人的果位在罗汉、缘觉。两者的果位 ,立场是截然不同的。
二乘人只要证得诸法无我(梵语anatman),见思二惑断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即大功已成,断六道、出三界,这本著独善其身之立场,不用广度众生,故不须广学诸法以利生 ,因此,以证空住空,证涅槃住涅槃,以达成四果阿罗汉与缘觉果位为目的,二乘人无心度生,故以出三界,证果位为其所宗。
大乘菩萨道为了成佛度生,不但破见思惑,断尘沙惑,还要顿破无明惑,而最后成就佛道,是故菩萨纵然证空(梵语sunya)而不住空,证涅槃而不住涅槃,纵得法身大士,出三界,但不以此为住为目的,依然广学一切无量法门,以充实自己的无量大智慧,无量大悲愿心,因而广度无量六道四生,使令成就无余依涅槃,而自己始愿成佛道。
这是菩萨道崇高伟大的一面,非二乘行者所能伦比,故说菩萨今是学时,非是证时,其意义即在此也。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观法空时,先作是念;我观诸法,诸法皆空,不应作证,我为学故观诸法空,不为证故观诸法空,今是学时,非为证时。”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欲居一切有情上首,欲普饶益一切有情,无救护者,为作救护;无归依者,为作归依(梵语sarana);无投趣者,为作投趣;无眼目者,为作眼目;无光明者,为作光明;失道路者,示以道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当知如是甚深般若(梵语prajna)波罗蜜多。”
46、何谓四事供养?
就是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何等为四?即是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四事,或者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四事。
依据无量寿经所载,须经常以四事供养一切诸佛。又据盂兰盆经疏卷所载,每年于僧自恣之日,以四事供养佛法僧三宝(梵语tri-ratna)。
因为佛陀、僧宝毕生为宣扬佛法,普利人天为职志,无经营事业,故日常生活所需,须在家二众护持,普让佛法僧一心弘宗演教,以正法做利益众生之圣业,众生因闻佛法而悟道证道,即可出离生死苦海而出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也。
47、贪染财色名食睡既然是地狱五条根,为何师父说名利亦可度众生呢?
财色名食睡谓之五欲(梵语panca kamah)。众生之所以称为众生不是没有理由的,众生就是贪染五欲六尘(梵语sad visayah)之境无能自拔,是故受业系缚而不得自在,始终于三界内漂流不息,造业贪著尘境极重者,地狱之门是无由逃避的。
普观天下,自古至今,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者,其下场皆不尽理想,乃至伤风败俗,丧尽伦理道德,贪染五欲其后遗症实属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众生所扮演的角色,地狱(梵语naraka)之门当然为之而开。
为何名利不但不是堕落之数,反而可以度众生呢?因为修道者能善用名与利,用名利度众生,用名利广作佛事,让广大人类趋向正觉彼岸,譬如如本在全国弘法度主已十五余年,听经闻法者有二千多万人,我的名气已遍及朝野上下,全国人民无所不知,都市乡镇、村庄部落都知道有一位如本法师在电视台弘扬佛法,名气响叮当,请问这名气好不好呢?当然是好的,用名气可度更多的众生,因听经闻法而破迷启悟,众生都喜欢听有名气的法师弘法;若这位法师没有名气,没有见过面而不熟悉,因而弘法,众生的心态往往会问:这位法师(梵语dharma-bhanaka)有出名否?会不会讲佛法?是不是刚出来的,可靠吗?行不行啊!可见人们的心里总是要求个信心与安全感,可靠性的。
诸君仁者!名与利无好无坏,因人而异;若将名与利导向造恶业(梵语akusala-karma)方向去,称之为名利…
《佛学问答(第五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