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瞻部洲(梵語Jamdu-dvipa),舊稱南閻浮提。瞻部(梵語jambu),原爲蒲桃樹之音譯,本洲即以此樹而得名。地形如車箱,人面亦然。
叁、西牛貨洲(梵語Apara-godaniya),舊稱西瞿耶尼,以牛行貿易而得名。地形如滿月,人面亦然。
四、北俱盧洲(梵語Vttara-kuru),舊稱北郁單越。俱盧意謂勝處,以其地勝于上述叁洲而得名。地形正方,猶如池沼,人面亦然。
四大洲各有特殊之叁事:(1)南膽部洲。住民勇猛強記而能造業行,能修梵行,有佛出此土,此叁事勝于其他叁洲及諸天。(2)東勝身洲。其土極廣、極大、極妙。(3)西牛貨洲。多牛、多羊、多珠玉。(4)北俱盧洲。則無所系屬,無有我所,壽命千歲。
南瞻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合稱叁大部洲,此叁洲人民具有善根(梵語kusala-mula),亦能信受佛法而修梵行,是故護法韋馱尊天菩薩發願護持此叁洲,所以佛門稱之爲叁洲感應是也。北俱盧洲之人民壽命千歲,從中不夭壽,生活富裕,享受福樂,不信受佛法,是故韋馱尊天菩薩就沒有護持此洲。
韋馱(梵語Skanda),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韋馱天。或稱韋將軍,韋天將軍。本爲婆羅門教之神,又稱迦絺吉夜(梵語Karttikeya,意譯六面子)、鸠摩羅(梵語Kumara,意譯童子)、善梵(梵語Subrahma),原爲戰神,有六頭十二臂,手執弓箭、騎孔雀。此神之崇拜最初流行于南印度,五世紀後傳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而爲伽藍之守護神,爲南方增長天八大將軍之一,乃四天王下叁十二將軍之首。生而聰慧,早離塵欲,修清淨梵行童真之業。受佛陀付囑而鎮護東西南叁洲,修行勇猛精進,最後亦將成就佛道,排行于千佛之最後一尊佛,名號爲樓至佛是也。
43、華嚴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而禅宗: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兩者之間是否有矛盾之處呢?
兩者所立角度略有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諸佛所言不虛,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立足于聖人(梵語arya)對凡夫所言,諸佛已修得叁大阿僧祇劫,其功德已究竟圓滿,若有佛弟子,乃至非佛弟子能依諸佛之聖教而信受修持,必得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具足不動搖,是成就佛道功德根源之原動力,以此信心原動力而成就佛道也。
世間法亦須具足信心,信念堅固方能成就豐功偉業,更何況佛道乃出世間實相中道(梵語madhyama-pratipad)甚深之境界,若無信心奠定基石,焉得精進邁向無上菩提而成佛呢?故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禅宗所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這是立足于修證法門所立之權宜方便也。其意義在參破話頭,見性成佛之公案,祖師大德權宜設立參禅入道見性之門:譬如念佛者是誰?狗子是否有佛性?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誰?這莊嚴啓發性的開悟見性公案,無非要你起疑情,因疑而發悟,即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是也。若此接引見性公案無能起疑,修見性法門則全然枉費而付之流水了。禅宗祖師用心良苦,權宜設此參禅悟性法門,實爲悲心徹骨。因大疑而全神貫注疑情之處,用功加行,打破沙鍋問到底,疑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後因疑而豁然頓破疑情,疑情終極真相大白—明心見性。
開悟祖師雲:“與君同步又同鄉,起坐相從歲月長,渴飲饑餐常對面,不須回首更思量。”
開悟祖師雲:“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坐起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44、何謂四依法?請慈悲開示。
四依(梵語catvari pratisaranani)指四種依止之項目。依,即是依止,依憑之義。在大乘經典皆有論談四依法,如維摩诘經、涅槃經、方等經、大智度論等。
修道者所依止之四種正法。又稱四依四不依,包含四依法與四不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梵語dharma-pratisaranenabhavitavyam na pudgda-pratisaranena),又作隨法不隨人,歸于法而不取于人。謂修道者當以教法爲依,不可以人爲依。若其人雖爲凡夫,或外道,而所說之理契合于正法,方可信受奉行;反之,若其人雖現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說者不契合于正法,則自當舍離而不可以之爲依止。
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梵語nitartha-sutr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neyartha-sutra-pratisaranena),又作隨了義經不隨不了義經,歸于要經不迷惑。謂叁藏中有了義經、不了義經,修道者當以明示中道實相義之決定了義經爲依,不可以不了義經爲依。
叁、依義不依語(梵語arth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vyanjana-pratisaranena),又作隨義不隨字,取義不取語。謂修道者當以中道第一義爲依,不可以文字、語言之表現爲依。
四、依智不依識(梵語jnan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vijnana-pratisaranena),又作隨智不隨識,歸慧不取所識。謂修道者當以真智慧爲依,不可以人間情識爲依。
學佛最終目的在于成就佛道,大聖佛陀慈悲學佛者,恐有墮于妄情、妄識、不了義經、不了義語,因此再叁叮咛依此四依法而修學佛法,則可蒸蒸日上,登上菩提;反之,則有陷入世間法之危機,欲升反墮之堪憂。唯願有心學佛之士,莫忘念念四依法,依四依法行證,則可同登佛地。
45、爲何說菩薩今是學時,非是證時?請慈悲開示!
菩薩道(梵語bodhisattva-carya)的終極果位在佛道,二乘人的果位在羅漢、緣覺。兩者的果位 ,立場是截然不同的。
二乘人只要證得諸法無我(梵語anatman),見思二惑斷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即大功已成,斷六道、出叁界,這本著獨善其身之立場,不用廣度衆生,故不須廣學諸法以利生 ,因此,以證空住空,證涅槃住涅槃,以達成四果阿羅漢與緣覺果位爲目的,二乘人無心度生,故以出叁界,證果位爲其所宗。
大乘菩薩道爲了成佛度生,不但破見思惑,斷塵沙惑,還要頓破無明惑,而最後成就佛道,是故菩薩縱然證空(梵語sunya)而不住空,證涅槃而不住涅槃,縱得法身大士,出叁界,但不以此爲住爲目的,依然廣學一切無量法門,以充實自己的無量大智慧,無量大悲願心,因而廣度無量六道四生,使令成就無余依涅槃,而自己始願成佛道。
這是菩薩道崇高偉大的一面,非二乘行者所能倫比,故說菩薩今是學時,非是證時,其意義即在此也。
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觀法空時,先作是念;我觀諸法,諸法皆空,不應作證,我爲學故觀諸法空,不爲證故觀諸法空,今是學時,非爲證時。”
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欲居一切有情上首,欲普饒益一切有情,無救護者,爲作救護;無歸依者,爲作歸依(梵語sarana);無投趣者,爲作投趣;無眼目者,爲作眼目;無光明者,爲作光明;失道路者,示以道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當知如是甚深般若(梵語prajna)波羅蜜多。”
46、何謂四事供養?
就是供給資養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何等爲四?即是指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四事,或者指衣服、飲食、湯藥、房舍等四事。
依據無量壽經所載,須經常以四事供養一切諸佛。又據盂蘭盆經疏卷所載,每年于僧自恣之日,以四事供養佛法僧叁寶(梵語tri-ratna)。
因爲佛陀、僧寶畢生爲宣揚佛法,普利人天爲職志,無經營事業,故日常生活所需,須在家二衆護持,普讓佛法僧一心弘宗演教,以正法做利益衆生之聖業,衆生因聞佛法而悟道證道,即可出離生死苦海而出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也。
47、貪染財色名食睡既然是地獄五條根,爲何師父說名利亦可度衆生呢?
財色名食睡謂之五欲(梵語panca kamah)。衆生之所以稱爲衆生不是沒有理由的,衆生就是貪染五欲六塵(梵語sad visayah)之境無能自拔,是故受業系縛而不得自在,始終于叁界內漂流不息,造業貪著塵境極重者,地獄之門是無由逃避的。
普觀天下,自古至今,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者,其下場皆不盡理想,乃至傷風敗俗,喪盡倫理道德,貪染五欲其後遺症實屬層出不窮,這些都是衆生所扮演的角色,地獄(梵語naraka)之門當然爲之而開。
爲何名利不但不是墮落之數,反而可以度衆生呢?因爲修道者能善用名與利,用名利度衆生,用名利廣作佛事,讓廣大人類趨向正覺彼岸,譬如如本在全國弘法度主已十五余年,聽經聞法者有二千多萬人,我的名氣已遍及朝野上下,全國人民無所不知,都市鄉鎮、村莊部落都知道有一位如本法師在電視臺弘揚佛法,名氣響叮當,請問這名氣好不好呢?當然是好的,用名氣可度更多的衆生,因聽經聞法而破迷啓悟,衆生都喜歡聽有名氣的法師弘法;若這位法師沒有名氣,沒有見過面而不熟悉,因而弘法,衆生的心態往往會問:這位法師(梵語dharma-bhanaka)有出名否?會不會講佛法?是不是剛出來的,可靠嗎?行不行啊!可見人們的心裏總是要求個信心與安全感,可靠性的。
諸君仁者!名與利無好無壞,因人而異;若將名與利導向造惡業(梵語akusala-karma)方向去,稱之爲名利…
《佛學問答(第五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