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音甘露灑吾頭,勢至金臺安我足,一刹那中離五濁,屈身臂頃到蓮池,蓮華開後見慈尊,親聽法音可了了,聞已即悟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梵語saha),善知方便度衆生,巧把塵勞爲佛事,我願如斯佛自知,畢竟當來得成就。”
現在再引用宋朝永明延壽禅師,亦是淨土宗第六祖所作之四料簡,永明壽禅師是在禅宗開悟證果之後,導歸淨土法門,一生專志淨土法門,一日念佛十萬句佛號,一日行百種善行,是一位了不起的開悟聖僧。供給諸位同參其研。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54、儒家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佛門中燃頂、燃臂、點戒疤是否有沖突?
我們的身體四大之軀,是來自父母所生育而成,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那麼爲什麼不可以任意毀傷父母給我們的發膚呢?若任意毀傷即構成不孝之罪,其意義何在?這是站在無意義立場因而傷及身體是不可以的,若消極悲觀的破壞自己的身體是不可以的,對個人、對社會、對國家無利益而傷及自身是不可以的,若自殺自己,厭惡而戕害自己的任何軀體是行不通的,是基于這幾點理由而不可毀傷自己之發膚。
但假使食古不化,一成不變,墨守成規,一味的以不孝之罪在壓陣,動不動就是不孝的話,這莫非是狹義的論調,自私的行爲,私而不公,小我的展現,大仁大義大忠大孝彰顯不出,真理被埋沒,世界亦形成自私自利的狹隘冷酷世間,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了。
我們能肯定一個事實,爲了救一個人,我們可以捐腎髒給對方,這是仁心的表現,慈悲(梵語maitrya)的關懷,具足愛心偉大的精神,難道這也對父母不孝嗎?對方極需眼角膜,若無眼角膜來醫治即成雙目失明了,你以大愛之心,抛開個人的幸福與利益,而奉上無價珍貴的眼角膜救度極需要眼角膜的人,難道這也是不孝之罪嗎?
爲了保護國家,愛護國人的生命財産權,因而當兵殺敵,不幸被殺而身亡,這也是不孝嗎?救度一人乃至數百千人,舍身成仁,也是不孝嗎?這個問題就見仁見智了。
我們可以說:孝的定義有狹義有廣義的層次;孝有大孝小孝之別;孝的境界有高低深淺厚薄之異;孝有究竟與不究竟差別;孝有圓滿與不圓滿之別。
所以儒家之說僅局限在某一個方位而立孝道,似乎有點獨善其身之意味,難得大公無私的忘我境界,被父母所生之發膚所限,被中國人少數狹義之輩所冠上不孝之罪,形成處處皆罪之隱憂局面,將孝字擁有圓滿莊嚴(梵語vyuha)的一面始終不得明朗化、光明化、大公無私化,甚至嚴重不得究竟解脫化。
佛門燃頂、燃臂、燃指、燃戒疤,有其深深的意境,燃頂、燃戒疤略分七層意義:一、破相之義。二、警策之義。叁、供養之義。四、發願之義。五、精進(梵語virya)之義。六、自度度人之義。七、證佛道之義。是故佛門燃頂燃戒疤等之動機是建立在修行了道,明心見性,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立場爲出發點,充滿了大公無私之境界,展現大慈大悲、大雄大力、大喜大舍的崇高精神,非一般泛泛之輩所能爲也。
佛門這種神聖莊嚴圓滿的動機與立場,豈是儒家所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能較量,如是百千萬倍所不能及也。
55、佛教對孝道的看法如何?請慈悲開示。
羊有跪乳之德,烏鴉有反哺之恩,孝順父母師長長輩是天經地義的。佛門對孝順之道有四種層次論說:
一、物質界孝順—生活起居,行住坐臥,照顧得很周全,叁餐飲食照料無欠無缺,行動無拘無束,物質界方面使父母覺得無憂無慮,但精神方面,爲人子女每每不能讓父母稱心如意,譬如父母在家獨守門庭、孤獨、寂寞無聊、心生淒涼、恐懼不安,做子女的不知如何安慰或安頓才好;或當子女的叁不五時以語言對父母有形無形的刺激諷刺,乃至尖酸刻薄的話傷及父母,雖然物質界給與父母充足不缺欠,已得到父母的歡心,但精神上父母依然未得到喜悅,勉強稱之爲物質孝順。
二、精神孝順—對待父母細膩周圓,心(梵語citta)的態度能低聲下氣,順從父母之意(有善惡之別,善擇之,惡考慮棄之),在精神上能得到父母的滿意,但是物質上當子女的實有困境,經濟瓶頸,無能施與父母得享,雖已盡心盡力了,亦不能兩全其美,稱之爲精神孝順。
叁、物質精神孝順—顧名思義,就是在物質界與精神界能讓爹娘滿心得享,無從挑缺,與父母相處,彼此打成一片,天倫之樂等齊,以人間而言,已達到最可貴、最福樂、最天倫、最幸福美滿之境地,登上人間至極之孝順,人天共尊共仰也,稱之爲物質精神孝順。
四、出世間孝順—能讓父母親有機緣親近佛法,聞法聽經,歸依叁寶(梵語sarana tri-ratna),乃至受持五戒、在家菩薩戒等,普讓我們的父母雙親能遠離娑婆(堪忍世界)苦海世界,免受生死輪回,乃至悟道證果,百歲臨終能蒙西方叁聖接引自在往生淨土,因而離苦得樂,破迷啓悟,同登正覺,究竟成就佛道,這就是出世間孝順。
前面第一、二、叁者是世間上的孝順,也值得人人尊敬與贊歎,唯一遺憾就是縱然讓父母雙親畢生享樂,美滿天倫,終其晚年壽終,亦不免受生死輪回之業力所牽引,又投胎轉世,一世又一世無止盡的相續生死下去,周旋不出六道輪回。
法華經雲:“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開悟祖師雲:“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八苦實堪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大聖佛陀充分的表露出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其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爲佛弟子豈可自己逃之夭夭(自利自度),而忍心讓父母親沈浸在生死輪回深淵而不救度之!所以說世間的孝順是不夠的、不圓滿的,正見(梵語samyag-drsti)的佛弟子應鼓勵雙親更上一層樓,勉勵勸導父母親,因而親近學佛的路程,同情他們,關心他們,也讓父母親與我們一樣步入覺悟之道(成佛)。
畢竟世間孝順是未究竟的、未圓滿的,若能引導雙親入出世間的孝順,免受父母沈淪叁界六道,當下就是菩薩發心,已盡該盡之孝道了,諸佛贊歎,龍天歡喜!
56、出家修行有什麼功德?意義何在?
出家(梵語pravrajyaj)修行若站在自度自利的立場並沒有什麼功德可言,因爲出家修行出離叁界是自己本份之事,那來功德可言呢?若是自己不修行而甯願沈淪生死而自食其果,另當別論。要知道啊!不發心修行必得隨造業而感召生死輪回的,生死輪回受苦是不好玩的,修行是發自內心自由意志的喜悅,是立足于斷生死、出六道、證菩提、成佛道的大前題爲動機,秉持這宗旨而自發性。
不出家修行是沒有罪過的,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接受一件事實,就是在叁界內造業受苦無量,如車輪般周旋而不得出,你要納受而不可逃避生死的酸甜苦辣,曆盡風霜,吃盡一切苦楚,不得叫苦,怨天尤人,不可不滿現狀才可以。
出家若論功德(梵語guna)的話,應該立足于度人利他的動機理趣,若如然,即所謂出家功德矣!何以故?因爲出家自度自利之外,自己還發此大心而度人利他,這若非菩薩精神與慈悲心之流露,誰肯發此大願心作兼善天下利益大衆之先驅呢?所以實際發心度生,足以堪稱出家功德。何謂功德?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見性,念念平等待人接物,亦助人明心見性,利濟大衆是名功德。
出家能做到度人無我(梵語anatman),利人不圖報,念念助人成佛,這稱之出家有無量功德有何不可!
出家發心修行,也發心念念衆生苦,心懷悲度有情,身口意全然專志度生,愍念芸芸大千界之六道四生(梵語catasro-yonayan)之輪回徹底度離苦海,轉凡入聖,念茲在茲,如此即不負出家之動機與宗旨。
出家若能內外一致,悲智雙運,大轉*輪(梵語dharma-cakra-pravartana),弘宗演教,作獅子吼,廣度無量有情,功德實乃難思難議!非言語筆墨所能描述與贊歎的。
出家功德經雲:“有人殺叁千世界衆生,有人救之得脫;有人挑叁千世界衆生眼,有人治之得瘥;其出家福,多彼救治。”
出家若自度度人,自利利人而兼善天下,其功德之大是不可思議的。
出家功德經雲:“有一位毗羅羨那國王,因爲出家一日一夜,受持戒律莊嚴清淨(梵語suddha),以此出家一日一夜功德,百歲命終,感召六欲天往返享盡一切天人微妙天樂,二十劫皆在人間天上受盡福報,從來未曾墮落叁惡道,最後一世在人間出世,做富貴家之子弟,中年過後,承蒙二十劫前曾經出家一日一夜的善根因緣再度流露,因而出家修行,持戒清淨,勇猛參禅悟道,當世即證悟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而成就辟支佛的道果,永超叁界,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世間又少了一位凡夫,增添一尊聖者。”
由此可見,修道若有恒心,有毅力,沖破種種難關,勇猛精進,欲證得果位,實乃不難。
57、何謂有功用行?何謂無功用行?
有功用行(梵語sabhoga),指假藉身口意之動作,而修習無相觀。也就是不能任運修習無相觀,尚須藉方便加行者。
若不假藉身口意叁者而修行,于自然而然之狀態下,任運自如者,則稱爲無功用行(梵語an-abhoga)。
于菩薩十地中,七地以前之菩薩,未能自然而然地修習無相觀,必須藉努力加行方可修習,故稱…
《佛學問答(第五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