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五輯)▪P14

  ..續本文上一頁物新的開始,彼人于彼世界又是須要經過生老病死的階段,如是輾轉于生而複死,死而複生之圈內而不得止息,佛門稱之六道輪回。

  有生必有死,除非不生即不死,這是人人平等要面對的事實,任何人都沒有享有特權或赦免,說他生而不死的理由,畢竟生與死是凡夫迷界,是無常(梵語anitya)有爲生滅的業報;諸佛菩薩聖僧們因斷無明煩惱而淨化生死,是故無生死無輪回,若來人間只是示現度衆生,遊戲人間一般而已!

  修行者面對死亡應有的心態與認識,引用經典大意敘述四點供給同參大德:

  一、無修行的凡夫心境:對死亡來龍去脈一概無知,心生恐慌,或不知而不懼,或半知半解,或知而故意避開不談,或認爲談之是不吉祥大忌諱,或認爲死亡與他甚遠,或真的不知死亡的確會來臨,或不關心死的問題,或只知生(梵語jati)的事實,而未曾聯想到死亡,這一連串的案子,凡夫對死亡的心態不外乎如此,佛門稱之迷惑。

  二、善惡之業決定人的命運:人的命運不是佛菩薩在操控,不是神明上帝在掌握,更不是鬼怪魍魉作祟運籌,而是由自己現世所作之善惡之業來決定自己的命運,這是很公平、很平等、沒有特權的,沒有任何人在操控,一切自由意志在自己心中,爲善爲惡自己可以自作運行;換句話說,對于死亡之後的世界(梵語loka-dhatu),乃至投胎轉世于六道中的那一道,現世所作爲的善惡業力,即可肯定來世的那一道了。

  爲善即得叁善道,爲惡即墮叁惡道,這豈不是甚爲公平而平等嗎?對死亡還有何等恐懼之有呢?

  叁、現世修行證得果位者對死亡的心境:修行證果者,其生死自在,無有害怕死亡的意念,因爲證道者內心已徹底悟明生即是死,死即是生,離生無死,離死無生,生死(梵語samsara)不一不異的道理(真相),是故對死亡心無恐怖,無惑無動,遠離顛倒夢想,現世已證得涅槃,隨順世緣無挂礙,生死涅槃等空華,于世間隨緣度日,自在解脫,世間業緣一盡,即入大涅槃。

  開悟祖師雲:“一念不覺遠家鄉,狂心歇處見娘面;菩提涅槃(梵語mirvana)非外得,溪聲山色悉皆然。”

  四、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求生淨土者對死亡的心境: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度衆生,娑婆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有緣無緣不要緊,只要有心求生西方淨土,阿彌陀佛無不接引往生其國,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時,曾經發四十八願,其中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既明白有極樂淨土,何愁沈淪六道生死輪回,對修淨土法門的行者,其心境念念不忘西方,憶持彌陀聖號,專志求生淨土,其心堅固不猶豫,終其一生與極樂正依報結法緣,世間業果受盡,自力與他力感應道交,彌陀接引,蓮花(學名Nelumbonucifera)化生,多生果劫之生死,一筆勾銷,從此入聖位。

  引述四點法則,針對有關修行者如何坦然面對死亡的認知與心態,作一番簡略的闡述,仁者明白否!

  69、何謂出了家忘了家?出家後是否能返俗家?

  出家修行,其本意實乃殊勝莊嚴之意,不解出家修行真谛之輩,往往對出家的動機與意義失去正面的共識,因而臆測錯誤,或道聽塗說,或受傳統邪說謬論而導歸成邪論,自始至終不得正解出家修行真實義,也因此思想中毒巨深,障礙自己對如來(梵語tathagata)正法的認知,想要踏入佛門求得正覺,實乃飄渺,甚可憐愍!

  出家(梵語Pravraiyaj)真正的含義是在出離五欲六塵的因縛,不受其所沾染,正解其境本空,幻化不可得,得亦得不住,如是精進修證,漸破無明煩惱,明心見性,與實相(梵語dharmata)中道法相應,法身彰顯,自度度人,福慧圓滿,瓜熟蒂落,佛道自成。

  簡單而言,出家就是出叁界家,出輪回家,出生死家,出煩惱家,出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束縛之家,以達到證成無上菩提的根本意趣,若禀持這種志向,即與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何以故?因爲十方諸佛與如此出家本意正等無異故。

  佛說四十二章經雲:“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梵語suddha),爲四真道行,成阿羅漢。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裏,悟無爲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爲道(梵語marga)。”

  出家修行由此可知,是何等的自尊莊嚴,是超凡入聖的大工程,豈非一般無知泛泛之輩所能及!所能熟悉。

  出了家忘了家,是忘了五欲六塵之家,忘了叁界家,忘了生死家,忘了輪回家,忘了煩惱家才對,忘了一切束縛困住自己的塵埃,正解諸境本空,幻化了不可得,與寂滅性爲住,若如然,方爲出了家忘了家實際之義。

  出了家忘了家,是實踐佛道的暫時過程,若不忘了家,因而念念俗家,回憶親朋眷屬,戀戀思親,則道業難成。若修行有得,禅定(梵語dhyana)堅固,願力勝過業力,其道心雄厚,猶如大樹可蔭護鳥只、猿猴、讓人乘涼,果能如此,出了家而後回家,即可度化親戚朋友眷屬來學佛,這樣回家有何不可!倘若出家修行有得,禅定、智慧(梵語jnana)、願力堅固之後,因而不回家,忘了家,不度家眷親朋好友,反而有無量過失的,有違佛法本意,失去菩薩道度生的精神。

  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成道後,旋即回皇宮首開法筵,廣宣妙法,度化宮廷文武百官、其父王、諸多王子、與其俗妻耶輸陀羅、其子羅瞧羅等等,這是鐵證之實例。乃至曆代高僧大德度化家眷親朋公案,其數之多一一不勝枚舉。

  出家後不是意味全然不可回家,而是爲了道業之成就,暫時忘了俗家,先將世俗之習氣(梵語vasana),煩惱塵埃,無明妄惑努力精進淨化,所謂大死一番即是,不然法身慧命焉能複蘇!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唐朝布袋和尚雲:“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70、請問明心見性,性要如何見?

  見即是性,離見無性,離性無見,見即是性,性即是見,見性不二。

  性無形無相,非青黃赤白黑,非長非短,非大非小,非淨非垢,非來非去,非增非減;性離言說相,離心緣相,言語道斷(梵語sara-vada-caryoccheda),心行處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性亦非斷滅,非頑空。

  若問性在何處?答:性在作用,當作用之時,有其八處,何謂其八?在眼能見,在耳能聞,在鼻能嗅,在舌能嘗,在身知觸,在足能奔,在手能舉,在心能分辨,若識者謂之佛性,不識者謂之精魂。

  學道之人若欲見自本性,但莫于心上著一物,猶若虛空—纖塵不染,無一法可得,當下見性,透脫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凡聖境界,始得名爲出世佛。

  明心見性者,不被法障,不落法塵;不作佛見,不落佛邊;不作衆生見,不落衆生邊;不作有見,不落有邊;不作聖見,不落聖邊;但無諸見,即是無邊身,法身(梵語dharma-kaya)偏大千;若有見處,即名外道;若不落法塵,分分秒秒見性,月月年年見性,性即是自己之心,自己之心即是性,纖塵不染,萬法不立,體自光明也。爾要與諸佛不別,但莫外求,爾一念心上清淨光,是爾屋裏法身佛。

  如來一代聖教只明如今鑒覺自性,諸君仁者若問心在何處?汝問我的即是汝心,我答汝即是我心。我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我?問我即汝心。從無始劫來,乃至施爲運動,一切時處,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開悟聖僧雲:“回光返照自觀自,曆曆分別原來是,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

  71、自修與人衆共修,兩者其意義有何差別?

  自修與大衆共修都建立在修行佛法爲出發點,目的在于明心見性,了悟生死(梵語samsara)大業,證成菩提,出叁界爲正宗。修道者若背離此意義,其自修與大衆共修便成多此一舉,虛度光陰,徒勞浪費青春與生命。

  何謂自修?就是自己將心安住下來,獨自一人獨處一方而精進(梵語virya)佛道是也。自修應具備何等條件?

  第一要正見爲何要自修的動機與意義。

  第二自修內容要符合了義解脫(焚語vimoksa)法門。

  第叁自修之人應具足有恒心毅力不拔之心,不達彼岸終不止休。

  第四有深信不移之心,截斷無明(梵語avidya)叁毒。

  第五防止俱生我執懈怠心。

  第六拒絕不必要之攀緣心。

  第七生活嚴謹,精進菩提(梵語bodhi)。

  第八低聲下氣多參訪善知識。

  第九遭遇業障(梵語karmavarana)慎莫退心。

  第十與不二法門,實相中道相契。

  若修道者因而自修,日日與菩提相應,焉有不得道之有。

  若人欲得自修,這是一件尊嚴殊勝之舉,往往能自行自修者,其身教與言教皆有一定的自修程度,在叁藏教典亦有明確的正見(梵語samyag-drsti),行爲方面也都上了軌道,一一皆能自動自發用功加行,這是值得贊歎與鼓勵的。若是自修者其心軟弱懈怠,不具恒心毅力,又無正見增上,不通如來聖法,貢高我慢,無明叁毒叢生,如此弊病而自修者,不但與修行無助益,反而招禍惹身,感召墮落叁塗之危機,乃至走火入魔,陰陽怪氣,非僧非俗,瘋顛狂妄,言行錯亂,所行外道法而攀附佛門中不能自覺,受世人譏嫌誹謗,的確這種亂象在當今社會不是頻頻層出不窮嗎?誹謗多于贊歎,歪曲如來(梵語tathaga…

《佛學問答(第五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