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五辑)▪P15

  ..续本文上一页ta)正法,误导世人,猖狂不能自禁,罪愆无以论量!

  自修是好事,但由于发心自修者,毕竟亦处于凡夫地,习气(梵语vasana)满天飞,又无善知识导引启发,难怪有无数的人在自修,修到最后弊病丛生,言行怪异,不胜枚举,浪费光阴,徒劳无功,又折腾自己青春生命,若欲挽回实乃晚矣!可不悲哉!今将自修弊病举出八点,供诸仁者参研:

  一、自修易蓄养无明而不自觉。

  二、习气难断除,无善知识启蒙故。

  三、自修易昏沉与掉举而不自觉,恍忽过日。

  四、自修者因无同参道友互勉鞭策,易生懈怠堕落。

  五、自修者无善知识指点迷津,凭自己自修易于思想偏邪而不自觉。

  六、逢值业障现前,智慧(梵语jnana)乏术,禅定(梵语dhyana)不足,一败涂地。

  七、傲慢贡高心,有棱有角之个性存而隐藏未净化不自知,佛味佛气佛相突显够强,无形中衬托出自己唯我独尊,藐视一切,自认修持清高至上,让人普受压力。

  八、自修者未正见增上,行为孤僻,厌世极端,或说在空中行在有中,显异惑众,标新立异,彰显自我,个性不稳定,朝令夕改,其难与大众相处,实堪怜愍。

  何谓大众共修?就是集聚志同道合之修行者,共处钻研教典或齐聚共同修行,以达修证解脱彼岸是也。刚初发心或道心软弱者,或易懈怠,习气重,圣教未明者,极须大众共修之必要,何以故?略提十点,供诸善信大德(梵语bhadanta)研参:

  一、共修可抖擞懈怠心,培养恒心,与耐心之处。

  二、共修可遏止昏沉掉举之通病。若以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而论,大众佛号声嘹亮,可得十种功德。业报差别经云:“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梵语deva-putra-mara)惊怖。三、声偏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勇猛精进。七、诸佛欢喜。八、念心不散。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

  三、共修一股共业之力可修改吾人习染,净化无明三毒。

  四、共修可将有功用行入无功用行。

  五、共修可互相勉励,互相鞭策之功。

  六、共修可培育修行之喜悦与正法风范。

  七、共修可趋向无上菩提,正法熏习故。

  八、共修可去除傲慢贡高心,佛味佛气佛相日益消弭。

  九、共修乃集共业庄严(梵语vyuha)而趋向修证之境,可塑造优秀人才(世出世法之圣贤)。

  十、共修环境,处处是一面镜,人事物频繁,正是转烦恼为菩提,转九法界入佛法界之佳境。

  佛法知见尚未成熟,慢心傲气凌人,易懈怠放逸,俗缘缤纷,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炽盛者,一一皆不适宜自修,毕竟道心摇晃不堪,不得其门而入,心随境转,进一退三故,欲证成菩提,遥遥无期。因此,在大众共修之庄严道场用功加行,专注一心(梵语eka-citta)而不放逸,是修行者必然的行径,假藉大众共修威德鼓舞自心迈向佛道是迫切所须的。

  长阿含经云:“如来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

  72、朝山的意义何在?

  修行之法门颇多,但归元无二路,朝山是学佛修行法门之一,其朝山真义有六,何等为六?

  一、朝山可培养吾人低声下气,消除我慢贡高心。

  二、朝山可接引初机学佛的行者,由浅入深之要阶,以熏习善根(梵语kusala-mula)成熟故。

  三、朝山可渐渐净化无明习气,智慧渐增。

  四、朝山真正本意在于彼道场有大善知识(明师),可请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为朝山者开示解脱法要,以启迪智慧,顿破无明,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同出三界为宗。

  五、朝山一步一拜或三步一拜、一拜一磕头,步步由黑暗转向光明佛道,心心由迷得悟。

  六、朝山因步步礼佛,心地可得柔软心、大悲心、大愿心、大智慧心、忏悔心、究竟能灭刚强心、高傲心、残酷心、独善之心、无惭愧心、愚痴心转化光明智慧,若能正解六点朝山本意,不偏不倚,如法奉行,法法通圣意,诸佛赞叹,是名朝山大意。

  73、吃素食之人,为何还会听到吃素鸡、素鱼、素排、素三层肉等等,若如此,是否心地不清净之嫌?

  当今的佛教界在台湾宝岛最为盛行,远胜过诸多宗教,这是大众有目共睹无争的事实。

  诸君应明白,素鸡、素鱼、素排、素三层肉等等之素料,是做生意的老板方便权宜,好让素料花样众多,迎合大众口味以求得利润之方便法门罢了,对有心修行之人,没有什么好坏争辩之有!

  难道学佛之人不明白素鹅、素鱼、素排…等一切素料是由植物性取得吗?我相信行者明明白白;难道学佛者对一切假相的幻化不能自觉吗?我相信行者是清清楚楚的,既是非荤的,而是植物性素料取得,又是一切假相,行道者内心何有贪著鹅肉、鱼肉、排骨肉等染味之有!

  毕竟修学佛道之行者,各个皆知杀生(梵语pranatipata)吃荤的因缘果报,内心正见无惑,动念杀生皆不可以了,遑论杀之食之,简述佛陀制杀戒五点因缘:

  一、杀生罪业深重,不能入佛门解脱正道。

  二、杀生害命,违背大慈悲心。

  三、众生(梵语bahu-jana)皆为过去生中之父母、眷属。

  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梵语buddha-dhatu)。

  五、因果循环故。

  若对有心学佛入道者而言,这是钻牛角尖,豆腐中挑骨头的质难者,不值与之论之!若是真的实有不知而发问,答案即此也,理应有勇气接受正法洗礼,才是面对追求真理的好典范。

  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梵语pitr),一切女人是我母(梵语matr),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

  74、为什么人会生老病死?可以不死吗?

  凡夫(梵语prthag-jana)不明生老病死之因,故感召生老病死之果,因(梵语hetu)是什么?就是无明,就是不明白为何会生死轮回不休不止的原因,简而言之,即是不明白人生宇宙真相,因而起迷惑,因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业束缚缠著身心,于是受业报沉沦三界受苦,如是惑业苦三轮周而复始。

  大圣佛陀有详细开示生死流转概况于十二因缘中,即是:无明(梵语avidya)缘行,行(梵语samskara)缘识,识(梵语vijnana)缘名色,名色(梵语nama-rupa)缘六入,六入(梵语sad-ayatana)缘触,触(梵语sparsa)缘受,受(梵语vedana)缘爱,爱(梵语trsma)缘取,取(梵语upadana)缘有,有(梵语bhava)缘生,生(梵语jati)缘老死(梵语jara-marana),这是凡夫之所以会生死轮回的十二种因缘,又称十二因缘(梵语dvadasasangapratiya-samutpada),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起、十二缘生、十二缘门、十二因生,即是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是凡夫生死流转之因素,又名生死流转门。

  修行证悟生死也是从无明著手,将无明破除净化,其余十一种生死轮回之因缘也随之而灭除,即是: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是由凡入圣的修证法则,称之十二因缘,亦名涅槃还灭门。

  有生必有死,这是因缘(梵语hetu-pratyaya)果报法则,圣者亦无法改变的事实,除非不生,不生即不死,当下即入圣位。圣者看生死即涅槃,凡人看涅槃即生死,诸君应明白,生死性与涅槃性不一不异,何以故?性无二别,十方诸佛共证此一性也。

  开悟圣僧云:“一念分别被云遮,圣凡本来共一家;随顺众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75、请问度众生优先呢?或者成佛优先?如何是好!

  菩萨(梵语bodhi-sattva)在修行的过程中,每位行者其个性志向皆有不同,有偏独善其身的,有偏兼善天下的,其心境不外乎三种性质:一、悲增菩萨。二、智增菩萨。三、悲智双运菩萨。

  何谓悲增菩萨?就是行者慈悲心重于智慧性,悲天愍人,往往把自己的生死大事置之度外,视六道众生如己父母兄弟姊妹,度生之念炽盛。这种行为举动是可敬可贵的,但有缺乏智慧之导引,为了救度六道四生沉沦于苦海,致使自己的修证有所耽误,三毒烦恼(梵语klesa)未断,生死未了,三界未出,菩提未证,因此仍然受生死之惑业所牵制,必然随惑业投胎转世,做个三界的苦命儿,六道的流浪汉,此辈之菩萨行者其动机志向,心行甘愿,无怨无悔,是名悲增菩萨。

  何谓智增菩萨?就是行者一发心修行,其智慧心远胜过慈悲心,一股强而有力的出离心与厌离心,心心欲证得菩提,专注勇猛远离三界束缚,其度生之念抱持随缘态度,不易做到不请之友的关怀情,是名智增菩萨。

  何谓悲智双运菩萨?就是行者发心修行自始至终,毕生禀持慈悲心与智慧心同时运作发挥其功用,不偏慈悲心不偏智慧心,如鸟二翼,两者互为滋润,有相得益彰之微妙度生,如此行不二法门,处处中道(梵语madhyama-pratipad)妙行。约自己而言,可证成无上佛道,约众生而言,可度化无尽六道四生,本著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中道妙行,名为悲智双运菩萨。

  前者慈悲心重于智慧性,其走向往往偏于先度化众生为优先,但由于缺乏智慧导引,不能与中道法门相契,故易造成败坏菩萨之危机,利弊于此也。

  中者智慧心重于慈悲心之菩萨,其志向往往会偏向自度自利,独善其身之途径,缺乏慈悲心之滋润,有倾向二乘人的习性,非佛出世度生本怀。

  大智度论云:“悲愿不足而空智生,必堕声闻(梵语sravaka)。”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梵语paramartha-satya)。”

  节录法华经这段经文,在印证如来示现世间度生,其根本动机意趣在于佛乘,而不在二乘或三乘,若能正见此一观点,即不失佛法微妙大意。方不落于急证菩提,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之强烈对立。

  此辈智增菩萨行者,其动机与志向就易于为成佛而优先了。

  后者是慈悲(梵语maitrya)与智慧(梵语jnana)融合运筹,行不二法门,证中道妙行为本,不偏不倚,如此边学边证边度生,所学是为了度生为了证菩提而学;为了要证菩提故须广学正法,普遍度生;为了度生更须博学诸法,亲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三种菩萨行门风范,顾名思义,各有其独到的轻重缓急之异,若择其法门而修证,理应选得悲智双运菩萨为尽未来际受持之法门也。若如此,诸佛赞叹,菩萨欢喜,天龙八部护持。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梵语virya)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学问答(第五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