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彌(梵語sramanera)盜常住果七枚;一沙彌盜衆僧餅數番;一沙彌盜衆僧石蜜少分,便墮地獄。”
犯戒要件:
一、是有主物。
二、有主物想。
叁、起盜心。
四、用盜法。
五、值五錢。
六、舉離本處。
76、爲何在家人的衣服不可模仿出家人衣服,出家人的衣服也不可模仿在家人的衣服,理由何在?
佛陀製定出家人的衣服,不能與在家(白衣)人的製服一樣,其理由有兩點:一、表征出家修行之形象,乃以出世解脫爲宗旨,爲利益衆生出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爲方便,故號稱方外客或沙門(梵語sramana),或修道行者。二、表征僧俗之身份有別,才不至于混雜立場,帶來模棱兩可。
當今之佛教界有許多道場鼓勵在家人的衣服,一一模仿出家人的製服,如此一來,往往不易分辨是出家人或在家人,因而顛倒事實,在一次的因緣中,我頂禮過一位在家人,原來他模仿出家人的製服,上衣與下褲完全一模一樣,而且又腳穿羅漢鞋,肩背著僧袋,仿佛是一位道貌岸然有道高僧,我將要頂禮的當下,這位老和尚開口道:“哇啊!師父啊!不行不行啊!我不是出家人,我是在家人啊!慚愧慚愧!”
諸如此類的情況,多得不勝枚舉,是好是壞,是對是非,我們不難明白,正信佛弟子焉能模仿出家形象呢?這種非僧非俗的形象産生誤導的機率,可說頻頻日升,真令佛門大傷元氣,諸佛菩薩欲挽回這變質之歪風,實在束手無策,佛門亦不斷呼籲,這般在家模仿弟子,始終堅持不變,豈不是證實佛陀之預言已兌現,末法僧俗顛倒,正法不張,戒律松馳,佛教不敗也得傷痕累累。
梵網經雲:“應教身所著袈裟(梵語kasaya),皆使壞色,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梵語bhiksu)皆應與其俗服有異。”
佛遺教經雲:“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
77、善法是佛法,惡法也是佛法嗎?
善法(梵語kusala dharmah),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固然善法是佛法,惡法亦是佛法,法的定義極廣,簡稱爲法,法之種類,廣說不能盡,赅攝世出世間諸法,在施教的立場,衆生根機有利鈍,故有權實的教法;善法可累積福德,善法若不與般若智慧相應,善法亦能令人墮落輪回深坑,佛門強調善法要有智慧引導方得與菩提相應。
爲什麼惡法也是佛法呢?現在分兩點立場敘述:
一、佛法是覺悟之法。所覺悟之法,遍及人生宇宙萬法,窮劫盡說不得,含概心法色法、有爲無爲法、空法有法、善法惡法、相應法不相應法、生死涅槃法、煩惱菩提法、叁界六道法、叁十七道品(梵語bodhi—paksika)六度萬行法等等不盡,皆屬佛法故。
二、在教導衆生的立場,心念動機是純善的,爲令覺悟,縱然以惡法來對治頑抗的衆生,這一連串的施爲權宜,亦尚屬佛法。所謂:菩薩爲度生,有時以慈悲教化(理論),有時以金剛怒目度生(打罵罰),畢竟,衆生無量,根機亦無量,法門亦無量,無非以達成度脫爲宗旨,是故,法無定法,無有高下,應機則宜;藥無貴賤,應病則良。
78、出家人爲何晚上皆有出食?
修行大乘佛法之行者,非但自利,也應利他,利他層次相當廣泛,佛門宣稱這時空裏就有十法界的生靈,其中有四聖六凡,除佛之外其余概稱九法界爲有情,九法界裏有一道廣受極苦的衆生,那就是地獄道(梵語naraka—gati)了,地獄是造諸五逆十惡而感召,是受一切極端刑罰的受難處,依據佛經所雲:造上品十惡之業,就感召受地獄法界之報;造中品十惡之業,就感召餓鬼法界之報;造下品十惡之業,即感召畜牲法界之報。
縱然造惡而墮入苦難之地獄,身爲出家修道者,觀看衆生受大苦聚,于晚課之際,即發起悲愍地獄受苦之衆生,仗叁寶(梵語tri—ratna)功德力,廣宣破地獄真言,解冤結真言,恭請諸佛菩薩加被,普令得離地獄之苦,而後爲地獄受苦難之衆生歸依叁寶,爲之開示佛法,令地獄衆生心開意解;隨之,又誦念滅定業真言,滅業障真言,滅障礙開咽喉真言,接著又爲受叁昧耶戒法,令餓鬼道一切衆生得無量福,得心意清淨,最後就開始作法誦念變食真言,甘露水真言,一字水輪真言,乳海真言,求佛菩薩感召加持,乃至施無遮食真言,普供養真言,再誦經回向(梵語parinama)。
如此一來,有色食有法食,二食具足,並得無量之福報,在出食的情況之下,地獄餓鬼蒙受大利益,以達救濟有情爲宗,這是出家衆于晚課修行之際,同時發心出食給幽冥苦難衆生的實況,純屬悲心之流露矣!
79、五戒與菩薩戒差別何在?
五戒(梵語panca silani),指五種製戒,佛陀爲在家男女所製定之戒法。五戒乃小乘戒法,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是屬于盡形壽之戒,命終後當下戒體消失。依此受持五戒功德,最起碼可保持來生當人,佛陀製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能如法受持,如法受持的作用是在增長法身慧命,如是斷惑證真,均由守戒的陶養而起。五戒表面看起來,是消極不作惡,而無積極爲善的作用;但事實不然,如能稍加體察,便可明白守持五戒,實在也含有無限悲心,此悲亦可推己及人,自己守五戒,擴而悲心起,亦令衆生共守五戒。
菩薩戒是大乘戒法,在家菩薩戒有六重二十八輕戒,出家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是屬于盡未來際的戒法,故衆生受持菩薩戒即入諸佛位,菩薩(梵語bodhisattva)是因,佛(梵語buddha)爲果,是故菩薩戒受持圓滿即是佛道圓滿。
梵網經雲:“受持菩薩戒有五種利益:一、十方諸佛愍念守護。二、臨命終時,正見(梵語samyag—drsti)心歡喜。叁、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爲友。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五、今世後世性戒福慧圓滿。”
80、爲何平常心是道?
此處所說的平常心,並非凡情染汙分別之心,而是不起一切愛憎取舍之心,與空性相應之心,與菩提之心相應,此心並無造作,遠離得失進退,平常心善分別諸法相,于清淨本性無沾無染,光明自在,若如是知解,因解而證,平常心何妨不是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因緣成熟,法身自然彰顯。
81、爲何說:看破是般若德.放下是解脫德.自在是法身德?
修行者能以般若智慧眼,善觀人生宇宙之實相,從中自性光明不迷,因而得無量無邊之智慧,名之爲看破是般若德。修行者能勘察貪嗔癡一切煩惱,皆畢竟空(梵語atyanta—sunyata),幻化了不可得,諸煩惱不得束縛菩提自性,遠離諸垢,當下法身慧命複活,名之爲放下是解脫德。修行者已透澈淨化塵垢,諸纏無縛,法身(梵語dharma—kaya)之德,即是自在平等之性,而且常住不滅的法性身無不周遍,名之爲自在是法身德。
82、佛教爲何分爲八個宗派?
佛教(梵語buddha—sasana),整體的佛教是一味的,在佛陀時代,並無所謂八宗十宗,甚至數宗數派,大聖佛陀觀機逗教,什麼根機說什麼法,自在爲衆生廣說諸法,佛陀住世八十年,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總共有八千四百十六卷之大藏經,可謂浩瀚如海,無量無邊諸有情,廣受大法的滋潤,證成菩提者,不勝枚舉。
佛教之所以會形成八宗十宗,其原因在于衆生根機問題,畢竟發心學佛者,個人的智慧有深淺,性向有差別,喜好的法門各有立場不同,甚至善根有薄厚,在這種種不同的條件之下,因而引發大藏經的探討與學習,就有所分別取舍,曆代祖師大德就將法海藏經,分門別類,組織各宗各派,但應無量衆生之機,如此演化延傳下來,佛法在中國,便形成十個宗派,何等爲十?分別敘述如下:
佛教十宗:
一、淨土宗
二、叁論宗
叁、禅 宗
四、華嚴宗
五、天臺宗
六、唯識宗
七、律 宗
八、密 宗
九、成實宗
十、俱舍宗
83、出家人袈裟偏袒右肩是何意義?
袈裟(梵語kasaya),意思爲不正色,壞色、不美而濁之色。或稱福田衣、幢相衣、離塵衣、無相衣、解脫服等等之稱。十方叁世諸佛示現人間,皆以大丈夫相而出家證道,所著袈裟一律偏袒右肩,乃至代代相傳之出家僧衆,亦以偏袒右肩而著袈裟,何以偏袒右肩呢?這是一種象征性的意義,代表十方諸佛所證悟實相諸法,若有佛陀來示現教化衆生,應以右肩荷擔神聖大法,以延續而不斷故,諸佛如是,代代出家僧寶亦如是,必以偏袒右肩而著,表征擔當十方諸佛之大法故。
84、何謂八苦?
苦(梵語duhkha),這是六道衆生未得出離生死(梵語samsara),廣造諸業所感召之苦難,大聖佛陀把它分門別類爲八苦:
一、生苦:在胎如處監牢,出胎如鑽穴隙,苦痛無量,是爲生苦。
二、老苦:六根漸衰,日益不振,眼昏耳聾,身體支架不易,氣虛柔弱,是爲老苦。
叁、病苦:四大不調,面黃肌瘦,諸病臨身,病痛極盛。
四、死苦:疾痛喪生,四大欲分裂,身體之病與無量牽挂在一瞬間,死而逼迫,是爲死苦。
五、愛別離苦:骨肉分離,魂牽夢萦,是爲愛別離苦。
六、怨憎會苦:惡眷敗家,仇人見面,是爲怨憎會苦。
七、求不得苦:名利愛樂,圖謀不成,內心極痛 ,是爲求不得苦。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死之後,複須再生,如是循環不已,是爲五陰熾盛苦。
85、佛度有緣人,無緣的衆生誰度?
衆生(梵語bahu—jana)…
《佛學問答(第四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