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五輯)

  1.如何才是修行法門的根本呢?請慈悲開示。

  2.何謂禅?

  3.出家人托缽的意義何在?

  4.目犍連是佛陀大弟子之一,又是神通第一,以何因緣被外道以亂石壓死?……

  5.何謂有相?何謂無相?

  6.請師父慈悲開示“衆生妄分別,有佛有世界;若了達真法性,無佛無世界”。

  7.請師父慈悲開示“扪空追響,勞汝心神,夢覺覺非,竟有何事!”意思何在?

  8.往生助念的意義何在?有何功德與利益?

  9.知識份子對佛法所應有的了解與認識?

  10.何謂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它們又有何差別?

  11.何謂出世間五種法食?

  12.何謂四時食?

  13.何謂常寂光淨土?何謂實報莊嚴土?何謂凡聖同居土?何謂方便有余土?

  14.妝佛像有何功德與利益?

  15.彌勒菩薩,一生補處,即待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彌勒菩薩,……?

  16.我是一位在家學佛的女衆,學佛後,……,因此與我先生分寮而睡,這樣如法嗎?

  17.何謂五見?請慈悲開示!

  18.何謂凡夫四種顛倒?

  19.外道六師是那六師?請慈悲開示!

  20.出家後當比丘應如何修持,才能堪稱是衆生的福田?

  21.娑婆世間極苦,我們應當一心念佛,勤求出叁界,爲何還要發菩提心來度衆生呢?

  22.何謂化相叁寶?何謂住持叁寶?何謂自性叁寶?

  23.爲何說:甯願度一個人來行菩薩道,也不願度百千萬億的人來修阿羅漢行?……

  24.何謂佛四無所畏?何謂菩薩四無所畏?

  25.何謂理事圓融無礙?

  26.爲什麼說:“唯佛一人具淨戒,余人皆名汙戒者?”

  27.爲何說:“衆生都是欠佛債者?”

  28.何謂五種不淨?

  29.禅波羅蜜有叁種,何等爲叁?

  30.何謂止觀?止觀與定慧有何關聯?

  31.外道所說的神通與佛教所說的神通,有何差別?

  32.爲何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

  33.念佛求生淨土是消極還是積極?是大乘還是小乘?

  34.請問師父您爲什麼要出家?出家動機何在?

  35.一心虔誠念佛就可以往生淨土,那麼念佛之人,還須要研究經典嗎?

  36.釋迦牟尼佛以何因緣成佛以後,還會感召頭痛叁天?其前因後果如何?

  37.佛教講因果,提倡因果,但爲何常見一些人做善事,不但無善報,反招惡果……?

  38.請問佛經雲:“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一大事不知是指何等事?……

  39.佛教教義有何別于其他宗教,教義差別之處何在?

  40.身體有病苦時,求佛菩薩是否能得到感應呢?

  41.衆生皆有佛性,佛性非大非小,無有形狀,無有顔色,那該如何見性悟道呢?

  42.佛門常稱念叁洲感應護法韋馱尊天菩薩聖號,佛門不是說有四洲嗎?……

  43.華嚴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而禅宗雲:大疑大悟,……

  44.何謂四依法?請慈悲開示。

  45.爲何說菩薩今是學時,非是證時?請慈悲開示!

  46.何謂四事供養?

  47.貪染財色名食睡既然是地獄五條根,爲何師父說名利亦可度衆生呢?

  48.爲何命終助念八個鍾頭只念阿彌陀佛,而不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誦經做功德呢?

  49.在家居士爲人助念,可否受人供養?

  50.帶業往生淨土者,是否以後不受果報?

  51.佛與神仙有何不同?

  52.臨命終前,能預知時至,是自己修行得知呢?或是佛來告知呢?

  53.修行人一生念佛,若臨終往生,是往生自性淨土?或是往生他方淨土呢?

  54.儒家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佛門中燃頂、……是否有沖突?

  55.佛教對孝道的看法如何?請慈悲開示。

  56.出家修行有什麼功德?意義何在?

  57.何謂有功用行?何謂無功用行?

  58.何謂一心十法界?

  59.體與用如何區別?

  60.大乘佛法有叁身之說,何謂叁身?

  61.爲何說“是人弘道,非道能弘”,意義何在?

  62.“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爲最”,意義何在?

  63.世界上風行所謂複製人的說法,以佛教的看法如何?

  64.地藏菩薩發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准此而言,……?

  65.古德雲:“來時空空,去時也空空”,這句話正確否?

  66.人的嫉妒心、不隨喜心,時而流露,有心改過,以佛教之法門,不知如何修證?

  67.欲出家修行,要如何選擇道場?

  68.修行者要如何坦然面對“死亡”?

  69.何謂出了家忘了家?出家後是否能返俗家?

  70.請問明心見性,性要如何見?

  71.自修與大衆共修,兩者其意義有何差別?

  72.朝山的意義何在?

  73.吃素食之人,爲何還會聽到吃素雞、素魚、素排、素叁層肉等等,是否心地不清淨?

  74.爲什麼人會生老病死?可以不死嗎?

  75.請問度衆生優先呢?或者成佛優先?如何是好!

  1、如何才是修行法門的根本呢?請慈悲開示。

  佛法以心爲根本,八萬四千法門不離汝心,權實二法不離心,叁藏(梵語trini pitakani)十二部聖教不離如來心地所流露,成佛作魔不離汝心,上升下墜不離汝心,四聖六凡不離心所作爲,心爲萬法之本源也。

  若論修行,當論其心,當解其心,究竟明心見性,不枉修行之志也。

  四祖道信大師雲:“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權實二法,神通(梵語rddhi)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佛藏經雲:“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心者,沈淪諸趣。”

  有心學佛向佛成佛,應直向心地下功夫,方不致本末倒置。若背覺合塵,認客爲主,心外求法,如是累劫修行終不得道,欲得成佛,無有是處。

  若一心回光返照,照見本性,于本性處著手與之相會,正與叁世諸佛解行無二無別。

  金剛心論雲:“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福由心造,禍由心爲,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作衆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惡是羅刹,心是一切罪福種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諸惡,常修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願,佛說是人,不久成佛。”

  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何謂禅?

  禅這個名詞(梵語禅那dhyana),即禅定、靜慮之意。令心專注于一對象,而達到不散亂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靜之狀態。反之,心散亂不止之狀態,則稱爲散,二者合稱定散。

  六祖壇經雲:“何名禅定?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爲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不亂者,是真定也。外離相爲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禅可分爲五種,稱之五味禅,以其各得法味不同故,(一)凡夫禅。(二)外道禅。(叁)小乘禅。(四)大乘禅。(五)最上乘禅。

  3、出家人托缽的意義何在?

  出家(梵語pravrajyaj),乃出離俗家牽纏雜務之束縛,以期證悟無上菩提爲宗,志在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爲旨。

  對自己而言,應自度自利,廣修智慧福德,明心見性,證悟世出世法,圓成佛道。對他而言,應力行度人利他履行菩薩四攝法,布施(梵語dana)、愛語、同事、利行;實踐菩薩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胸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愍念四生六凡,無一不度,如一衆生不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之本願,是名出家人法。

  出家是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爲也;莫謂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種福田。

  出家要出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家,叁界家不出空出家;出家出生死家,生死家不出空出家;出家出輪回家,輪回家不出空出家;出家出煩惱家,煩惱家不出空出家。因此出家要具足如是正見,方不失出家本懷,不負四重恩是也。

  出家人托缽意義何在?這是佛製之乞食法門,日中一食,充饑之法,正意味佛法不離世間覺的寫照,修行不得脫離五欲六塵,而面對塵欲以煉心、修心、證心之功,以達心境自在爲趣向。

  是故,佛製托缽其本意深廣,不外乎令比丘(梵語bhiksu)、比丘尼(梵語bhiksuni)們能破除我相我執。念念不忘修行是自力的功夫。處處不忘與衆生廣結善緣。修行在人間,成佛在人間。道在生活行住坐臥,生活行住坐臥即是道的真谛。若能正解如是托缽本意,是名托缽也;若不然,與叫化子、乞丐、乞飯之浪子有何區別?願我佛弟子能體達如來製定托缽行法甚深意境,方不愧是真佛子。

  4、目犍連是佛陀大弟子之一,又是神通第一,以何因緣被外道以亂石壓死?請師父慈悲說出前因後果!

  正因爲目犍連尊者是佛陀的大弟子,又是神通(梵語rddhi)第一的聖僧,所以有兩大啓示,一者因果自作自受。二者神通難敵業力果報。

  話說目犍連的當世業力果報,佛法肯定因果(梵語hetu-phala)定律是不變的、不會錯亂的、是平等的、有因必有果的。原來目犍連尊者被外道以亂石壓死,這是過去世所造的業因于今世果報,證實因果是平等的、不會錯亂的,在無量劫前目犍連的前身是一位樵夫,到深山砍木材,以木材曬幹而煮飯,在樹枝上有一個龐大的蜂巢,蜂巢有蜂蜜與蜂蛹,是相當好的自然食品,對身體有補氣涼血養顔的功效,心生貪欲,不顧蜜蜂死活,把火把點著,活活的將數百只蜜蜂逐一燒死,取得蜂蜜與蜂蛹而享用,爲了貪用美食,卻因此造下自己未來殺身果報因種。這數百只蜜蜂被目犍連所燒死爲因,事隔無量劫後的今世,被外道以亂石所擊斃爲果,構成血淋淋慘狀的業報,豈可逃之因果報應,這就是因果自作自受的典故。

  華嚴經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

《佛學問答(第五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