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五輯)▪P6

  ..續本文上一頁門中多造福田(梵語punya-ksetra),隨喜贊歎等等,這都是成就學佛善根的入門之道,久而久之,善根亦與他人善根正等無異。所以佛法肯定每個人的善根深淺高低不齊,有多生修來的、有修幾世的、有佛菩薩倒駕慈航來人間的,有剛初發心學佛的,是故在凡聖同居土的現實國土中,萬萬不可輕視初發心的人,應尊敬初發心的人,如佛一般,方不因而斷喪自己善根,更損失親近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的機緣。

  總而言之,善根是可培養的,讓我們學佛成佛的善根與十方諸佛等齊,肯定過去劫所培植的善根,也讓這些善根因緣得以繼續栽培,使其茁壯、開花、結果。

  金剛經雲:“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菩根。”

  28、何謂五種不淨?

  修道者以大智慧觀照自身有五種不清淨處,稱爲五種不淨。

  一、種子不淨:肉體系由因緣而形成的,故內(煩惱(梵語klesa)、業),外(父母之精血)之種子不淨。

  二、住處不淨:于母胎中,十月不淨。

  叁、自體不淨:此身由四大之不淨所成。

  四、外相不淨:此身之九孔常流不淨。

  五、究竟不淨:死後棄置冢間爛壞,亦永久不淨。

  一心行道之人,若能念念觀察身心五種不淨,功行純熟,自可體證諸法無我,身心幻化了不可得之境界,因此證入空寂。此一法門亦觀身心不淨之法門,可破除我相之法,逐入證得我空也。

  阿含經雲:“修道者若能善觀諸法無常無我(梵語anatman),此人則可入道。”

  29、禅波羅蜜有叁種,何等爲叁?

  所謂小乘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是名叁種禅。

  小乘禅:譬如五停心觀、四念處(梵語catvarismrty-upasthanani)觀、八背舍、十遍處等之禅法,皆屬小乘禅,這是二乘行者所證。

  出世間禅:倘若修次第叁觀,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出假,後乃雙離空假,入中道第一義(梵語paramartha-satya)觀,是名出世間禅,這是菩薩所證之境界。

  出世間上上禅:修道若于一法,乃至一切法,圓觀空假中叁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異,是名出世間上上禅,這是佛所證之境界。

  30、何謂止觀?止觀與定慧有何關聯?

  止觀是佛教(梵語Buddha-sasana)重要修行法門之一,其所代表之意義,在經論皆有所闡述之。止爲(梵語samatha奢摩他),觀爲(梵語vipasyana毗婆舍那)之譯;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貫注于特定之對象(止),並生起正智慧,以觀此一對象,內心曆曆分明(觀),故稱爲止觀。

  即是指定慧二法。又作寂照、明靜。定慧與戒爲佛教徒重要實踐德目。因止而生定,因觀而發慧,有相得益彰之功。

  離止無定,離定無止,不一不異;離觀無慧,離慧無觀,不一不異,阿含經對此多有論說。

  止與觀相輔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有不可互離之關系,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

  天臺宗智顗大師,將止觀實踐法義教義化、組織化、體系化。其著作有“小止觀”、“摩诃止觀”,即以止觀之意義構成其體系,而以空假中叁觀之實踐法完成其組織。

  31、外道所說的神通與佛教所說的神通,有何差別?

  外道之行者亦有神通(梵語rddhi),其神通是有漏神通,有漏即是無明煩惱未斷盡之意,雖得禅定所發之神通,但禅定亦是有漏之叁界內禅定,一旦無明煩惱現前,禅定喪失之際,其神通自然消失無蹤。

  故外道之神通亦屬不究竟、有漏、無明未淨盡故,通常外道神通尚屬叁界內有爲生滅之輩,有一通、二通,乃至五種神通,外道神通頂多至五通,即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等五通,外道神通是極爲有限量的通,有些可至一世、二世、乃至十世,一劫、二劫、十劫等不齊之神通力,尚屬叁界內之有漏生滅之神通法也。

  佛教所說之神通,稱之無漏神通,無明煩惱(梵語klesa),迷惑纏結都已全然淨化,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慧破諸叁毒,清淨法身展露所現之神通,是無漏無爲妙用,即所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等六通(梵語sad abhijnah)是也。

  佛教神通之妙用無有限量,深廣無涯,難思難議。

  佛藏經雲:“如舍利弗、目犍連之大智慧與神通力,縱經百千劫,欲測知佛之智慧神通力終無是處。”

  外道之神通是有漏、有爲、生滅、無明煩惱未淨盡,故所發之神通尚屬未究竟,是叁界內之神通;佛教之神通是無漏、無爲、不生不滅之妙用,無明煩惱究竟淨化,故所發之神通是法身彰顯之妙用,是出叁界自在之神通,故外道與佛道差別懸殊甚巨。

  32、爲何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

  佛、聖人、和尚((梵語upadhyaya)受業本師) 、阿阇梨(梵語acarya)受業時教授威儀的阿阇梨)、僧(梵語samgha)、父、母、病人等稱之爲八種福田。

  按其供養性質約分叁種福田,何等爲叁?佛、聖人、僧叁者稱爲敬田;和尚、阿阇梨、父母等四者稱爲恩田;病人屬于悲田。如果有人能夠恭敬供養這八種人,就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報,所以稱爲福田。

  在這八種福田當中,每樣都非常值得我們所敬重與感恩的,爲何說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呢?佛陀是站在另一角度來看福田的輕重前後的。諸君可靜靜的思考一下,當承受病苦臥床的病患者,百病交煎,五髒六腑老化欲崩裂之際,甚至受諸病魔牽纏數年,其內心是非常苦痛的,哭訴無奈的、衷心惶恐的、病危在旦夕間、郁卒的、親朋好友本常探望,但因病久之後,照料者關心者卻逐漸散離,此時病患者的心境,是何等的淒涼!何等的無伴!何等的憂傷悲哀,內心的呐喊,求救無人的日子如何熬過。

  由此可知,病人此時此刻是最需要人人施與關懷、安慰、看顧,這遠比拿黃金供養要來得殊勝與法喜,這時的病患者,其內心之感恩謝意,有如湧泉似的回報與感念之心,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而盡的。

  我們常常看到某甲去探望病苦的某乙,當甲見到乙的刹那間,其乙情不自禁,落淚嚎哭,感念又憂傷的情景一幕,讓人目睹其狀亦心生憂悲,有如附身甲乙身上一般的臨場感,真是人間痛苦傷心的一面寫照。

  因此,大聖佛陀(梵語buddha)常于講經說法中,時時鼓勵大衆常關心病人,照顧病患,減少病患者的淒涼憂悲無奈心境,故常言: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33、念佛求生淨土是消極還是積極?是大乘還是小乘?

  念佛者求生西方淨土,在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消極,而且似乎小乘心境一般;但若深入理會念佛者所學的法門看來,事實就並不如然,以淨土叁經一論而言,其法門充滿了大乘蓬勃朝氣,具足兼善天下,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大悲願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雲:“是心(梵語citta)作佛,是心是佛。”

  佛者乃大乘法門最終極的果位,佛的大智慧、大慈悲無不以度化無量衆生爲大前題,乃至示現四生(梵語catasro-yonayan)六道以度人天,示現叁乘以度聲聞、緣覺、菩薩,一一表露求生淨土行者的心路曆程。

  華嚴經雲:“法身(梵語dharma-kaya)恒寂靜,清淨無二相,爲化衆生故,示現種種形,于諸蘊界處,未曾有所著。”

  曆代大菩薩,開悟聖僧,僧俗二衆求生淨土者不勝枚舉,諸如龍樹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勢至、天親、馬嗚、慧遠、智者、道綽、法照、善導、少康、永明壽、省庵、蓮池、優昙、徹悟、實賢、蕅益、印光諸大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各個是精通叁藏教典之大師,一生辦幻化佛事,做水月道場,安僧立衆,畢生弘宗演教,一一展露其悲願雄厚以廣度群倫,正能表現求生淨土的行者之心境一二。

  對個人求生淨土而言,自度自利,是消極小乘;對利益度衆生而言,度人利他,是積極大乘。曆代諸佛菩薩聖僧們所表現的心境情操具足自度度人,自利利他雙性格。更何況人活在世間那有不解脫生死而自願沈淪墮落六道之有!因此須求生淨土。凡夫求生淨土是爲了將後道業有成,可倒駕慈航而度生,若能依此本宗旨而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求生淨土,是名積極大乘;若只是厭離生死,一心欲求佛來接引,心存獨善其身,無意發大心以度衆,如此念佛求生淨土,實有消極小乘之嫌也。

  然而淨土法門之本意,實乃立足于大乘法門,以成佛爲正宗,那麼佛道真正之精神,是建立在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基礎。

  除非是因人而異,的確有一些根機尚屬厭離心特別強者,乃至二乘根性者,皆有消極意念,小乘根器,是大有人在。但淨土正法是大乘的、積極的、悲度群倫的,確實有少數修行者心境有消極厭世的,小乘器度的,這是佛門中不可否認之事實也。

  舉凡如來聖教,淨土法門實乃契叁根,被度六道四生而立,願諸君之心境亦與曆代法身大士、聖僧之心境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感應道交,共同參與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爲根本意題,以吻合求生淨土法門的宗旨。今引錄大慈菩薩發願偈供養諸君。

  大慈菩薩發願偈雲: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衆生,威德無窮極,我今大歸依,忏悔叁業(梵語trini-karman)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誓願度衆生,總願成佛道,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34、請問師父您爲什麼要出家?出家動機何在?請問師父您爲什麼要出家?出家動機何在?

  我…

《佛學問答(第五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