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刻的、铜铸的、泥塑的、木雕的、油漆的、墨画的、纸绘的、金铸的,即是住持佛宝。
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十二部经典(梵语dvadasanga-buddha-vacana),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依此法本(真理)而修持,可证成圣果,即是住持法宝。
剃头染衣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受过三坛大戒,具足律仪,参研佛法,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续佛慧命者即是住持僧宝。
三、何谓自性三宝?大地每一位众生心中,都具有三宝的性德,名为自性三宝。自性三宝若约义理来讲,虽然有三种分别,其体性是一,一即三、三即一,所以又名一体三宝。
自性三宝者,即是一切众生,本来就具足有灵明觉知的清净觉性,即心本具,光明之真如佛性本自具足,无欠无缺,是名自性佛宝。一切众生,自性能生万法,本来具有无量恒沙妙德,诸法不离本性,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雄大力,自性有执持之用,是名自性法宝。一切众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不离自性,自性与万法不一不二中道解脱,离念自净,是名自性僧宝。
23、为何说:宁愿度一个人来行菩萨道,也不愿度百千万亿的人来修阿罗汉行?意义何在?
佛法本无大乘(梵语maha-yana)与小乘(梵语hinayana)之分,但由修行者之心境发心有别,发大心为大乘,其果地在佛道。发小心为小乘,其果地在阿罗汉道。华严经云:“一发大心,超过历劫修行。”
由此可见,发大心成佛度生实乃不易。又何况佛陀出世本怀在于大乘,余二乘、三乘、五乘乃权宜之教,最终目的在导归佛道而成佛。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大乘佛法在于自度度人,自利利他为基石原则,正如地藏菩萨发愿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因为度人来行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此人发大心,广行六度万行,普贤十大愿王,如是无止境的誓愿,能度化无量六道四生,菩萨一个不算少,阿罗汉百千万亿不算多,何以故?因为菩萨能无尽的广度无尽无数的人来学佛成佛,能兼善天下,一即无量,无量即一;阿罗汉虽是百千万亿之多,但只能仅有百千万亿之多而已!因为阿罗汉只能自度自利,独善其身,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极厌生死,出离心特别敏锐不可当,欲劝其度生甚为困难。大小乘之行者,其发心之悬殊巨大,是故大圣佛陀一再呼吁,再三叮咛,要回小向大,本意在此。
释迦牟尼佛自己证悟大乘法,因而圆成佛道,未曾鼓励弟子们修小乘教法,而证阿罗汉果位,若有的话,也是权宜之教,最后机缘成熟,一一导归佛道而成佛,佛陀大人大量,若自己证悟佛道,而教化他人成就阿罗汉,这就莫明其妙了,但事实不然,何以见得?
法华经云:“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
24、何谓佛四无所畏?何谓菩萨四无所畏?
佛之四无所畏(梵语catvari tathagatasya vaisaradyani),为十八不共法之一科,根据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等所记载:
一、诸法现等觉无畏,又作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畏、等觉无畏。即所谓对于诸法皆觉知,住于正见无所屈伏,具无所怖畏之自信。
二、一切漏尽智无畏、又作漏永尽无畏、漏尽无所畏、漏尽无畏。即所谓断尽一切烦恼而无外难怖畏。
三、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又作说障法无畏、说障道无所畏、障法无畏。即所谓阐示修行障碍之法,并对任何非难皆无所怖畏。
四、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又作说出道无畏、说尽苦道无所畏、出苦道无畏。即所谓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
这是有关佛的四无所畏,毕竟佛已断尽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大智大悲现大用,所展现的大自在无所畏之德。
何谓菩萨四无所畏?菩萨之四无所畏(梵语bodhisattvanam catvari vaisaradyani)。根据大智度论卷五、大乘义章卷十一等所记载:
一、闻陀罗尼受持演说其义得无所畏、又作能持无所畏、总持无所畏、总持不忘说法无畏、闻法不忘失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一切闻能持故得诸陀罗尼故常忆念不忘故众中说法无所畏。即所谓菩萨能忆念教法,持之不忘,故于众中说法时对所说之义理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
二、由证无我恼乱他相现行俱生不通达威仪路三业清净大守护成就无畏,又作知根无所畏、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一切众生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知一切众生欲解脱因缘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菩萨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即所谓了知众生根性之利钝,施与相应之说法,于此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
三、常持法而不忘失毕竟通达慧方便救度有情见欢喜净诸障难无畏,又作答报无所畏、善能问答说法无畏、答法无所畏、以言词应答酬报其所问世无所畏、居一切众生听受问难应能随意如法而答故于众中诸法无所畏、不见若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有来问难令我不能如法答者不见如是少许相故于众中说法无所畏。即所谓对一切所问,能作如法便巧之答覆,更无所怖畏。
四、不忘失一切智心不放余乘而求出离能得圆满自在一切种利益有情无畏、又作决疑无所畏、能断物疑说法无畏、决一切不退无上心不杂于他乘度诸有情遂得真实无畏、一切众生听受问难随意如法答能巧断一切众生疑故菩萨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即所谓听受有情之问难,能如法为彼等分别解说,以开解物心及断除疑网,说法教导而无所怖畏。
25、何谓理事圆融无碍?
理即是道理、真理是也;事即是事相、事态、事情是也。一样东西、一件事情、乃至人事物,大而山河大地,无一物不是理事圆满无碍的,因理显事,因事透理,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不一不异,何以故?若离理则事不可得,若离事则理亦不存了。
譬如开车的原理而论,如何转方向盘?如何刹车?如何踩离合器?乃至所有交通规则的常识你都全部洞然知悉,在理论上、软体土、常识上都正确理解了,我们称之为理通,或通达道理(梵语yukti),或称理无碍。
但是你对实际开车的经验却一窍不通,甚至上了车,头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操纵起,心情紧张,根本就是不会开车,这称之为事有障碍,经验不达。
好了,有一天你真的实际操纵开车的种种要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最后你开得很练达,成就开车应有的本领,学会了、成功了,请问诸君!当你成功会开车了,一切交通规则常识也随著正确理解了,请问这是理?还是事呢?
诸君可静静的思惟这当中的奥义!若说是理、或说是事,全然不对,各偏一边了。应该说是理事圆融无碍才对,理中有事,事中有理,离事无理,离理无事,当下理事不二了,诸君明白否?
学佛成佛之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亦复如是!
26、为什么说:“唯佛一人具净戒,余人皆名污戒者”?
十法界中有四圣六凡,四圣是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此四圣皆已出三界断六道之圣者,当中以佛的戒行、戒法、戎相、戒体四科门最为究竟、圆满、清净、光明、解脱,已达到无学果地故,若有所学,若有一法未解脱者,不名为佛。
大般若经云:“菩萨若有一法未得解脱,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菩萨要成佛,六度万行要修行圆满,戒定慧三无漏学要具足成就,一切清净戒亦应究竟圆成。倘若尚有任何一法无解脱,乃至究竟净戒未得清净者,终不得成佛,故名唯佛一人具净戒,这是站在圆满究竟地而论。
余人皆名污戒者,这是站在因地、渐次地而论。依小乘(梵语hinayana)初果、二果、三果来说,虽已得圣位,但尚未得到四果极位;纵得小乘四果极位,依大乘(梵语maha-yana)法义论及,二乘人对受持甚深微妙正法,乃至受持净戒尚未得究竟清净,亦有微细惑未得净尽,故依佛地观视二乘行者,皆名污戒者。六道即六凡,是受业报,享尽福业,或沉沦诸苦,对正法与净戒,迷惑无知焉得受持!亦免不了余人皆名污戒之称。
若论净戒深浅高低之次第,即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是也。
27、为何说:“众生都是欠佛债者?”
佛法肯定凡夫的生死(梵语samsara)轮回是无止尽的,而且是一期一期,一世一世随业接踵延续下去,除非修道证道而顿断无明(梵语avidya)生死,因此轮回之事方可罢休!众生在多生累劫的生死轮回中,佛以大慈悲愿力曾经护持我们,为我们说法,救度我们种种苦难,但是由于我们在佛道上所修所行,尚未得到解脱生死,仍然继续轮回中,亦存隔阴之迷,忘失无量劫前佛有恩惠我们之事由,故称之为欠佛债者。
毕竟谁都不敢说谁与佛无缘,只是深浅、厚薄、快慢、长短之区别而已!
今生你睹见三宝(梵语tri-ratna)佛法僧,当下心生欢喜,善根流露,雀跃不已!这就是多生累劫与佛有结善缘的业识表现,此善缘烙印在八识田中,犹如金刚种子坚固不坏不失,今世偶而遇到佛像三宝之际,心里不由自主,无量劫前所种善根因缘,即被勾引而出,法喜充满,无言胜有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福不唐捐,宿植德本,善根再度展现,值得恭禧祝贺也!并希望继续精进道业,完成宿愿,同登佛道,是为所祷!
若是没有善根的人没有关系,因为一个人的善根福德是可以培养的,只要多听闻佛法、多念佛、参禅悟道、看佛经典,在三宝…
《佛学问答(第五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