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五輯)▪P5

  ..續本文上一頁刻的、銅鑄的、泥塑的、木雕的、油漆的、墨畫的、紙繪的、金鑄的,即是住持佛寶。

  叁藏(梵語trini pitakani)十二部經典(梵語dvadasanga-buddha-vacana),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依此法本(真理)而修持,可證成聖果,即是住持法寶。

  剃頭染衣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受過叁壇大戒,具足律儀,參研佛法,講經說法,度化衆生,續佛慧命者即是住持僧寶。

  叁、何謂自性叁寶?大地每一位衆生心中,都具有叁寶的性德,名爲自性叁寶。自性叁寶若約義理來講,雖然有叁種分別,其體性是一,一即叁、叁即一,所以又名一體叁寶。

  自性叁寶者,即是一切衆生,本來就具足有靈明覺知的清淨覺性,即心本具,光明之真如佛性本自具足,無欠無缺,是名自性佛寶。一切衆生,自性能生萬法,本來具有無量恒沙妙德,諸法不離本性,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雄大力,自性有執持之用,是名自性法寶。一切衆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自性與萬法不一不二中道解脫,離念自淨,是名自性僧寶。

  23、爲何說:甯願度一個人來行菩薩道,也不願度百千萬億的人來修阿羅漢行?意義何在?

  佛法本無大乘(梵語maha-yana)與小乘(梵語hinayana)之分,但由修行者之心境發心有別,發大心爲大乘,其果地在佛道。發小心爲小乘,其果地在阿羅漢道。華嚴經雲:“一發大心,超過曆劫修行。”

  由此可見,發大心成佛度生實乃不易。又何況佛陀出世本懷在于大乘,余二乘、叁乘、五乘乃權宜之教,最終目的在導歸佛道而成佛。

  法華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說佛智慧故。”

  大乘佛法在于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爲基石原則,正如地藏菩薩發願雲: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因爲度人來行菩薩道(梵語bodhisattva-carya),此人發大心,廣行六度萬行,普賢十大願王,如是無止境的誓願,能度化無量六道四生,菩薩一個不算少,阿羅漢百千萬億不算多,何以故?因爲菩薩能無盡的廣度無盡無數的人來學佛成佛,能兼善天下,一即無量,無量即一;阿羅漢雖是百千萬億之多,但只能僅有百千萬億之多而已!因爲阿羅漢只能自度自利,獨善其身,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極厭生死,出離心特別敏銳不可當,欲勸其度生甚爲困難。大小乘之行者,其發心之懸殊巨大,是故大聖佛陀一再呼籲,再叁叮咛,要回小向大,本意在此。

  釋迦牟尼佛自己證悟大乘法,因而圓成佛道,未曾鼓勵弟子們修小乘教法,而證阿羅漢果位,若有的話,也是權宜之教,最後機緣成熟,一一導歸佛道而成佛,佛陀大人大量,若自己證悟佛道,而教化他人成就阿羅漢,這就莫明其妙了,但事實不然,何以見得?

  法華經雲:“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則墮悭貪。”

  24、何謂佛四無所畏?何謂菩薩四無所畏?

  佛之四無所畏(梵語catvari tathagatasya vaisaradyani),爲十八不共法之一科,根據阿含經卷十九、卷四十二等所記載:

  一、諸法現等覺無畏,又作一切智無所畏、正等覺無畏、等覺無畏。即所謂對于諸法皆覺知,住于正見無所屈伏,具無所怖畏之自信。

  二、一切漏盡智無畏、又作漏永盡無畏、漏盡無所畏、漏盡無畏。即所謂斷盡一切煩惱而無外難怖畏。

  叁、障法不虛決定授記無畏,又作說障法無畏、說障道無所畏、障法無畏。即所謂闡示修行障礙之法,並對任何非難皆無所怖畏。

  四、爲證一切具足出道如性無畏、又作說出道無畏、說盡苦道無所畏、出苦道無畏。即所謂宣說出離之道而無所怖畏。

  這是有關佛的四無所畏,畢竟佛已斷盡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大智大悲現大用,所展現的大自在無所畏之德。

  何謂菩薩四無所畏?菩薩之四無所畏(梵語bodhisattvanam catvari vaisaradyani)。根據大智度論卷五、大乘義章卷十一等所記載:

  一、聞陀羅尼受持演說其義得無所畏、又作能持無所畏、總持無所畏、總持不忘說法無畏、聞法不忘失故于衆中說法得無所畏、一切聞能持故得諸陀羅尼故常憶念不忘故衆中說法無所畏。即所謂菩薩能憶念教法,持之不忘,故于衆中說法時對所說之義理具有無所怖畏之自信。

  二、由證無我惱亂他相現行俱生不通達威儀路叁業清淨大守護成就無畏,又作知根無所畏、盡知法藥及知衆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一切衆生諸根利鈍隨其所應而爲說法故于衆中說法得無所畏、知一切衆生欲解脫因緣諸根利鈍隨其所應而爲說法故菩薩在大衆中說法無所畏。即所謂了知衆生根性之利鈍,施與相應之說法,于此具有無所怖畏之自信。

  叁、常持法而不忘失畢竟通達慧方便救度有情見歡喜淨諸障難無畏,又作答報無所畏、善能問答說法無畏、答法無所畏、以言詞應答酬報其所問世無所畏、居一切衆生聽受問難應能隨意如法而答故于衆中諸法無所畏、不見若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有來問難令我不能如法答者不見如是少許相故于衆中說法無所畏。即所謂對一切所問,能作如法便巧之答覆,更無所怖畏。

  四、不忘失一切智心不放余乘而求出離能得圓滿自在一切種利益有情無畏、又作決疑無所畏、能斷物疑說法無畏、決一切不退無上心不雜于他乘度諸有情遂得真實無畏、一切衆生聽受問難隨意如法答能巧斷一切衆生疑故菩薩在大衆中說法無所畏。即所謂聽受有情之問難,能如法爲彼等分別解說,以開解物心及斷除疑網,說法教導而無所怖畏。

  25、何謂理事圓融無礙?

  理即是道理、真理是也;事即是事相、事態、事情是也。一樣東西、一件事情、乃至人事物,大而山河大地,無一物不是理事圓滿無礙的,因理顯事,因事透理,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不一不異,何以故?若離理則事不可得,若離事則理亦不存了。

  譬如開車的原理而論,如何轉方向盤?如何刹車?如何踩離合器?乃至所有交通規則的常識你都全部洞然知悉,在理論上、軟體土、常識上都正確理解了,我們稱之爲理通,或通達道理(梵語yukti),或稱理無礙。

  但是你對實際開車的經驗卻一竅不通,甚至上了車,頭腦一片空白,不知從何操縱起,心情緊張,根本就是不會開車,這稱之爲事有障礙,經驗不達。

  好了,有一天你真的實際操縱開車的種種要領,一回生、二回熟、叁回巧,最後你開得很練達,成就開車應有的本領,學會了、成功了,請問諸君!當你成功會開車了,一切交通規則常識也隨著正確理解了,請問這是理?還是事呢?

  諸君可靜靜的思惟這當中的奧義!若說是理、或說是事,全然不對,各偏一邊了。應該說是理事圓融無礙才對,理中有事,事中有理,離事無理,離理無事,當下理事不二了,諸君明白否?

  學佛成佛之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亦複如是!

  26、爲什麼說:“唯佛一人具淨戒,余人皆名汙戒者”?

  十法界中有四聖六凡,四聖是聲聞、緣覺、菩薩、佛等,此四聖皆已出叁界斷六道之聖者,當中以佛的戒行、戒法、戎相、戒體四科門最爲究竟、圓滿、清淨、光明、解脫,已達到無學果地故,若有所學,若有一法未解脫者,不名爲佛。

  大般若經雲:“菩薩若有一法未得解脫,不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菩薩要成佛,六度萬行要修行圓滿,戒定慧叁無漏學要具足成就,一切清淨戒亦應究竟圓成。倘若尚有任何一法無解脫,乃至究竟淨戒未得清淨者,終不得成佛,故名唯佛一人具淨戒,這是站在圓滿究竟地而論。

  余人皆名汙戒者,這是站在因地、漸次地而論。依小乘(梵語hinayana)初果、二果、叁果來說,雖已得聖位,但尚未得到四果極位;縱得小乘四果極位,依大乘(梵語maha-yana)法義論及,二乘人對受持甚深微妙正法,乃至受持淨戒尚未得究竟清淨,亦有微細惑未得淨盡,故依佛地觀視二乘行者,皆名汙戒者。六道即六凡,是受業報,享盡福業,或沈淪諸苦,對正法與淨戒,迷惑無知焉得受持!亦免不了余人皆名汙戒之稱。

  若論淨戒深淺高低之次第,即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是也。

  27、爲何說:“衆生都是欠佛債者?”

  佛法肯定凡夫的生死(梵語samsara)輪回是無止盡的,而且是一期一期,一世一世隨業接踵延續下去,除非修道證道而頓斷無明(梵語avidya)生死,因此輪回之事方可罷休!衆生在多生累劫的生死輪回中,佛以大慈悲願力曾經護持我們,爲我們說法,救度我們種種苦難,但是由于我們在佛道上所修所行,尚未得到解脫生死,仍然繼續輪回中,亦存隔陰之迷,忘失無量劫前佛有恩惠我們之事由,故稱之爲欠佛債者。

  畢竟誰都不敢說誰與佛無緣,只是深淺、厚薄、快慢、長短之區別而已!

  今生你睹見叁寶(梵語tri-ratna)佛法僧,當下心生歡喜,善根流露,雀躍不已!這就是多生累劫與佛有結善緣的業識表現,此善緣烙印在八識田中,猶如金剛種子堅固不壞不失,今世偶而遇到佛像叁寶之際,心裏不由自主,無量劫前所種善根因緣,即被勾引而出,法喜充滿,無言勝有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福不唐捐,宿植德本,善根再度展現,值得恭禧祝賀也!並希望繼續精進道業,完成宿願,同登佛道,是爲所禱!

  若是沒有善根的人沒有關系,因爲一個人的善根福德是可以培養的,只要多聽聞佛法、多念佛、參禅悟道、看佛經典,在叁寶…

《佛學問答(第五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