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有。
何谓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譬如有些人以为人死之后投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投胎转世仍是猪马牛羊,这就叫做常见。又譬如有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一切都归于无;人死如灯灭,这叫做断见。这种执断执常的错误见解,都偏一边,故名边见。
何谓邪见?就是邪而不正的见解,如谤无因果有轮回(梵语samsara)生死却言无轮回生死,坏诸善事等。
何谓见取见?见取见之见即是指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著不舍,对上面所叙述三种不正见,执以为是,名见取见。
何谓戒禁取见?就是执行或受持邪戒,错认以为是正戒。譬如有人持牛戒、狗戒等,以为是生天之因,又有一般人涂灰断食,错认以为是涅槃(梵语mirvana)之道。
有心学佛成佛就应断除五见,行持如来正戒,安住实相(梵语dharmata)中道(梵语madhyama-pratipad),而成就无上菩提。
18、何谓凡夫四种颠倒?
颠倒(梵语viparyasa),是指凡夫未得正见,有四种颠倒妄想,略称四倒,凡夫对于生死有为法所执的四种谬见。
常颠倒(梵语nitya-viparyasa)、乐颠倒(梵语sukha-viparyasa)、我颠倒(梵语atma-viparyasa)、净颠倒(梵语suci-viparyasa),就是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计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凡夫若能化四倒为正见,即可转凡入圣。
19、外道六师是那六师?请慈悲开示!
又作六师外道,是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势力较大之六种外道。外道,系以佛教立场而言,实在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思想之自由思想家,而在一般民众社会中所流行思想体系。
一、珊阇耶毗罗脉子(巴利语Sanjaya Belatth iputta),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
二、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巴利语Ajita kesakambala),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
三、末伽梨拘舍梨(巴利语Makkhali Gosala),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系阿耆毗伽派之主导者。
四、富兰那迦叶(巴利语Purana Kassapa),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
五、迦罗鸠驮迦旃延(巴利语Pakudha Kaccayana),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
六、尼乾陀若提子(巴利语NiganthaNataputta),耆那教之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以上第三、第四、第五属阿耆毗伽派,与第六均属于苦行主义派;又除第一之外,余均站在唯物论之立场,主张聚积说。
20、出家后当比丘应如何修持,才能堪称是众生的福田?
出家人应遵行如来所教化之戒定慧,如是循序渐进,以破灭贪嗔痴为宗旨,即可堪称众生之福田(梵语punya-ksetra)。
比丘(梵语bhiksu),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众称为比丘,女众称为比丘尼。
比丘含有三义:一、乞士。二、破恶。三、怖魔。
比丘有四种:
(一)名想比丘(梵语samjna-bhiksu),又作名字比丘,是指有名无实之比丘,尚未受具足戒之僧。以名从想生,名能生想,故称名想。
(二)自称比丘(梵语pratijna-bhiksu),又作自言比丘,指犯重禁之人,实非比丘而自称比丘者。
(三)乞食比丘(梵语bhiksata iti bhiksu),又作乞匈比丘,出家之人以乞食自活,故称乞食比丘。
(四)破惑比丘(梵语bhinna-klesatvad bhiksu),又作破烦恼比丘,是指能破除贪嗔痴三毒结缚之诸阿罗汉等。
比丘、比丘尼的根基层次有高下,莫以分别心而供养,当以平等心,以虔诚之心供养比丘、比丘尼,则可得无量福报。何以故?出家比丘、比丘尼有多生累劫修持而来的、有修少劫少世而来的、有的是佛菩萨示现而来的、有的是今生今世刚发心而来的,凡夫心智未开,不辨圣凡,供养僧宝若有轻视或以不平等心而为,则过失无量。
大般若经云:“尊敬初发心者,犹如一切智人。”
21、娑婆世间极苦,我们应当一心念佛,勤求出三界,为何还要发菩提心来度众生呢?
婆婆(梵语saha),又译沙诃、娑呵、索诃。意译忍、堪忍、能忍、忍土。
指娑婆世界(梵语Saha-lokadhatu)。就是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之现实世界。此世界众生安于十恶、忍受诸烦恼,不肯出离,故名为忍。
正因为是娑婆世界实在是苦得不易堪忍,所以大圣佛陀才广说八万四千法门,一一法门都是劝令我们出离三界苦海,净土法门就是规劝求生净土的最好法门,一旦一心(梵语eka-citta)念佛,达到一心不乱,自力与他力相应,娑婆业缘若尽,弥陀慈父即依本愿力故,接引念佛者往生其国。
毕竟,极乐世界是我佛门四众的最高学府,师资阵容一流,有教主本师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教化,更有两位大士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助佛宣化,师资可谓十法界中最尊最上也。
又有很好的修学佛法的客观环境,即是极乐世界,大地黄金为地、七宝池、八功德水、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一心精进菩提,道心不退转(梵语avinivartaniya),直至成佛。
又有六方诸佛宣法妙音,极乐世界环境之殊胜非言宣笔墨所能阐叙得尽,亦有法身大士做为同参道友,诸大善信俱会一处,可谓正报庄严,依报庄严也。
为何往生西方净土者还要发菩提心倒驾慈航来度化众生呢?要明白啊!众生造业受苦在娑婆,不是你我个案问题,而是六道四生一起共同在造业受苦呢!你有生死轮回,六道四生(梵语catasro-yonayan)何尝没有生死轮回!你有烦恼无明,六道四生又何尝无烦恼无明!你受苦悲伤忧虑,六道四生又何尝没有受苦悲伤忧虑!
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溺己溺,平等无有分别,在这种情况之下,修行念佛者自然由衷发起菩提心(成佛度生),如果还有一位众生尚未得道证道,终不于此娑婆证涅槃。
因为念佛法门的行者,一一皆熏陶大乘法门,各个深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根器,观看六道众生沉沦三界受苦,内心频频不忍众生受苦煎熬,于是发菩提(梵语bodhi)心,倒驾慈航,广度有情。
往生西方净土后不是去享受的,更不是避世的,而是去继续佛法的深造,达到证成佛果为宗,而后回入娑婆悲济群迷,普令人人成佛,这是往生净土终极目的。
我佛四众弟子当晚课圆满后,皆做功德回向(梵语parinama),今引录本文供养诸君。
回向文: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萨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词萨,摩词般若波罗蜜。
22、何谓化相三宝?何谓住持三宝?何谓自性三宝?
一、何谓化相三宝?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出家学道后,在菩提树下开悟证成无上佛道,到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四圣谛法,度五比丘开始,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演说无量解脱妙法,度化无量人天众生,一直到入灭的阶段,佛陀住世示现应化在人间,度化众生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成道后,一直到入涅槃的阶段中,释迦牟尼佛就是化相佛宝;释迦牟尼佛当时对佛门四众弟子所说的一切佛法,一切佛所证悟的道理,如四圣谛(巴利语ariya-sacca)、八正道(巴利语ariya-magga)、十二因缘(梵语dvadasangapratitya-sampada)、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无上的真理,就是化相法宝。
当时跟随佛陀出家的凡圣弟子们,就是化相僧宝。
这三宝是佛陀来人间教化众生相状,行化相状于世间,名为化相三宝;随各人根器,对如来教法所见不同,有胜劣之分,有深浅之别,所以化相三宝,亦名别相三宝。
二、何谓住持三宝?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的佛教,佛陀的梵音沉寂,大圣谢世,化相三宝,不复再现,就完全仰赖这一类的三宝,来维持延续佛法的慧命,让佛法能普遍接传下来,也让佛法的精神与教义留传人间,让三宝不间断,住世不绝,这就须要有住持三宝的维护与延传了。
佛陀入灭别世了,弟子们仰慕佛陀、思念佛陀、渴见佛陀、回忆佛陀,如是念念难忘怀,似乎与佛相处的因缘未尽,心有悲戚感、心有无力感。因此,圣弟子们,就将佛的三十二庄严法相,请名流有素养的雕刻师,刻塑佛陀身口意形象,因为庄严脱俗的圣境,如佛在眼前的感受,心生法喜充满,内心清凉,如面佛天,道心自然流露而出,因此又开始精进(梵语virya)用功办道,努力不懈,以求证悟果位。
现在佛寺大殿所供养的佛像之类,就是住持佛宝。如玉琢的、石…
《佛学问答(第五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