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五辑)▪P3

  ..续本文上一页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

  四、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生老病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11、何谓出世间五种法食?

  超越欲界(梵语kama-dhatu),色界(梵语rupa-dhatu)、无色界(梵语arupya-dhatu),心地解脱,不沾尘欲,自在无碍,而出三界,是名出世间。五种出世间之食,乃能长养圣者慧命善根之五种法食。

  一、念食:谓修行者常持正念,能长养一切善根。

  二、法喜食:谓修行者爱乐大法,而得资长道粮,其心常生喜悦。

  三、禅悦食:谓修行者由得禅定力而能自养慧命,道品圆明,心常喜悦。

  四、愿食:谓修行者以心身持愿,不舍万行而长养一切善根。

  五、解脱食:谓修行者解脱各种惑业之系缚,于法得自在,以长养一切菩提(梵语bodhi)善根。

  修行者若如法受持五种法食,则可渐次证得无上菩提,故名出世间五种法食。

  12、何谓四时食?

  是指天、法、畜生(梵语tiryagyoni)、鬼神四者,其不同之进食时刻。

  一、天食时:诸天神众以清晨为进食时。

  二、法食时: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以午时为如法进时。

  三、畜生食时:畜生以日暮为进食时。

  四、鬼神食时:鬼神以昏夜为进食时。

  13、何谓常寂光净土?何谓实报庄严土?何谓凡圣同居土?何谓方便有余土?请慈悲开示。

  这四种净土,又称为四佛土、四种佛土、四种国土,是隋朝天台宗智顗大师所立之四种佛土,就是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现在分别解释之。

  一、常寂光净土:又称理性土,是全然断除根本无明惑,是诸佛之所依处,也就走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净土,乃是常住(梵语nitya-sthita)、寂灭、光明之佛土。

  二、实报庄严土:又称为实报无障碍土、果报国。是断除一分无明(梵语avidya)之菩萨所生之处。系酬报真实之道的无碍自在国土,故称实报无障碍土;纯属菩萨所居处,无有凡夫二乘,乃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之菩萨所居之果报土。

  三、凡圣同居土:又称为染净同居土,染净国。指人天两道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

  其中又可分两种:(1)凡居—其内亦有恶众生所居之四恶趣,即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梵语asura)等,与善众生所居之人天趣之别。(2)圣居—亦有实圣与权圣之分别。实圣即是声闻四果、辟支佛、通教之六地、别教之十住等人所居之处。权圣则有方便有余土中之三乘人,实报无障碍土及常寂光净土之法身菩萨、妙觉如来等,应有缘众生之须而权化生于此土。

  此外,此凡圣同居土又有净、秽两种,如婆婆世界(梵语Saha-lokadhatu)是同居之秽,西方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是同居之净土。

  四、方便有余土:又称方便土、有余土。指阿罗汉(梵语arhat)、辟支佛、地前菩萨所居之土。此等之人,乃修方便道,断除见思惑者,故称方便,但是尚存余障覆中道实相之无明根本惑,故称有余。

  以上所记述之论说,主要系就所居住之人而作区别,然其中也有佛(梵语buddha)为教化众生而权化于其间之情形,故又可称为佛土。

  14、妆佛像有何功德与利益?

  佛陀已入涅槃,若能妆佛像、妆佛金身,让人共瞻养,因而善根大展流露,此功德(梵语guna)利益之大非笔墨言宣所能阐述,今引录佛经所说 ,妆佛像、造佛寺,可得十八种功德利益,分别叙述如下:(一)转生王室。(二)得美妙身。(三)所言悦身。(四)他人见喜。(五)个性可爱。(六)五明悉通。(七)为世典范。(八)普受赞叹。(九)乐闻正法。(十)生于安乐。(十一)人天共仰。(十二)获大财富。(十三)得享高寿。(十四)满诸所愿。(十五)善智不灭。(十六)身如金刚。(十七)转生上道。(十八)速成正觉。

  15、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待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

  随各人因缘性向所趣,皆得往生彼佛净土,若论弥陀佛净土与弥勒菩萨净土殊胜区别,可略分六点差异,若详细分析,则细说不尽:

  一、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是十法界最尊之果位;弥勒菩萨(梵语Maitreya)是等觉菩萨,是一生补处法身大士,将来继承释迦佛之补处菩萨,其果位在佛之下,此乃佛弟子人人所共识也,这是第一殊胜处。

  二、阿弥陀佛之净土是佛的净土,是出三界之净土,是佛满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圆满,四十八大愿所成之大乘不共法之净土;弥勒菩萨之净土是三界内(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内院净土),尚未出三界(若亲近弥勒菩萨学法亦可得道),换句话说:阿弥陀佛之净土已出三界,弥勒菩萨之净土尚未出三界,此乃佛弟子所认知的,是为第二殊胜处。

  三、阿弥陀佛的净土是法藏比丘因地时,由世自在王佛用神通将二百十亿十方世界净土全部变现给法藏比丘睹见,法藏比丘用五劫时间思惟摄取二百十亿十方净土最庄严殊胜微妙之处一一摄取,因而发出四十八大愿,欲成就最庄严微妙的净土,透过无量阿僧祇劫修行而圆满,如今正是西方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是也;弥勒菩萨之兜率净土,其庄严殊胜微妙,远逊色极乐净土无量百千倍也,何以见得!诸位同参道友可参酌净土三经,与弥勒上生经、下生经,即可分明晓了,实为佛弟子所明白的,这是第三殊胜庄严处。

  四、佛弟子一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但可亲见弥陀慈父,亲听法音,同证无上菩提,也可见十方诸佛无所障碍,也就是往生西方净土可见阿弥陀佛,更加可见十方诸佛,一即无量,无量即一,非但见十方诸佛,更加可周游十方世界参访无量世界之净土无所障碍,也就是到了极乐世界,亦可到十方净土世界,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这是弥勒净土所远远不及之处,此观点为佛弟子所清楚的,此乃第四殊胜庄严处。

  五、修阿弥陀佛净土者,若一旦往生极乐,即可一生补处,直至成佛,随其本愿修短自在,换句话说,一往生弥陀净土,一生即可成佛,不一定愿东愿西漂浮不定,净土三经裹悉皆谈及;弥勒净土之行者,若往生兜率净土后,亦将下生人间亲近弥勒菩萨一趟,即再生一次死一次(证成果位,有次第,不完全四果罗汉,亦有初果、二果、三果等不齐),如此兜率净土因缘焉能与弥陀净土较量,悬殊巨大,那就要看看诸君仁者要一生成佛,或再来人间一趟(生死一回)方证一、二、三、四果等不齐之选择哩!若欲取得一生成佛之庄严殊胜,本愿修短自在,理应抉择弥陀净土也,若欲取得再来人间一趟(生死一回)方证一二、三、四果等不齐者,即选择弥勒净土也,此点是佛弟子心知肚明的另一层境界,这个问题是阿弥陀佛净土殊胜庄严远胜弥勒净土之第五处。

  六、弥陀净土自印度(梵语Indu)传至中国、日本、韩国、台湾,世界各国的大乘佛教,若谈及净土,往往占有95%皆谈及弥陀净土,自古至今皆如此一般,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已深入民情,深根蒂固,已成事实。弥勒净土自古至今亦有人提倡,往生者大有人在,约占5%许。

  由此综观六点略为分析,弥陀净土在佛四众弟子心目中已成为理事无诤的写照,弥陀净土既为如此庄严殊胜微妙,焉有不求生莲池而丧失一生补处成佛之机缘,更何况到了极乐净土要来人间,即可来去自如,随其本愿欲往兜率净土,即如壮士屈臂顷,刹那即至;但往生兜率净土后,亦须再一次念佛(梵语buddhanus mrti)求生极乐净土一次,如是二度念佛修行功夫方可如愿以偿(到极乐净土);若往生极乐净土一次就完成佛子心愿,因为到了极乐净土,欲往何方净土,一一皆可如愿自在,若欲往生兜率净土更是轻而易举便至,如前面所说,一到极乐便即可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也。愿诸君智慧(梵语jnana)抉择,莫因无知决策有误,导致菩提证悟之迟速,可不慎哉!

  16、我是一位在家学佛的女众,学佛后,对男女之间的欲望越来越淡。因此与我先生分寮而睡,这样如法吗?

  淫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这是我佛弟子所共同认知的法要,学佛后对男女之间的欲望越来越淡,这是值得我们所赞叹的,但是目前你有个家庭,理应配合丈夫共同维持幸福美满的家庭伦理,不得违背天伦之道,如之作为亦有违佛制定在家戒之本意,五戒(梵语panca silnani)在家菩萨戒,可正淫,不可邪淫,换句话说:正式夫妇可得正淫,非正式夫妻不得淫,若行淫者,是名邪淫(梵语kama-mithyacara)。

  足见佛陀亦顾及在家学佛弟子可正淫,不可邪淫,是保障夫妇幸福快乐之天伦,避开婚外情之疑虑,这不愧是大圣佛陀悲心所考虑到的,若丈夫欲求得天伦之乐,而你却严守梵行不与之行乐,这有违逆佛陀制戒本意,反招你丈夫之不乐,演化谤佛、谤法、谤僧之罪愆,这是诸佛所不喜见,仁者明白否?

  出家众是全然断淫,不可行非法之欲乐也,出家五众受持如来(梵语tathagata)梵行正戒,应力行断淫梵行,这是出家戒与在家戒不同处,唯愿仁者能正见佛制在家戒之本意。有时候某些出家戒法,在家人不可模仿出家戒法的,因为一旦学之,则有如此不僧不俗之乱相,你之事实亦证明不得仿模最好的写照;反之,出家人戒法亦不得模仿在家戒法,才不致于看见佛门中的遗憾怪事频频示现。

  17、何谓五见?请慈悲开示!

  五见又名五恶见,是障碍成就佛道的五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即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何谓身见?就是执著…

《佛学问答(第五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