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生。
四、壽者相:謂衆生于五蘊法中,妄計我受一期(生老病死)之壽命,長短不一,因人而異。
11、何謂出世間五種法食?
超越欲界(梵語kama-dhatu),色界(梵語rupa-dhatu)、無色界(梵語arupya-dhatu),心地解脫,不沾塵欲,自在無礙,而出叁界,是名出世間。五種出世間之食,乃能長養聖者慧命善根之五種法食。
一、念食:謂修行者常持正念,能長養一切善根。
二、法喜食:謂修行者愛樂大法,而得資長道糧,其心常生喜悅。
叁、禅悅食:謂修行者由得禅定力而能自養慧命,道品圓明,心常喜悅。
四、願食:謂修行者以心身持願,不舍萬行而長養一切善根。
五、解脫食:謂修行者解脫各種惑業之系縛,于法得自在,以長養一切菩提(梵語bodhi)善根。
修行者若如法受持五種法食,則可漸次證得無上菩提,故名出世間五種法食。
12、何謂四時食?
是指天、法、畜生(梵語tiryagyoni)、鬼神四者,其不同之進食時刻。
一、天食時:諸天神衆以清晨爲進食時。
二、法食時: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以午時爲如法進時。
叁、畜生食時:畜生以日暮爲進食時。
四、鬼神食時:鬼神以昏夜爲進食時。
13、何謂常寂光淨土?何謂實報莊嚴土?何謂凡聖同居土?何謂方便有余土?請慈悲開示。
這四種淨土,又稱爲四佛土、四種佛土、四種國土,是隋朝天臺宗智顗大師所立之四種佛土,就是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現在分別解釋之。
一、常寂光淨土:又稱理性土,是全然斷除根本無明惑,是諸佛之所依處,也就走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淨土,乃是常住(梵語nitya-sthita)、寂滅、光明之佛土。
二、實報莊嚴土:又稱爲實報無障礙土、果報國。是斷除一分無明(梵語avidya)之菩薩所生之處。系酬報真實之道的無礙自在國土,故稱實報無障礙土;純屬菩薩所居處,無有凡夫二乘,乃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之菩薩所居之果報土。
叁、凡聖同居土:又稱爲染淨同居土,染淨國。指人天兩道之凡夫,與聲聞緣覺之聖者同居之國土。
其中又可分兩種:(1)凡居—其內亦有惡衆生所居之四惡趣,即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梵語asura)等,與善衆生所居之人天趣之別。(2)聖居—亦有實聖與權聖之分別。實聖即是聲聞四果、辟支佛、通教之六地、別教之十住等人所居之處。權聖則有方便有余土中之叁乘人,實報無障礙土及常寂光淨土之法身菩薩、妙覺如來等,應有緣衆生之須而權化生于此土。
此外,此凡聖同居土又有淨、穢兩種,如婆婆世界(梵語Saha-lokadhatu)是同居之穢,西方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是同居之淨土。
四、方便有余土:又稱方便土、有余土。指阿羅漢(梵語arhat)、辟支佛、地前菩薩所居之土。此等之人,乃修方便道,斷除見思惑者,故稱方便,但是尚存余障覆中道實相之無明根本惑,故稱有余。
以上所記述之論說,主要系就所居住之人而作區別,然其中也有佛(梵語buddha)爲教化衆生而權化于其間之情形,故又可稱爲佛土。
14、妝佛像有何功德與利益?
佛陀已入涅槃,若能妝佛像、妝佛金身,讓人共瞻養,因而善根大展流露,此功德(梵語guna)利益之大非筆墨言宣所能闡述,今引錄佛經所說 ,妝佛像、造佛寺,可得十八種功德利益,分別敘述如下:(一)轉生王室。(二)得美妙身。(叁)所言悅身。(四)他人見喜。(五)個性可愛。(六)五明悉通。(七)爲世典範。(八)普受贊歎。(九)樂聞正法。(十)生于安樂。(十一)人天共仰。(十二)獲大財富。(十叁)得享高壽。(十四)滿諸所願。(十五)善智不滅。(十六)身如金剛。(十七)轉生上道。(十八)速成正覺。
15、彌勒菩薩,一生補處,即待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叁會之中,自然而得聖果,何須求生西方淨土耶?
隨各人因緣性向所趣,皆得往生彼佛淨土,若論彌陀佛淨土與彌勒菩薩淨土殊勝區別,可略分六點差異,若詳細分析,則細說不盡:
一、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是十法界最尊之果位;彌勒菩薩(梵語Maitreya)是等覺菩薩,是一生補處法身大士,將來繼承釋迦佛之補處菩薩,其果位在佛之下,此乃佛弟子人人所共識也,這是第一殊勝處。
二、阿彌陀佛之淨土是佛的淨土,是出叁界之淨土,是佛滿叁大阿僧祇劫修行圓滿,四十八大願所成之大乘不共法之淨土;彌勒菩薩之淨土是叁界內(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內院淨土),尚未出叁界(若親近彌勒菩薩學法亦可得道),換句話說:阿彌陀佛之淨土已出叁界,彌勒菩薩之淨土尚未出叁界,此乃佛弟子所認知的,是爲第二殊勝處。
叁、阿彌陀佛的淨土是法藏比丘因地時,由世自在王佛用神通將二百十億十方世界淨土全部變現給法藏比丘睹見,法藏比丘用五劫時間思惟攝取二百十億十方淨土最莊嚴殊勝微妙之處一一攝取,因而發出四十八大願,欲成就最莊嚴微妙的淨土,透過無量阿僧祇劫修行而圓滿,如今正是西方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是也;彌勒菩薩之兜率淨土,其莊嚴殊勝微妙,遠遜色極樂淨土無量百千倍也,何以見得!諸位同參道友可參酌淨土叁經,與彌勒上生經、下生經,即可分明曉了,實爲佛弟子所明白的,這是第叁殊勝莊嚴處。
四、佛弟子一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可親見彌陀慈父,親聽法音,同證無上菩提,也可見十方諸佛無所障礙,也就是往生西方淨土可見阿彌陀佛,更加可見十方諸佛,一即無量,無量即一,非但見十方諸佛,更加可周遊十方世界參訪無量世界之淨土無所障礙,也就是到了極樂世界,亦可到十方淨土世界,一即無量,無量即一,這是彌勒淨土所遠遠不及之處,此觀點爲佛弟子所清楚的,此乃第四殊勝莊嚴處。
五、修阿彌陀佛淨土者,若一旦往生極樂,即可一生補處,直至成佛,隨其本願修短自在,換句話說,一往生彌陀淨土,一生即可成佛,不一定願東願西漂浮不定,淨土叁經裹悉皆談及;彌勒淨土之行者,若往生兜率淨土後,亦將下生人間親近彌勒菩薩一趟,即再生一次死一次(證成果位,有次第,不完全四果羅漢,亦有初果、二果、叁果等不齊),如此兜率淨土因緣焉能與彌陀淨土較量,懸殊巨大,那就要看看諸君仁者要一生成佛,或再來人間一趟(生死一回)方證一、二、叁、四果等不齊之選擇哩!若欲取得一生成佛之莊嚴殊勝,本願修短自在,理應抉擇彌陀淨土也,若欲取得再來人間一趟(生死一回)方證一二、叁、四果等不齊者,即選擇彌勒淨土也,此點是佛弟子心知肚明的另一層境界,這個問題是阿彌陀佛淨土殊勝莊嚴遠勝彌勒淨土之第五處。
六、彌陀淨土自印度(梵語Indu)傳至中國、日本、韓國、臺灣,世界各國的大乘佛教,若談及淨土,往往占有95%皆談及彌陀淨土,自古至今皆如此一般,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已深入民情,深根蒂固,已成事實。彌勒淨土自古至今亦有人提倡,往生者大有人在,約占5%許。
由此綜觀六點略爲分析,彌陀淨土在佛四衆弟子心目中已成爲理事無诤的寫照,彌陀淨土既爲如此莊嚴殊勝微妙,焉有不求生蓮池而喪失一生補處成佛之機緣,更何況到了極樂淨土要來人間,即可來去自如,隨其本願欲往兜率淨土,即如壯士屈臂頃,刹那即至;但往生兜率淨土後,亦須再一次念佛(梵語buddhanus mrti)求生極樂淨土一次,如是二度念佛修行功夫方可如願以償(到極樂淨土);若往生極樂淨土一次就完成佛子心願,因爲到了極樂淨土,欲往何方淨土,一一皆可如願自在,若欲往生兜率淨土更是輕而易舉便至,如前面所說,一到極樂便即可一即無量,無量即一也。願諸君智慧(梵語jnana)抉擇,莫因無知決策有誤,導致菩提證悟之遲速,可不慎哉!
16、我是一位在家學佛的女衆,學佛後,對男女之間的欲望越來越淡。因此與我先生分寮而睡,這樣如法嗎?
淫欲是生死輪回的根本,這是我佛弟子所共同認知的法要,學佛後對男女之間的欲望越來越淡,這是值得我們所贊歎的,但是目前你有個家庭,理應配合丈夫共同維持幸福美滿的家庭倫理,不得違背天倫之道,如之作爲亦有違佛製定在家戒之本意,五戒(梵語panca silnani)在家菩薩戒,可正淫,不可邪淫,換句話說:正式夫婦可得正淫,非正式夫妻不得淫,若行淫者,是名邪淫(梵語kama-mithyacara)。
足見佛陀亦顧及在家學佛弟子可正淫,不可邪淫,是保障夫婦幸福快樂之天倫,避開婚外情之疑慮,這不愧是大聖佛陀悲心所考慮到的,若丈夫欲求得天倫之樂,而你卻嚴守梵行不與之行樂,這有違逆佛陀製戒本意,反招你丈夫之不樂,演化謗佛、謗法、謗僧之罪愆,這是諸佛所不喜見,仁者明白否?
出家衆是全然斷淫,不可行非法之欲樂也,出家五衆受持如來(梵語tathagata)梵行正戒,應力行斷淫梵行,這是出家戒與在家戒不同處,唯願仁者能正見佛製在家戒之本意。有時候某些出家戒法,在家人不可模仿出家戒法的,因爲一旦學之,則有如此不僧不俗之亂相,你之事實亦證明不得仿模最好的寫照;反之,出家人戒法亦不得模仿在家戒法,才不致于看見佛門中的遺憾怪事頻頻示現。
17、何謂五見?請慈悲開示!
五見又名五惡見,是障礙成就佛道的五種不正確的思想觀念,即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何謂身見?就是執著…
《佛學問答(第五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