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五辑)▪P2

  ..续本文上一页自受。”

  二者神通难敌业力果报。凡夫(梵语prthag-jana)有果报,圣人(梵语arya)也有果报,只是凡夫受果报,心不甘情不愿,怨天尤人,好像受无比委屈似的,可怜愍的凡夫众生,不知一切果报皆有前因后果的,是公平平等的,除非己莫为,不然为之必受也,凡夫始终不学佛,就始终沉浸在无知造恶因中而过活,若受果报,拚命不满现状,大伸冤枉,真是岂有此理!

  圣人了知果报必有前因,过去所造之恶因,既然是自己所为,何有不领情,不纳受之理!当下坦然面对果报之现前,接受果报之偿还,心中无怨无悔,心甘情愿,不怨天更不尤人,心地如如不动,何以故?自作自受也,逃得了一世,逃不了未来的无量世。

  神通滥使用,而逃避不受因果报应,非圣贤之本分所为,因为圣人比谁更清楚,不会以神通故意逃避业力果报,因而坦然接受因果律,若故意以神通避开果报,这是对自己行为道德不负责任的表现,是自己开演因果律又破坏因果律的大妄语者,但事实不然,圣人一举一动的因果,皆完全顶担不推托,这就是圣人有别于凡夫心境之异端处。

  目犍连尊者风范正是典型表率,值得千千万万无数的后人所尊仰。

  5、何谓有相?何谓无相?

  这是有相与无相之并称。有形相者,称为有相;无形相者,称为无相。

  有相亦即指有形相而能与他物区别者,亦称会生变化之事物为有相,故有相亦称有为法。无相为有相之对称,然而有时则指超越有、无二相之空而言。

  据大智度论卷六十一所举,无相有假名相、法相、无相相等三种相,以此三相皆无所得,故称无相。

  依据相对、差别之原理而立,是为有相;而依据绝对、平等之空理之立,是为无相。依此,而有所谓有相教、无相教;有相行、无相行;有相观、无相观;有相善、无相善等分别。

  就以诸佛之身相而言,若以佛身为三十二相(梵语dvatrimsan maha-purusa-laksanani),八万四千之相好者,称为有相佛;若以佛身为理体空寂,无色无形者,称为无相佛;诸佛之法身(梵语dharma-kaya),(巴利语dhamma-kaya)为无相,报应身为有相。

  6、请师父慈悲开示〝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若了达真法性,无佛无世界〞,这段经文的意思?

  万法唯心造,万法亦唯心所现,众生迷妄清净本性,染尘生心,见境思虑,处处自性执著分别故,万法即呈现彰显,四大五蕴于是迷情衍生而至,众生界、佛界,乃至器世界一一缤纷四溢,这是四生(梵语catasro-yonayan)(巴利语catasso-yoniyo)六凡迷界所致,因不达诸法无我,是故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

  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菩萨(梵语bodhi-sattva)、佛(梵语buddha)等四圣能正观人生宇宙其性本空,了无自性,当体缘起性空,证得自性无我,了不可得故,与法性相契应,是故若了达真法性,无佛无世界。

  开悟圣僧云:“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是故三界之有无全赖心之有无分别染尘否?若心地妄分别,则有佛有世界;若无分别,了达法性者,无佛无世界。

  众生之所以众生为诸法不明所惑,若能正见诸法无我空性,此人则可入道得圣果,诸法自性空,非四圣所作所变,其性常空,悟得此理,与诸佛等齐,同一鼻孔出气。

  大般若经云:“诸法自性空,非声闻作、非独觉作、非菩萨作,亦非余人作,有佛无佛,其性本空,此即涅槃,无生无灭故。”

  大般若经云:“诸佛出世,皆说本性空义,化导有情,要闻佛说本性空义,乃入圣道得圣道果;离本性空,无别方便。”

  7、请师父慈悲开示〝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这段话的意思何在?

  修道者最怕错用功,修错法门,以不了义为了义,以识为智,以不究竟为究竟,甚至找不到门路通往涅槃(梵语mirvna)解脱(梵语vimaksa)之境,这是行道者最大的忌讳与危机!

  扪空追响,劳汝心神,二乘人证空住空,沉空守寂,默守净心,知空证空,但不知出空行大悲,以利群迷,又何况诸法本空是诸法本性,其性自空,不待空时方空,当体空故。

  凡夫之辈追逐声色,反被诸欲所困惑,若不得证悟诸法空性,色空不二,实相中道之甚深法义,欲得转凡入圣,破迷启悟,终不可得,故称扪空追响,劳汝心神也。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梵语tathagata)。”

  梦是识用,染污义,净化幻梦,何有梦!当下即觉也,故称梦觉。

  破惑证真,了知诸法无我,空性不可得,故称觉非。能所双亡,心境一如,以达无对待,于施为动作,行住坐卧不沾不染,运作了无痕,竟有何事!

  开悟圣僧云:“饥来吃饭困来眠,行住坐卧了无痕,心空境寂开正眼,相逢原是本来人。”

  8、往生助念的意义何在?有何功德与利益?

  人类出生在世间,必然终归要死亡一次,平等无有特权,这是生死(梵语samsaya)业报的定律,若现世不修证不得果,平时又无念佛功夫,临命终之际,必然随业投胎受生,漂流万丈深坑无止尽的六道中,这就业力来决定你的将来,非你欲所欲为也。

  无修行无念佛功夫,当然命终之际,方寸必然大乱,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心里一片空白,无知又无奈,哭诉苍天又无回应,万般无奈无力感,此时此刻,若能教导临终者简易受持念佛,示导弥陀法门,以助念佛号往生净土,若临命终者能正见(梵语samyag-drsti)受持,信愿行三资粮信受不疑惑,专注一心念佛,以期弥陀接引往生,必能如其所愿,随愿往生佛国。

  往生助念的意义在于促成临终者能灵灵觉觉,明明白白而往生,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蒙佛接引净土为宗旨。

  因为若无助念因缘,临命终者,心生挂碍,骨肉亲情将之远离,如是阴阳相隔鸿沟,心里百般寒惧,茫茫渺渺随现世之业又六道轮回(梵语samsara)而去了,无形的呐喊唯亲自冷暖自知,最后因为无往生助念的缘故,致使彼人丧失今世往生佛国、了生脱死的机缘,可不慎哉!

  为临命终之人助念佛号,做诸功德回向(梵语parinama)是理所应该,这是助缘的工作,佛法是现世要人类修行的宗教,若现世不修行,命终后方请出家众为亡者念佛做功德(梵语guna),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补救方法,何以故?因为佛法是重现世修行的宗教,不是重死亡后做功德的宗教,为佛弟子慎勿本末倒置也。若论助念往生功德,大之无外,尽虚空遍法界广说不能尽,因为往生佛国净土,当下即是阿鞞跋致(梵语avinivartaniya),译为道心永不退转,直至成佛,也就是一旦往生西方净土,即可一生补处成佛,了生脱死,成就圣人,世上那有比成佛要来得殊胜呢?成佛之功德如是百千劫说之不尽,成佛后转大*轮,度化无量有情而登佛道,功德又是难以论说了,换句话简单说之,助一人往生西方净土,即等于助一人成佛,助一人成佛等于助无量有情成佛,如是辗转助人成佛,助人往生功德美事,为之有何不可乎?

  促成往生西方净土,并非难事,只要一心运行三业(梵语trini-karman)清净,一心专注念佛,依自力与他力并重,娑婆业缘一尽,弥陀慈父凭其本愿力故,当以接引往生莲池。

  圣僧善导大师云:“身业(梵语kaya-karman)专礼阿弥陀佛,口业(梵语vak-karman)专称阿弥陀佛,意业(梵语manas-karman)专念阿弥陀佛,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9、知识份子对佛法所应有的了解与认识?

  知识份子一词通于世间知识份子与出世间知识份子两者之不同,顾名思义,世间知识份子仍停顿在三界(梵语trayod hatavah)内的知识范围内,尚未得到出世解脱涅槃之境地,因此,世间知识份子必然有了解佛法,认识佛法出世解脱涅槃之应求了。

  佛法是觉悟人生真谛,洞达生从何来?死往何处?贯彻三世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内心迷惑解除,期得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梵语sad abhijnah),光明自在,解脱无上菩提为意趣。觉悟宇宙真相,其生住异灭,演生穷变之程序,业感交织,世界(梵语loka-dhatu)成立之本来面目,这是知识份子所应了解与认识的。

  知识份子有心学佛成佛,千万不要停留在消灾解厄中而原地踏步,犹豫而不得更上一层楼,学佛者往往不谨慎易陷入错误的步程(消灾解厄,求福免难),因此忽略了因果(梵语hetu-phala)正观,业力果报之原理,导致不能正信佛法,体解如来大道,神圣庄严、自尊成佛的崇高之道,有被歪曲之危机,是故,知识份子应正见体悟佛陀了义经典,圆满法义,成佛之道,一一深入大圣解脱微妙奥义,学而有得,应力行弘扬如来圣教,流布大千界,是知识份子所应了解与认识的,更应参与扭转外道邪法为如来正法是当今之务。维摩诘经云:“欲得成就无上佛道,当遵四依法:一、依法不依人。二、依智不依识。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依义不依语。”

  10、何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它们又有何差别?

  众生(梵语bahu-jana)对个体身心所错执之四种相,又作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

  一、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

  二、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梵语manusya-gati)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

  三、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

《佛学问答(第五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