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五辑)

  1.如何才是修行法门的根本呢?请慈悲开示。

  2.何谓禅?

  3.出家人托钵的意义何在?

  4.目犍连是佛陀大弟子之一,又是神通第一,以何因缘被外道以乱石压死?……

  5.何谓有相?何谓无相?

  6.请师父慈悲开示“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若了达真法性,无佛无世界”。

  7.请师父慈悲开示“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意思何在?

  8.往生助念的意义何在?有何功德与利益?

  9.知识份子对佛法所应有的了解与认识?

  10.何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它们又有何差别?

  11.何谓出世间五种法食?

  12.何谓四时食?

  13.何谓常寂光净土?何谓实报庄严土?何谓凡圣同居土?何谓方便有余土?

  14.妆佛像有何功德与利益?

  15.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待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

  16.我是一位在家学佛的女众,学佛后,……,因此与我先生分寮而睡,这样如法吗?

  17.何谓五见?请慈悲开示!

  18.何谓凡夫四种颠倒?

  19.外道六师是那六师?请慈悲开示!

  20.出家后当比丘应如何修持,才能堪称是众生的福田?

  21.娑婆世间极苦,我们应当一心念佛,勤求出三界,为何还要发菩提心来度众生呢?

  22.何谓化相三宝?何谓住持三宝?何谓自性三宝?

  23.为何说:宁愿度一个人来行菩萨道,也不愿度百千万亿的人来修阿罗汉行?……

  24.何谓佛四无所畏?何谓菩萨四无所畏?

  25.何谓理事圆融无碍?

  26.为什么说:“唯佛一人具净戒,余人皆名污戒者?”

  27.为何说:“众生都是欠佛债者?”

  28.何谓五种不净?

  29.禅波罗蜜有三种,何等为三?

  30.何谓止观?止观与定慧有何关联?

  31.外道所说的神通与佛教所说的神通,有何差别?

  32.为何说: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

  33.念佛求生净土是消极还是积极?是大乘还是小乘?

  34.请问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动机何在?

  35.一心虔诚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那么念佛之人,还须要研究经典吗?

  36.释迦牟尼佛以何因缘成佛以后,还会感召头痛三天?其前因后果如何?

  37.佛教讲因果,提倡因果,但为何常见一些人做善事,不但无善报,反招恶果……?

  38.请问佛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不知是指何等事?……

  39.佛教教义有何别于其他宗教,教义差别之处何在?

  40.身体有病苦时,求佛菩萨是否能得到感应呢?

  41.众生皆有佛性,佛性非大非小,无有形状,无有颜色,那该如何见性悟道呢?

  42.佛门常称念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圣号,佛门不是说有四洲吗?……

  43.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而禅宗云:大疑大悟,……

  44.何谓四依法?请慈悲开示。

  45.为何说菩萨今是学时,非是证时?请慈悲开示!

  46.何谓四事供养?

  47.贪染财色名食睡既然是地狱五条根,为何师父说名利亦可度众生呢?

  48.为何命终助念八个钟头只念阿弥陀佛,而不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诵经做功德呢?

  49.在家居士为人助念,可否受人供养?

  50.带业往生净土者,是否以后不受果报?

  51.佛与神仙有何不同?

  52.临命终前,能预知时至,是自己修行得知呢?或是佛来告知呢?

  53.修行人一生念佛,若临终往生,是往生自性净土?或是往生他方净土呢?

  54.儒家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佛门中燃顶、……是否有冲突?

  55.佛教对孝道的看法如何?请慈悲开示。

  56.出家修行有什么功德?意义何在?

  57.何谓有功用行?何谓无功用行?

  58.何谓一心十法界?

  59.体与用如何区别?

  60.大乘佛法有三身之说,何谓三身?

  61.为何说“是人弘道,非道能弘”,意义何在?

  62.“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意义何在?

  63.世界上风行所谓复制人的说法,以佛教的看法如何?

  64.地藏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准此而言,……?

  65.古德云:“来时空空,去时也空空”,这句话正确否?

  66.人的嫉妒心、不随喜心,时而流露,有心改过,以佛教之法门,不知如何修证?

  67.欲出家修行,要如何选择道场?

  68.修行者要如何坦然面对“死亡”?

  69.何谓出了家忘了家?出家后是否能返俗家?

  70.请问明心见性,性要如何见?

  71.自修与大众共修,两者其意义有何差别?

  72.朝山的意义何在?

  73.吃素食之人,为何还会听到吃素鸡、素鱼、素排、素三层肉等等,是否心地不清净?

  74.为什么人会生老病死?可以不死吗?

  75.请问度众生优先呢?或者成佛优先?如何是好!

  1、如何才是修行法门的根本呢?请慈悲开示。

  佛法以心为根本,八万四千法门不离汝心,权实二法不离心,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十二部圣教不离如来心地所流露,成佛作魔不离汝心,上升下坠不离汝心,四圣六凡不离心所作为,心为万法之本源也。

  若论修行,当论其心,当解其心,究竟明心见性,不枉修行之志也。

  四祖道信大师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权实二法,神通(梵语rddhi)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佛藏经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心者,沉沦诸趣。”

  有心学佛向佛成佛,应直向心地下功夫,方不致本末倒置。若背觉合尘,认客为主,心外求法,如是累劫修行终不得道,欲得成佛,无有是处。

  若一心回光返照,照见本性,于本性处著手与之相会,正与三世诸佛解行无二无别。

  金刚心论云:“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造,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一切罪福种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何谓禅?

  禅这个名词(梵语禅那dhyana),即禅定、静虑之意。令心专注于一对象,而达到不散乱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静之状态。反之,心散乱不止之状态,则称为散,二者合称定散。

  六祖坛经云:“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不乱者,是真定也。外离相为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禅可分为五种,称之五味禅,以其各得法味不同故,(一)凡夫禅。(二)外道禅。(三)小乘禅。(四)大乘禅。(五)最上乘禅。

  3、出家人托钵的意义何在?

  出家(梵语pravrajyaj),乃出离俗家牵缠杂务之束缚,以期证悟无上菩提为宗,志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旨。

  对自己而言,应自度自利,广修智慧福德,明心见性,证悟世出世法,圆成佛道。对他而言,应力行度人利他履行菩萨四摄法,布施(梵语dana)、爱语、同事、利行;实践菩萨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胸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愍念四生六凡,无一不度,如一众生不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之本愿,是名出家人法。

  出家是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莫谓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种福田。

  出家要出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家,三界家不出空出家;出家出生死家,生死家不出空出家;出家出轮回家,轮回家不出空出家;出家出烦恼家,烦恼家不出空出家。因此出家要具足如是正见,方不失出家本怀,不负四重恩是也。

  出家人托钵意义何在?这是佛制之乞食法门,日中一食,充饥之法,正意味佛法不离世间觉的写照,修行不得脱离五欲六尘,而面对尘欲以炼心、修心、证心之功,以达心境自在为趣向。

  是故,佛制托钵其本意深广,不外乎令比丘(梵语bhiksu)、比丘尼(梵语bhiksuni)们能破除我相我执。念念不忘修行是自力的功夫。处处不忘与众生广结善缘。修行在人间,成佛在人间。道在生活行住坐卧,生活行住坐卧即是道的真谛。若能正解如是托钵本意,是名托钵也;若不然,与叫化子、乞丐、乞饭之浪子有何区别?愿我佛弟子能体达如来制定托钵行法甚深意境,方不愧是真佛子。

  4、目犍连是佛陀大弟子之一,又是神通第一,以何因缘被外道以乱石压死?请师父慈悲说出前因后果!

  正因为目犍连尊者是佛陀的大弟子,又是神通(梵语rddhi)第一的圣僧,所以有两大启示,一者因果自作自受。二者神通难敌业力果报。

  话说目犍连的当世业力果报,佛法肯定因果(梵语hetu-phala)定律是不变的、不会错乱的、是平等的、有因必有果的。原来目犍连尊者被外道以乱石压死,这是过去世所造的业因于今世果报,证实因果是平等的、不会错乱的,在无量劫前目犍连的前身是一位樵夫,到深山砍木材,以木材晒干而煮饭,在树枝上有一个庞大的蜂巢,蜂巢有蜂蜜与蜂蛹,是相当好的自然食品,对身体有补气凉血养颜的功效,心生贪欲,不顾蜜蜂死活,把火把点著,活活的将数百只蜜蜂逐一烧死,取得蜂蜜与蜂蛹而享用,为了贪用美食,却因此造下自己未来杀身果报因种。这数百只蜜蜂被目犍连所烧死为因,事隔无量劫后的今世,被外道以乱石所击毙为果,构成血淋淋惨状的业报,岂可逃之因果报应,这就是因果自作自受的典故。

  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

《佛学问答(第五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