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五辑)▪P7

  ..续本文上一页为什么要出家(梵语pravrajyaj),出家有何动机,你这么一问,一时不知从何谈起,真是牵一发动全身,千头万绪,但是不外乎有四点感触促成我出家学道之由:

  一、人生实在很苦难,自孩童年代开始,无时无刻深感来人间是苦(梵语duhkha)多乐少的,家境又清寒,周遭无不是苦海逼恼,当时孩提不懂事,但不由自主,内心常燃烧著我的意志,不要沉浸在如梦幻泡影的世界,或许当时的心境是有点出世的萌芽,但当时内心不知什么叫做出家。

  二、生从何来?死往何处?这青少年的时代,就更深刻烙印在我心中不可磨灭的启蒙,挥之不去的重大问题,日夜更是耿耿于怀,为这两句含意而参究明师,是奠定我出家修行的火苗。

  三、日益长大,心智稍有开明,我喜欢佛法,乐道不落人后,佛法可以解脱(解惑)我内心穷穷无尽的迷惑与无知,为我觉悟人生的真谛。

  四、当兵回来,不久后,于二十六岁旋即出家,心里常想著:我内心有数不清的烦恼,有无边的人生苦难,难道一切有情就没有烦恼苦难吗?我想修行出离生死证涅槃,不想受苦难,如此心情,难道人类就没有这种心情吗?想受苦受难吗?不想出离生死而证得涅槃吗?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是人人心境机缘成熟迟速问题,善根(梵语kusala-mula),厚薄高低而已!因此,一股法喜的原动力所推动著,如本就默默自己勤加参研佛法教义,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志向。

  二十余年来,自始至终未曾动摇本愿力,吃了不少三宝米粮,光阴如梭,日日年年而过,深感愧对四重恩。仁者问及我出家为何?动机何在?这就是我出家为何,动机何在之略谈?阿弥陀佛!

  35、一心虔诚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那么念佛之人,还须要研究经典吗?

  须要的。因为越懂得经典大意的念佛人,越能坚定求生净土的意念,如过去的慧远大师、智者大师、永明寿大师、善导大师等等,皆是深入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圣僧大德,他们深入教典可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岂不是两全其美。若能开悟者,因而往生净土,则莲华可品品增高。若精通教典,心无迷惑,渐破无明烦恼,往生莲华亦随即品位增高。

  佛说观无量寿经云:“不得第一义(梵语paramartha-satya),不得上品生。”

  若因病苦无法阅读经教,可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即可;若不识字,亦可一心虔诚求生净土,亦可与识字者相同而往生;若厌离心特别强烈者,不研圣典,对往生的理论法门已通达无碍,而欲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亦可,一一皆能如行者本愿力故而往生净土。何以故?因为现在娑婆因缘(梵语hetu-pratyaya)不成熟而未研究经典,但往生净土之后,弥陀慈父亦然亲自教导你一切诸佛妙法,成就你的佛道,满你的菩提大愿,有何不可呢?仁者明白否?

  36、释迦牟尼佛以何因缘成佛以后,还会感召头痛三天?其前因后果如何?

  凡夫会受因果之报,圣人亦会受因果之报,只是凡夫圣人各受果报,心境各有不同,圣人解脱,凡夫未解脱,凡夫受果报心不甘情不愿,怨天又尤人,受果报心情激荡,起伏不定,不知果报是自作自受,无因则无果,果由因来而,何必当初呢?这是凡夫受果报的心情。

  三世因果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圣者接受果报时,心地如如不动,能转一切顺逆之境,不被诸境所转,若果报现前,圣人心里比谁都更清楚,他明白这一连串的遭遇,是来自于过去所作所为的因,今生今世受此果报是理所当然,当下以欢喜心接受果报,不怨天不尤人,心甘情愿纳受之,绝对不会逃避果报而安之!

  圣人没有特权、没有赦免,一律要接受因果的报应,若不受果报,除非己莫为,既为之应有大丈夫气概,面对事实鼓起勇气担当之,应负起自己行为的责任,这是圣人面对因果报应的心境与看法。

  毕竟因果是平等的、不会错乱的、为善则善报,为恶则恶报,如影随形,丝毫不爽也!

  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何以成佛后,还遭头痛三天果报呢?这就是因果平等的铁证,绝对是平等的,在佛经所记载,无量劫前,释迦牟尼佛在凡夫因地时,曾经投胎转世在一个小村庄的人家,家门前有个很大的鱼池,全村人民眼看鱼儿长大,大伙子连忙团结一条心,用鱼网把鱼池的鱼虾一同捞上岸来,大家共同分发一大分,其中有个小男孩不懂事,看到一只3斤多重的大鱼儿,好奇又好玩的心情,用一支小木棍往大鱼儿的头部连敲三下,只看见大鱼儿在地面痛苦的挣扎一番。村庄的百姓将鱼虾分发后,各自带回家分享一顿丰富的美餐,因果报应的事实就这样种植不坏不失了,事隔无量劫后的今世,释迦牟尼佛已修成佛的果位,然而释迦佛其皇宫的释迦族有五百余人,也包含无数的军队士兵,人民百姓,全遭琉璃王的大军一网歼灭,这血淋淋惨状,令人目不忍睹,血肉模糊,伤亡无数,黄昏日落,突显凄凉。

  因果(梵语hetu-phala)报应已经明朗落幕了,过去无量劫前,村庄的那位小男孩好玩敲打鱼儿三下,当下就造了恶因,那位小男孩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今世感召头痛连续三天,这就是果报不昧的写照;释迦族五百余人全遭琉璃王大军所灭亡者,释迦族五百余人正是过去那村庄的人民百姓,网罗鱼虾而杀食的大众,那群投胎转世的鱼虾正是琉璃王所率领之大军,那条大鱼儿就是琉璃王,因为释迦牟尼佛仅敲打鱼儿三下之恶因,没有参与吃尽一切鱼虾之分,所以只感召头痛三天果报,因果就是如此的公平与不会错乱,释迦牟尼佛头痛三天果报,前因后果如是也。仁者明白否!

  愿云大师云:“千百年来碗裹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宋陆游放生诗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难伸;设身处地们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37、佛教讲因果,提倡因果,但为何常见一些人做善事,不但无善报,反招恶果;亦有一些人造恶多端,但却拥有福报,不见恶报,因由何在?请慈悲开示?

  因果是世间的真相,是一切人事物的本来面目, 凡夫(梵语prthag-jana)不明因果面目,不明白因果来龙去脉,无知迷惑,但是又日日活在因果一点一滴当中而不自觉,故称为自昧因果、不信因果、不明因果、抹煞因果。

  其实因果分分秒秒、时时刻刻、月月年年皆与我们不相分离,何以见得?简单举例:譬如你肚子饿,吃饭为因,肚子饱和是果;夜不睡眠为因,白天精神不振,心神恍忽,呈现黑眼圈是果;开快车是因,发生车祸是果;骂你为因,你内心恨我、骂我是果,不是吗?

  杀盗淫妄为因,感召牢狱之灾为果;勤俭为因,富贵为果,不是吗?不务正业,好吃懒做为因,贫穷卑贱为果;诚实大公无私为因,众望所归,庶民归诚为果,不是吗?忠国爱民为因,人民百姓信服寄望为果;虔诚念佛,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为因,往生佛国净土为果;参禅悟道,钻研三藏教典为因,究竟圆满佛道为果,不是吗?

  因果就是这么公平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凡人不注意而说无因果,实乃可怜愍也!不信因果就是不信你的生活点滴;不信因果就是不信你的行为遭遇;不信因果就是不信你的周围人事物来龙去脉,因果是真理,是世间的真相;不信因果是跟自己唱反调,跟自己过意不去;不信因果就是与其真理相背离,自寻苦头;不信因果就是跟世间的真相打擂台,战败的一方,始终就是你自己,何以故?因为因果是全方位,立体性的世间真相,人事物的真谛故。

  一些人勤于为善做好事,不但没有好的善报,反遭恶报,其因由乃因缘(梵语hetu-pratyaya)未成熟故。譬如今生种一株小果苗在土壤中,你却无理取闹,希望它明天就开花结果,可摘下来吃,这似乎是太残忍的认知,对这颗果苗太不公平了,那有今天种果苗,明天想摘水果,岂有此理,果苗只是不会说话,若会的话,它会说:主人呀!你慈悲我、怜愍我!让我多一点时间慢慢成长吧!主人呀!你又没有帮我浇水、施肥、喷药,关心照顾,你未付出任何代价,马上要我长熟水果,你似乎不近人情,我要拉白布条抗议了。因果报应也是如此!所造的因,要待种种助缘的成熟,若助缘未际会,一时间果报是不会现前的,但虽未报,不是意味不报,而是时间、助缘未到,若时间一到,助缘成熟,何有不受果报之理!

  如作奸犯科之辈,逃之法网之外,因一时抓不到,总不能说没有报应,其中的因素很多,譬如:他有特权掩护,一时证据无能找得,逃亡国外,藏匿暗处,种种因素障碍,虽一时甚难破案得到真相大白,现在破不了案,他年即可,他年不可,来世即可,来世不可,尽未来世终极有破案之际(果报现前)。

  佛法讲因果就是这种原理,时间长短问题,助缘迟速会合问题,种种因素成熟问题,但绝对有因果真相大白的一天。

  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虽造善事,反遭恶报,这是善事之助缘未成熟故,过去的恶缘较强势先现前,故先恶报也;虽造恶业(梵语akusala-karma),但善业先报应,实乃善业较强势先报故,并非恶业不报,因缘成熟,当下无所遁逃。

  毕竟佛法谈因果、讲因果,不是仅局限今生此世而已,而是透过过去无量世、现在、未来无量世说因果,对世间一切人事物的面目,才能圆满求得真相大白,水落石出,以普告天下之人也!

  38、请问佛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不知是指何等事?请慈悲开示!

  十方诸佛每当示现人间,皆有其因缘,佛之每个动作,其所作为都有他的意义与动机。换句话说佛来人间是没有白走的,更没有虚招,没有多余的动…

《佛学问答(第五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