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五輯)▪P7

  ..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要出家(梵語pravrajyaj),出家有何動機,你這麼一問,一時不知從何談起,真是牽一發動全身,千頭萬緒,但是不外乎有四點感觸促成我出家學道之由:

  一、人生實在很苦難,自孩童年代開始,無時無刻深感來人間是苦(梵語duhkha)多樂少的,家境又清寒,周遭無不是苦海逼惱,當時孩提不懂事,但不由自主,內心常燃燒著我的意志,不要沈浸在如夢幻泡影的世界,或許當時的心境是有點出世的萌芽,但當時內心不知什麼叫做出家。

  二、生從何來?死往何處?這青少年的時代,就更深刻烙印在我心中不可磨滅的啓蒙,揮之不去的重大問題,日夜更是耿耿于懷,爲這兩句含意而參究明師,是奠定我出家修行的火苗。

  叁、日益長大,心智稍有開明,我喜歡佛法,樂道不落人後,佛法可以解脫(解惑)我內心窮窮無盡的迷惑與無知,爲我覺悟人生的真谛。

  四、當兵回來,不久後,于二十六歲旋即出家,心裏常想著:我內心有數不清的煩惱,有無邊的人生苦難,難道一切有情就沒有煩惱苦難嗎?我想修行出離生死證涅槃,不想受苦難,如此心情,難道人類就沒有這種心情嗎?想受苦受難嗎?不想出離生死而證得涅槃嗎?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是人人心境機緣成熟遲速問題,善根(梵語kusala-mula),厚薄高低而已!因此,一股法喜的原動力所推動著,如本就默默自己勤加參研佛法教義,發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志向。

  二十余年來,自始至終未曾動搖本願力,吃了不少叁寶米糧,光陰如梭,日日年年而過,深感愧對四重恩。仁者問及我出家爲何?動機何在?這就是我出家爲何,動機何在之略談?阿彌陀佛!

  35、一心虔誠念佛就可以往生淨土,那麼念佛之人,還須要研究經典嗎?

  須要的。因爲越懂得經典大意的念佛人,越能堅定求生淨土的意念,如過去的慧遠大師、智者大師、永明壽大師、善導大師等等,皆是深入叁藏十二部教典的聖僧大德,他們深入教典可自度度人,自利利他,豈不是兩全其美。若能開悟者,因而往生淨土,則蓮華可品品增高。若精通教典,心無迷惑,漸破無明煩惱,往生蓮華亦隨即品位增高。

  佛說觀無量壽經雲:“不得第一義(梵語paramartha-satya),不得上品生。”

  若因病苦無法閱讀經教,可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即可;若不識字,亦可一心虔誠求生淨土,亦可與識字者相同而往生;若厭離心特別強烈者,不研聖典,對往生的理論法門已通達無礙,而欲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亦可,一一皆能如行者本願力故而往生淨土。何以故?因爲現在娑婆因緣(梵語hetu-pratyaya)不成熟而未研究經典,但往生淨土之後,彌陀慈父亦然親自教導你一切諸佛妙法,成就你的佛道,滿你的菩提大願,有何不可呢?仁者明白否?

  36、釋迦牟尼佛以何因緣成佛以後,還會感召頭痛叁天?其前因後果如何?

  凡夫會受因果之報,聖人亦會受因果之報,只是凡夫聖人各受果報,心境各有不同,聖人解脫,凡夫未解脫,凡夫受果報心不甘情不願,怨天又尤人,受果報心情激蕩,起伏不定,不知果報是自作自受,無因則無果,果由因來而,何必當初呢?這是凡夫受果報的心情。

  叁世因果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聖者接受果報時,心地如如不動,能轉一切順逆之境,不被諸境所轉,若果報現前,聖人心裏比誰都更清楚,他明白這一連串的遭遇,是來自于過去所作所爲的因,今生今世受此果報是理所當然,當下以歡喜心接受果報,不怨天不尤人,心甘情願納受之,絕對不會逃避果報而安之!

  聖人沒有特權、沒有赦免,一律要接受因果的報應,若不受果報,除非己莫爲,既爲之應有大丈夫氣概,面對事實鼓起勇氣擔當之,應負起自己行爲的責任,這是聖人面對因果報應的心境與看法。

  畢竟因果是平等的、不會錯亂的、爲善則善報,爲惡則惡報,如影隨形,絲毫不爽也!

  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何以成佛後,還遭頭痛叁天果報呢?這就是因果平等的鐵證,絕對是平等的,在佛經所記載,無量劫前,釋迦牟尼佛在凡夫因地時,曾經投胎轉世在一個小村莊的人家,家門前有個很大的魚池,全村人民眼看魚兒長大,大夥子連忙團結一條心,用魚網把魚池的魚蝦一同撈上岸來,大家共同分發一大分,其中有個小男孩不懂事,看到一只3斤多重的大魚兒,好奇又好玩的心情,用一支小木棍往大魚兒的頭部連敲叁下,只看見大魚兒在地面痛苦的掙紮一番。村莊的百姓將魚蝦分發後,各自帶回家分享一頓豐富的美餐,因果報應的事實就這樣種植不壞不失了,事隔無量劫後的今世,釋迦牟尼佛已修成佛的果位,然而釋迦佛其皇宮的釋迦族有五百余人,也包含無數的軍隊士兵,人民百姓,全遭琉璃王的大軍一網殲滅,這血淋淋慘狀,令人目不忍睹,血肉模糊,傷亡無數,黃昏日落,突顯淒涼。

  因果(梵語hetu-phala)報應已經明朗落幕了,過去無量劫前,村莊的那位小男孩好玩敲打魚兒叁下,當下就造了惡因,那位小男孩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今世感召頭痛連續叁天,這就是果報不昧的寫照;釋迦族五百余人全遭琉璃王大軍所滅亡者,釋迦族五百余人正是過去那村莊的人民百姓,網羅魚蝦而殺食的大衆,那群投胎轉世的魚蝦正是琉璃王所率領之大軍,那條大魚兒就是琉璃王,因爲釋迦牟尼佛僅敲打魚兒叁下之惡因,沒有參與吃盡一切魚蝦之分,所以只感召頭痛叁天果報,因果就是如此的公平與不會錯亂,釋迦牟尼佛頭痛叁天果報,前因後果如是也。仁者明白否!

  願雲大師雲:“千百年來碗裹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宋陸遊放生詩雲:“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難伸;設身處地們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37、佛教講因果,提倡因果,但爲何常見一些人做善事,不但無善報,反招惡果;亦有一些人造惡多端,但卻擁有福報,不見惡報,因由何在?請慈悲開示?

  因果是世間的真相,是一切人事物的本來面目, 凡夫(梵語prthag-jana)不明因果面目,不明白因果來龍去脈,無知迷惑,但是又日日活在因果一點一滴當中而不自覺,故稱爲自昧因果、不信因果、不明因果、抹煞因果。

  其實因果分分秒秒、時時刻刻、月月年年皆與我們不相分離,何以見得?簡單舉例:譬如你肚子餓,吃飯爲因,肚子飽和是果;夜不睡眠爲因,白天精神不振,心神恍忽,呈現黑眼圈是果;開快車是因,發生車禍是果;罵你爲因,你內心恨我、罵我是果,不是嗎?

  殺盜淫妄爲因,感召牢獄之災爲果;勤儉爲因,富貴爲果,不是嗎?不務正業,好吃懶做爲因,貧窮卑賤爲果;誠實大公無私爲因,衆望所歸,庶民歸誠爲果,不是嗎?忠國愛民爲因,人民百姓信服寄望爲果;虔誠念佛,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爲因,往生佛國淨土爲果;參禅悟道,鑽研叁藏教典爲因,究竟圓滿佛道爲果,不是嗎?

  因果就是這麼公平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凡人不注意而說無因果,實乃可憐愍也!不信因果就是不信你的生活點滴;不信因果就是不信你的行爲遭遇;不信因果就是不信你的周圍人事物來龍去脈,因果是真理,是世間的真相;不信因果是跟自己唱反調,跟自己過意不去;不信因果就是與其真理相背離,自尋苦頭;不信因果就是跟世間的真相打擂臺,戰敗的一方,始終就是你自己,何以故?因爲因果是全方位,立體性的世間真相,人事物的真谛故。

  一些人勤于爲善做好事,不但沒有好的善報,反遭惡報,其因由乃因緣(梵語hetu-pratyaya)未成熟故。譬如今生種一株小果苗在土壤中,你卻無理取鬧,希望它明天就開花結果,可摘下來吃,這似乎是太殘忍的認知,對這顆果苗太不公平了,那有今天種果苗,明天想摘水果,豈有此理,果苗只是不會說話,若會的話,它會說:主人呀!你慈悲我、憐愍我!讓我多一點時間慢慢成長吧!主人呀!你又沒有幫我澆水、施肥、噴藥,關心照顧,你未付出任何代價,馬上要我長熟水果,你似乎不近人情,我要拉白布條抗議了。因果報應也是如此!所造的因,要待種種助緣的成熟,若助緣未際會,一時間果報是不會現前的,但雖未報,不是意味不報,而是時間、助緣未到,若時間一到,助緣成熟,何有不受果報之理!

  如作奸犯科之輩,逃之法網之外,因一時抓不到,總不能說沒有報應,其中的因素很多,譬如:他有特權掩護,一時證據無能找得,逃亡國外,藏匿暗處,種種因素障礙,雖一時甚難破案得到真相大白,現在破不了案,他年即可,他年不可,來世即可,來世不可,盡未來世終極有破案之際(果報現前)。

  佛法講因果就是這種原理,時間長短問題,助緣遲速會合問題,種種因素成熟問題,但絕對有因果真相大白的一天。

  華嚴經雲:“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雖造善事,反遭惡報,這是善事之助緣未成熟故,過去的惡緣較強勢先現前,故先惡報也;雖造惡業(梵語akusala-karma),但善業先報應,實乃善業較強勢先報故,並非惡業不報,因緣成熟,當下無所遁逃。

  畢竟佛法談因果、講因果,不是僅局限今生此世而已,而是透過過去無量世、現在、未來無量世說因果,對世間一切人事物的面目,才能圓滿求得真相大白,水落石出,以普告天下之人也!

  38、請問佛經雲:“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一大事不知是指何等事?請慈悲開示!

  十方諸佛每當示現人間,皆有其因緣,佛之每個動作,其所作爲都有他的意義與動機。換句話說佛來人間是沒有白走的,更沒有虛招,沒有多余的動…

《佛學問答(第五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