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门中多造福田(梵语punya-ksetra),随喜赞叹等等,这都是成就学佛善根的入门之道,久而久之,善根亦与他人善根正等无异。所以佛法肯定每个人的善根深浅高低不齐,有多生修来的、有修几世的、有佛菩萨倒驾慈航来人间的,有刚初发心学佛的,是故在凡圣同居土的现实国土中,万万不可轻视初发心的人,应尊敬初发心的人,如佛一般,方不因而断丧自己善根,更损失亲近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的机缘。
总而言之,善根是可培养的,让我们学佛成佛的善根与十方诸佛等齐,肯定过去劫所培植的善根,也让这些善根因缘得以继续栽培,使其茁壮、开花、结果。
金刚经云:“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菩根。”
28、何谓五种不净?
修道者以大智慧观照自身有五种不清净处,称为五种不净。
一、种子不净:肉体系由因缘而形成的,故内(烦恼(梵语klesa)、业),外(父母之精血)之种子不净。
二、住处不净:于母胎中,十月不净。
三、自体不净:此身由四大之不净所成。
四、外相不净:此身之九孔常流不净。
五、究竟不净:死后弃置冢间烂坏,亦永久不净。
一心行道之人,若能念念观察身心五种不净,功行纯熟,自可体证诸法无我,身心幻化了不可得之境界,因此证入空寂。此一法门亦观身心不净之法门,可破除我相之法,逐入证得我空也。
阿含经云:“修道者若能善观诸法无常无我(梵语anatman),此人则可入道。”
29、禅波罗蜜有三种,何等为三?
所谓小乘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是名三种禅。
小乘禅:譬如五停心观、四念处(梵语catvarismrty-upasthanani)观、八背舍、十遍处等之禅法,皆属小乘禅,这是二乘行者所证。
出世间禅:倘若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出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梵语paramartha-satya)观,是名出世间禅,这是菩萨所证之境界。
出世间上上禅:修道若于一法,乃至一切法,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是名出世间上上禅,这是佛所证之境界。
30、何谓止观?止观与定慧有何关联?
止观是佛教(梵语Buddha-sasana)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其所代表之意义,在经论皆有所阐述之。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y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内心历历分明(观),故称为止观。
即是指定慧二法。又作寂照、明静。定慧与戒为佛教徒重要实践德目。因止而生定,因观而发慧,有相得益彰之功。
离止无定,离定无止,不一不异;离观无慧,离慧无观,不一不异,阿含经对此多有论说。
止与观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有不可互离之关系,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天台宗智顗大师,将止观实践法义教义化、组织化、体系化。其著作有“小止观”、“摩诃止观”,即以止观之意义构成其体系,而以空假中三观之实践法完成其组织。
31、外道所说的神通与佛教所说的神通,有何差别?
外道之行者亦有神通(梵语rddhi),其神通是有漏神通,有漏即是无明烦恼未断尽之意,虽得禅定所发之神通,但禅定亦是有漏之三界内禅定,一旦无明烦恼现前,禅定丧失之际,其神通自然消失无踪。
故外道之神通亦属不究竟、有漏、无明未净尽故,通常外道神通尚属三界内有为生灭之辈,有一通、二通,乃至五种神通,外道神通顶多至五通,即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等五通,外道神通是极为有限量的通,有些可至一世、二世、乃至十世,一劫、二劫、十劫等不齐之神通力,尚属三界内之有漏生灭之神通法也。
佛教所说之神通,称之无漏神通,无明烦恼(梵语klesa),迷惑缠结都已全然净化,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慧破诸三毒,清净法身展露所现之神通,是无漏无为妙用,即所谓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等六通(梵语sad abhijnah)是也。
佛教神通之妙用无有限量,深广无涯,难思难议。
佛藏经云:“如舍利弗、目犍连之大智慧与神通力,纵经百千劫,欲测知佛之智慧神通力终无是处。”
外道之神通是有漏、有为、生灭、无明烦恼未净尽,故所发之神通尚属未究竟,是三界内之神通;佛教之神通是无漏、无为、不生不灭之妙用,无明烦恼究竟净化,故所发之神通是法身彰显之妙用,是出三界自在之神通,故外道与佛道差别悬殊甚巨。
32、为何说: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
佛、圣人、和尚((梵语upadhyaya)受业本师) 、阿阇梨(梵语acarya)受业时教授威仪的阿阇梨)、僧(梵语samgha)、父、母、病人等称之为八种福田。
按其供养性质约分三种福田,何等为三?佛、圣人、僧三者称为敬田;和尚、阿阇梨、父母等四者称为恩田;病人属于悲田。如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这八种人,就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称为福田。
在这八种福田当中,每样都非常值得我们所敬重与感恩的,为何说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呢?佛陀是站在另一角度来看福田的轻重前后的。诸君可静静的思考一下,当承受病苦卧床的病患者,百病交煎,五脏六腑老化欲崩裂之际,甚至受诸病魔牵缠数年,其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哭诉无奈的、衷心惶恐的、病危在旦夕间、郁卒的、亲朋好友本常探望,但因病久之后,照料者关心者却逐渐散离,此时病患者的心境,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无伴!何等的忧伤悲哀,内心的呐喊,求救无人的日子如何熬过。
由此可知,病人此时此刻是最需要人人施与关怀、安慰、看顾,这远比拿黄金供养要来得殊胜与法喜,这时的病患者,其内心之感恩谢意,有如涌泉似的回报与感念之心,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而尽的。
我们常常看到某甲去探望病苦的某乙,当甲见到乙的刹那间,其乙情不自禁,落泪嚎哭,感念又忧伤的情景一幕,让人目睹其状亦心生忧悲,有如附身甲乙身上一般的临场感,真是人间痛苦伤心的一面写照。
因此,大圣佛陀(梵语buddha)常于讲经说法中,时时鼓励大众常关心病人,照顾病患,减少病患者的凄凉忧悲无奈心境,故常言: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33、念佛求生净土是消极还是积极?是大乘还是小乘?
念佛者求生西方净土,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消极,而且似乎小乘心境一般;但若深入理会念佛者所学的法门看来,事实就并不如然,以净土三经一论而言,其法门充满了大乘蓬勃朝气,具足兼善天下,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大悲愿力。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梵语citta)作佛,是心是佛。”
佛者乃大乘法门最终极的果位,佛的大智慧、大慈悲无不以度化无量众生为大前题,乃至示现四生(梵语catasro-yonayan)六道以度人天,示现三乘以度声闻、缘觉、菩萨,一一表露求生净土行者的心路历程。
华严经云:“法身(梵语dharma-kaya)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于诸蕴界处,未曾有所著。”
历代大菩萨,开悟圣僧,僧俗二众求生净土者不胜枚举,诸如龙树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势至、天亲、马呜、慧远、智者、道绰、法照、善导、少康、永明寿、省庵、莲池、优昙、彻悟、实贤、蕅益、印光诸大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各个是精通三藏教典之大师,一生办幻化佛事,做水月道场,安僧立众,毕生弘宗演教,一一展露其悲愿雄厚以广度群伦,正能表现求生净土的行者之心境一二。
对个人求生净土而言,自度自利,是消极小乘;对利益度众生而言,度人利他,是积极大乘。历代诸佛菩萨圣僧们所表现的心境情操具足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双性格。更何况人活在世间那有不解脱生死而自愿沉沦堕落六道之有!因此须求生净土。凡夫求生净土是为了将后道业有成,可倒驾慈航而度生,若能依此本宗旨而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求生净土,是名积极大乘;若只是厌离生死,一心欲求佛来接引,心存独善其身,无意发大心以度众,如此念佛求生净土,实有消极小乘之嫌也。
然而净土法门之本意,实乃立足于大乘法门,以成佛为正宗,那么佛道真正之精神,是建立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基础。
除非是因人而异,的确有一些根机尚属厌离心特别强者,乃至二乘根性者,皆有消极意念,小乘根器,是大有人在。但净土正法是大乘的、积极的、悲度群伦的,确实有少数修行者心境有消极厌世的,小乘器度的,这是佛门中不可否认之事实也。
举凡如来圣教,净土法门实乃契三根,被度六道四生而立,愿诸君之心境亦与历代法身大士、圣僧之心境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感应道交,共同参与自度度人,自利利他为根本意题,以吻合求生净土法门的宗旨。今引录大慈菩萨发愿偈供养诸君。
大慈菩萨发愿偈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今大归依,忏悔三业(梵语trini-karman)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34、请问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动机何在?请问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动机何在?
我…
《佛学问答(第五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