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五蘊假和合之身爲實有。
何謂邊見?是偏于一邊的惡見。譬如有些人以爲人死之後投胎仍是爲人,豬馬牛羊死後,投胎轉世仍是豬馬牛羊,這就叫做常見。又譬如有些人以爲人死之後一切都歸于無;人死如燈滅,這叫做斷見。這種執斷執常的錯誤見解,都偏一邊,故名邊見。
何謂邪見?就是邪而不正的見解,如謗無因果有輪回(梵語samsara)生死卻言無輪回生死,壞諸善事等。
何謂見取見?見取見之見即是指我見、邊見、邪見,取是取著不舍,對上面所敘述叁種不正見,執以爲是,名見取見。
何謂戒禁取見?就是執行或受持邪戒,錯認以爲是正戒。譬如有人持牛戒、狗戒等,以爲是生天之因,又有一般人塗灰斷食,錯認以爲是涅槃(梵語mirvana)之道。
有心學佛成佛就應斷除五見,行持如來正戒,安住實相(梵語dharmata)中道(梵語madhyama-pratipad),而成就無上菩提。
18、何謂凡夫四種顛倒?
顛倒(梵語viparyasa),是指凡夫未得正見,有四種顛倒妄想,略稱四倒,凡夫對于生死有爲法所執的四種謬見。
常顛倒(梵語nitya-viparyasa)、樂顛倒(梵語sukha-viparyasa)、我顛倒(梵語atma-viparyasa)、淨顛倒(梵語suci-viparyasa),就是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實相,而于世間之無常計常,于諸苦執樂,于無我執我,于不淨執淨。凡夫若能化四倒爲正見,即可轉凡入聖。
19、外道六師是那六師?請慈悲開示!
又作六師外道,是古印度佛陀時代,中印度勢力較大之六種外道。外道,系以佛教立場而言,實在是當時反對婆羅門教思想之自由思想家,而在一般民衆社會中所流行思想體系。
一、珊阇耶毗羅脈子(巴利語Sanjaya Belatth iputta),懷疑論者,不承認認知有普遍之正確性,而主張不可知論,且認爲道不須修,經八萬劫自然而得。
二、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巴利語Ajita kesakambala),唯物論、快樂論者。否認因果論,乃路伽耶派之先驅。
叁、末伽梨拘舍梨(巴利語Makkhali Gosala),宿命論之自然論者。主張苦樂不由因緣,而惟爲自然産生。系阿耆毗伽派之主導者。
四、富蘭那迦葉(巴利語Purana Kassapa),無道德論者。否認善惡之業報。
五、迦羅鸠馱迦旃延(巴利語Pakudha Kaccayana),無因論之感覺論者。認爲地、水、火、風、空、苦樂、靈魂爲獨立之要素。
六、尼乾陀若提子(巴利語NiganthaNataputta),耆那教之創始人。主張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應償之,並非今世行道所能斷者。
以上第叁、第四、第五屬阿耆毗伽派,與第六均屬于苦行主義派;又除第一之外,余均站在唯物論之立場,主張聚積說。
20、出家後當比丘應如何修持,才能堪稱是衆生的福田?
出家人應遵行如來所教化之戒定慧,如是循序漸進,以破滅貪嗔癡爲宗旨,即可堪稱衆生之福田(梵語punya-ksetra)。
比丘(梵語bhiksu),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男衆稱爲比丘,女衆稱爲比丘尼。
比丘含有叁義:一、乞士。二、破惡。叁、怖魔。
比丘有四種:
(一)名想比丘(梵語samjna-bhiksu),又作名字比丘,是指有名無實之比丘,尚未受具足戒之僧。以名從想生,名能生想,故稱名想。
(二)自稱比丘(梵語pratijna-bhiksu),又作自言比丘,指犯重禁之人,實非比丘而自稱比丘者。
(叁)乞食比丘(梵語bhiksata iti bhiksu),又作乞匈比丘,出家之人以乞食自活,故稱乞食比丘。
(四)破惑比丘(梵語bhinna-klesatvad bhiksu),又作破煩惱比丘,是指能破除貪嗔癡叁毒結縛之諸阿羅漢等。
比丘、比丘尼的根基層次有高下,莫以分別心而供養,當以平等心,以虔誠之心供養比丘、比丘尼,則可得無量福報。何以故?出家比丘、比丘尼有多生累劫修持而來的、有修少劫少世而來的、有的是佛菩薩示現而來的、有的是今生今世剛發心而來的,凡夫心智未開,不辨聖凡,供養僧寶若有輕視或以不平等心而爲,則過失無量。
大般若經雲:“尊敬初發心者,猶如一切智人。”
21、娑婆世間極苦,我們應當一心念佛,勤求出叁界,爲何還要發菩提心來度衆生呢?
婆婆(梵語saha),又譯沙诃、娑呵、索诃。意譯忍、堪忍、能忍、忍土。
指娑婆世界(梵語Saha-lokadhatu)。就是釋迦牟尼佛進行教化之現實世界。此世界衆生安于十惡、忍受諸煩惱,不肯出離,故名爲忍。
正因爲是娑婆世界實在是苦得不易堪忍,所以大聖佛陀才廣說八萬四千法門,一一法門都是勸令我們出離叁界苦海,淨土法門就是規勸求生淨土的最好法門,一旦一心(梵語eka-citta)念佛,達到一心不亂,自力與他力相應,娑婆業緣若盡,彌陀慈父即依本願力故,接引念佛者往生其國。
畢竟,極樂世界是我佛門四衆的最高學府,師資陣容一流,有教主本師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教化,更有兩位大士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助佛宣化,師資可謂十法界中最尊最上也。
又有很好的修學佛法的客觀環境,即是極樂世界,大地黃金爲地、七寶池、八功德水、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一心精進菩提,道心不退轉(梵語avinivartaniya),直至成佛。
又有六方諸佛宣法妙音,極樂世界環境之殊勝非言宣筆墨所能闡敘得盡,亦有法身大士做爲同參道友,諸大善信俱會一處,可謂正報莊嚴,依報莊嚴也。
爲何往生西方淨土者還要發菩提心倒駕慈航來度化衆生呢?要明白啊!衆生造業受苦在娑婆,不是你我個案問題,而是六道四生一起共同在造業受苦呢!你有生死輪回,六道四生(梵語catasro-yonayan)何嘗沒有生死輪回!你有煩惱無明,六道四生又何嘗無煩惱無明!你受苦悲傷憂慮,六道四生又何嘗沒有受苦悲傷憂慮!
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溺己溺,平等無有分別,在這種情況之下,修行念佛者自然由衷發起菩提心(成佛度生),如果還有一位衆生尚未得道證道,終不于此娑婆證涅槃。
因爲念佛法門的行者,一一皆熏陶大乘法門,各個深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根器,觀看六道衆生沈淪叁界受苦,內心頻頻不忍衆生受苦煎熬,于是發菩提(梵語bodhi)心,倒駕慈航,廣度有情。
往生西方淨土後不是去享受的,更不是避世的,而是去繼續佛法的深造,達到證成佛果爲宗,而後回入娑婆悲濟群迷,普令人人成佛,這是往生淨土終極目的。
我佛四衆弟子當晚課圓滿後,皆做功德回向(梵語parinama),今引錄本文供養諸君。
回向文: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爲菩薩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衆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衆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禅定,佛及聖衆,手執金臺,來迎接我,于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衆生,滿菩提願,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詞薩,摩詞般若波羅蜜。
22、何謂化相叁寶?何謂住持叁寶?何謂自性叁寶?
一、何謂化相叁寶?叁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出家學道後,在菩提樹下開悟證成無上佛道,到鹿野苑爲憍陳如等五比丘說四聖谛法,度五比丘開始,一生說法四十九年,演說無量解脫妙法,度化無量人天衆生,一直到入滅的階段,佛陀住世示現應化在人間,度化衆生之際才有的相狀,所以稱爲化相叁寶。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成道後,一直到入涅槃的階段中,釋迦牟尼佛就是化相佛寶;釋迦牟尼佛當時對佛門四衆弟子所說的一切佛法,一切佛所證悟的道理,如四聖谛(巴利語ariya-sacca)、八正道(巴利語ariya-magga)、十二因緣(梵語dvadasangapratitya-sampada)、叁十七道品(梵語bodhi-paksika)無上的真理,就是化相法寶。
當時跟隨佛陀出家的凡聖弟子們,就是化相僧寶。
這叁寶是佛陀來人間教化衆生相狀,行化相狀于世間,名爲化相叁寶;隨各人根器,對如來教法所見不同,有勝劣之分,有深淺之別,所以化相叁寶,亦名別相叁寶。
二、何謂住持叁寶?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的佛教,佛陀的梵音沈寂,大聖謝世,化相叁寶,不複再現,就完全仰賴這一類的叁寶,來維持延續佛法的慧命,讓佛法能普遍接傳下來,也讓佛法的精神與教義留傳人間,讓叁寶不間斷,住世不絕,這就須要有住持叁寶的維護與延傳了。
佛陀入滅別世了,弟子們仰慕佛陀、思念佛陀、渴見佛陀、回憶佛陀,如是念念難忘懷,似乎與佛相處的因緣未盡,心有悲戚感、心有無力感。因此,聖弟子們,就將佛的叁十二莊嚴法相,請名流有素養的雕刻師,刻塑佛陀身口意形象,因爲莊嚴脫俗的聖境,如佛在眼前的感受,心生法喜充滿,內心清涼,如面佛天,道心自然流露而出,因此又開始精進(梵語virya)用功辦道,努力不懈,以求證悟果位。
現在佛寺大殿所供養的佛像之類,就是住持佛寶。如玉琢的、石…
《佛學問答(第五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