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四輯)▪P13

  ..續本文上一頁,諸佛是大慈大悲的,衆生固然無量無邊,但佛之悲願亦無盡的,不論衆生與佛的緣份深淺如何,認識不認識、眷屬非眷屬、朋友非朋友,乃至怨憎仇敵,這一連串的關系,佛陀皆一一淨化,而以大慈悲心平等以待,有緣者而度之,無緣者若因緣成熟之際,佛陀亦然悲心而度之,只是時機遲早罷了,佛陀已徹底證成圓滿之無我(梵語anatman)、無有對立性、排斥性、取舍分別性、畢竟平等性故。

  依此而類推,有緣無緣、認識不認識、眷屬非眷屬、朋友非朋友,乃至怨憎仇敵,佛陀皆慈悲一一淨心而度之,只是緣份成不成熟,遲早而已!

  佛遺教經雲:“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

  大地衆生悉有佛性,只是善根深淺有異,甚至大惡之人亦有佛性,僅爲煩惱覆障,若業消障除,善根亦然大展流露,即當發菩提心,可共登覺岸。

  涅槃經雲:“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梵語buddha—dhatu),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故。”

  86、身爲正信佛教徒,是否可以祭拜祖先?

  祭拜祖先是民族性傳統美德,表征有慎終追遠,對曆代宗親的孝思與緬懷,代代相傳,子孫綿延,蓬勃朝氣,香煙鼎盛,人間自謂福址也!

  身爲正信叁寶弟子,對祭拜祖先之看法,是透過理念的抉擇而定,並非一味盲從而祭拜,依經典啓示而言,父母兄弟姊妹,乃至祖父母等等,若臨終之際,理應于七七日內,如法作功德(梵語guna)回向(梵語parinama),讓命終者受此福德而超生淨土;若已超過七七日,欲得作法回向,乃至廣鋪法會,令亡者超度,可謂困難甚難,因爲亡者命終越久,神識也就越迷妄,而記性漸減而消失,甚至早已轉生投胎矣!

  地藏菩薩本願經雲:“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梵語karma—phala),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于諸惡趣等。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若是罪人,動經千百歲中,無解脫日,若是五無間罪,墮大地獄,千劫萬劫,永受衆苦。”

  簡單而言,祖先命終之後,于七七日內,如法廣作功德(梵語guna),是合乎佛意的,是與經典相呼應的,是正確的抉擇:若已過四十九天,因而方超度作法,這是茫茫渺渺的,不易靠得住,甚至是迎合方便的,爲契衆生根機須要而權巧設立。

  87、何謂俱生我執?

  與生俱來的我執,這種我執是累生累劫而延續下來的心病,是先天性的,尚屬未解脫的執著,不是後天性學來的,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 ,任運而轉,故謂俱生。

  我們在六道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中流浪生死,皆爲我執在作祟,若能我執當下與空性相應,因我而無我,無我即是解脫自在,更是轉凡入聖之要階,通達涅槃的要道,是故,十方叁世諸佛皆贊歎無我的殊勝與功德。

  88、凡夫心境爲何有時空觀念?諸佛爲何無時空觀念 ?

  凡夫(梵語prthag—jana)心境尚有強烈執著,時空之存在,是因爲衆生業識不淨,乃至執著而自然感召的,因念念執著,分別諸境,時空當下現前;諸佛心境已定破時空,內心絲毫無染汙分別 ,故得清淨一心,時空之有無,對佛而言,可有可無,非有非無,有無不一不異故。

  89、人間淨土何時産生?

  據經典所記載,應于五十六億萬年,彌勒菩薩(梵語Maitreya)下生人間,人間淨土即在彼時産生,那時的衆生皆實踐十善業(梵語dasakusala—karmani),因而得到淨土清淨殊勝果報,人壽八萬四千歲,男女五百歲方行婚嫁,大地平坦,五谷不作,自然豐收。

  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雲:“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五百歲然後出嫡。”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雲:“彌勒菩薩(梵語Maitreya)于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于閻浮提,如彌勒下生經說。”

  90、爲何常住即是一所佛學院?

  常住(梵語nitya—sthita)是諸佛菩薩,乃至一切聖賢僧所居住之聖域,在常住裏有弘法利生事業,是實際履行佛法的道場,古來高僧大德時常于佛寺弘宗演教,廣度無量僧衆,令僧衆得度超脫 ,可謂功德無量!常住是清淨道場,是力行佛法最殊勝的環境,應學佛所行,遵佛所言,學佛所證之聖域,是故稱之爲,常住即是佛學院是也。

  91、毀謗轉*輪僧之果報如何?

  轉*輪(梵語dharma—cakra—pravartana),又作轉梵輪。弘法利生是僧寶之職責,僧寶清淨,無盡願力以宣揚正法,普令有情導歸出世解脫,因而共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其功德甚深不思議,窮劫贊歎,終不得盡,畢竟,轉*輪僧舍俗割愛辭親,嚴持毗尼,弘範叁界,令有情由迷而悟、由凡而聖、由苦而樂、由黑暗而光明、由生死而涅槃,這聖業非泛泛之輩所能爲也,要具足無量智慧,無盡悲願,乃至發大菩提心,廣行菩薩道的行者,方能堪任此神聖大業,轉*輪僧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贊歎,諸大菩薩所護持,天龍八部拱手嘉許。

  由此可見,轉*輪僧是何等難遭難遇,世上所稀有,至高至上,猶如昙花一現,佛弟子應鼎力護持轉*輪僧,讓無量衆生能蒙受甘露法雨。若有人從中蓄意破壞轉*輪僧,乃至誹謗轉*輪僧者,其罪業當墮無間地獄,受無量百千萬劫之苦,求出無期,應謹慎矣!

  破羯磨轉*輪僧者,罪過無法稱計,梵網經稱爲七逆罪,七逆罪必感召無間地獄,窮受極苦之刑罰,如是百千萬劫求出無期。何等爲七?分別如下:

  七逆罪:

  一、出佛身血。

  二、弑父。

  叁、弑母。

  四、弑和尚。

  五、弑阿阇黎。

  六、破羯磨轉*輪僧。

  七、弑聖人。

  92、佛陀時代是否有經忏,經忏的起源何時開始?

  佛陀時代並無經忏之有,佛陀很殷勤告誡弟子若有過失,應該勇于承認忏悔,求得自性清淨,了知諸法本空,如幻不可得!隨著時空演變延傳, 佛法東傳至中國,約梁武帝時代,經忏便逐漸産生,首先是梁武帝爲超度其夫人郗氏,因而召集佛教十位高僧大德,而收集大小經典之忏悔文與佛號,編集成十卷爲一冊的梁皇寶戲,這是很明顯的經忏開始起源之際,隨後接踵而來的經忏,譬如有金剛忏、法華忏、華嚴忏、大悲忏、地藏忏、叁時系念、水陸大法會等等經忏佛事,可謂百花盛開,熱鬧非常,大體上經忏是由曆代高僧大德所編集而成,以聖典爲依據,按個人性向所好,造什麼業,誦什麼經忏,一一不等,形成佛教史上的特色與方便法門矣!

  93、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其余的佛菩薩,是否也能尋聲救苦?

  觀世音菩薩(梵語Avalokitesvara),以慈悲救濟衆生爲本願之菩薩。法法平等,佛佛道同,無有高下,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廣度無量衆生,無盡的尋聲救苦,是因爲觀世音菩薩早已成就佛道,是倒駕慈航的菩薩,如實發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六道同胞愛,這種精神處處無不與般若性空相應,以達成度化有情爲宗;累生累劫以來,觀音大士常于娑婆世界(梵語Saha—lokadhatu)行化,一切時一切處皆有觀音大士度生之痕迹,所謂家家彌陀,戶戶觀音,只要衆生有苦難,大士無不尋聲赴應,普令大地一切衆生得離苦海,共登覺悟彼岸。觀世音菩薩如此,其余諸佛菩薩亦如此,更無有異!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雲:“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梵語eka—citta)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梵語vimoksa)。”

  94、爲何出家人長衫右腋下有兩條帶子,作用爲何?

  此兩條帶子稱爲劍帶,是綁戒刀用的,爲何出家僧衆須持戒刀呢?這是很莊嚴的持戒精神,出家僧衆欲臨破戒之際,甯以持戒而死,不以破戒而活,如此而來,當下即可持戒刀自盡,免得破戒活在世間,畢竟佛門是清淨之聖法,不容有破戒不淨者停留佛陀正法中,因而自墮墮人,毀壞如來正法,罪過無量矣!

  梵網經雲:“持佛禁戒,作是願言:甯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叁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

  95、何謂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

  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是這樣子,每一個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爲金輪,再下爲火輪,再下爲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

  須彌山上下皆大,中間略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仞利天的上空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六欲天,再上則爲色界(梵語rupa—dhatu)十八天,及無色界(梵語arupya—dhat)四空天。

  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堿海,堿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堿海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爲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部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叁天,爲一小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叁天,爲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叁禅叁天,爲一中千世界。集一千…

《佛學問答(第四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