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爲一大千世界。因爲這中間有叁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爲叁千大千世界。
96、何謂功德?
功德(梵語guna),音譯作懼囊、寞囊、求那。意指功能福德。亦謂行善所獲之果報。
景德傳燈錄卷叁雲:梁武帝問于菩提達磨: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安僧立衆不可勝計,有何功德?達磨雲:“並無功德。”蓋此僅爲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所謂真功德,乃淨智妙圓,體自空寂,不求于世。
六祖壇經雲:“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爲功德。”
97、何謂五時說法?
就是將佛陀成道後,廣宣正法,度之有情,一直到入滅爲止,這段四十九年的弘法,分爲五個時段,讓學佛者能提綱契領,依時間先後分出應機應理五個時段,現在敘述如下:
大聖佛陀成道後,于最初叁七日,廣宣華嚴經,度大菩薩,是華嚴時。繼而于鹿野苑等處,于十二年中說小乘阿含經,度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乘(梵語pratyeka buddha—yana)人,是爲阿含時。繼阿含時後,于八年中,說維摩勝鬘金光明等諸大乘經,廣談四教,均被衆機,是爲方等時。乃後,二十二年間,說諸部般若經,強調諸法皆空之義,是爲般若時。再後八年,說妙法蓮華經,會叁乘于一佛乘。法華之後,佛將入滅,乃在拘屍那拉城之娑羅雙樹間,于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顯常樂我淨義,昭示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梵語buddha—dhatu),乃至一闡提人,亦當成佛,是爲法華涅槃時。
98、天臺四教儀中,何謂藏教生滅四谛?何謂通教無生四谛?何謂別教無量四谛?何謂圓教無作四谛?
四聖谛(巴利語ariya—sacca),藏教生滅四谛:藏教者,經律論叁藏之教。生滅者,此教诠因緣生法,有生有滅。四谛者,谛即審實之義,謂聲聞之人,用析空觀,谛審苦集滅道之法,一一不虛,是名藏教生滅四谛。聲聞之人,厭生死之苦,欣求涅槃之樂。此藏教生滅四谛,是正教聲聞緣覺,旁化菩薩(梵語bodhisattva)。
通教無生四谛:通教者,通前藏教,通後別圓也。用體空觀,體達五陰諸法,當體即空,如幻如化,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滅無生相,道不二相也,是名通教無生四谛。(通前藏教者:此教鈍根菩薩,但證真空之理,與前藏教是同也;通後別圓者:此教利根菩薩,于真空之理能知不空,證人中道(梵語madhyama—pratipad)之理,與後別圓二教相同也)。此通教無生四谛,是叁乘通學,以菩薩爲正機,二乘旁機。
別教無量四谛:別教者,別前藏通,別後圓教也。無量四谛者:此教獨菩薩法,菩薩所化衆生既無量,其所用法門亦無有量。故雲:苦有無量相,十法界果報不同故:集有無量相,五住煩惱不同故;道有無量相,恒沙法門不同故;滅有無量相,諸波羅蜜不同故,是名別教無量四谛。(別前藏通者:此教純是菩薩所修之法,不同藏通二教,是叁乘共修也。別後圓教者:此教所明法門行相,隔曆次第,不同圓教一切圓融也。)別教無量四谛,是特別對菩薩說無量法門,不通于二乘,別于圓教菩薩。現在將五住地煩惱列表如下:
枝末煩惱:
一、見惑:叁 界—一切見住地惑
二、思惑: 欲 界—欲愛住地惑;色 界—色愛住地惑;無色界—有愛住地惑
根本煩惱:叁 界—無明住地惑
以上合稱五住地煩惱
圓教無作四谛:圓教者,事理無礙,法法融攝也。無作四谛者:大乘菩薩,圓觀諸法,事事即理,無有造作。故雲:陰入皆如,無苦可舍;塵勞本清淨,無集可除;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梵語samsara)即涅槃(梵語nirvana),無滅可證,是名圓教無作四谛。此教對最上利根之菩薩,說事理圓融之中道實相。
99、何謂六和敬?
僧是和合的意義,而和合複具有二義,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是證擇滅,就是僧衆一同修證此共同選擇的寂滅之道理,事和共有六項,即所謂六和敬。一、身和同住:就是身體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诤:就是言語不起爭論。叁、意相同悅:就是心意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就是戒律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就是見解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就是利益一體均沾。
這是大聖佛陀時代的僧衆製度,在于保障整體僧團的和樂無诤,以達到平等解脫之涅槃彼岸爲正宗,固然佛陀叁千年前親自所製定的規則,這六項真理是不變的、永恒的,是涅槃必經之道。我佛門僧團應恪守六和敬,以圓成佛陀理性之教團,若如是依教奉行,諸佛贊歎,現今列表說明如左:
六和敬:
理和:證擇滅
事和: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相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100、爲何比丘要帶叁分病?
這是佛陀說法應機的鞭策語,鼓勵修行者正解世間無常(梵語anitya),五蘊皆空的法義,因而樹立修行的風範,才不至于進退不已,道心懈怠,抖擻不得。叁分病在修行者的身上,這是何等親切之事,日夜難忘,依此警惕人命無常之理,修行即易勇猛精進,早登正覺。
佛陀的慈悲立場,乃引發行道者專注一心,共趨聖域爲目的,並非佛陀希望大家都帶叁分病修行,無病找病來安立,而是設定有點病苦在身,人之常情,會因此激發無常之道,住世不久,理應倍加修行,沒有時間可猶豫了,自然能死心踏地的萬緣放下,一心(梵語eka—citta)始終邁向菩提之道,更無有異。若無病,而又能時時警策道心,這是最好不過之福報矣!
101、修行者飯前爲何先供養叁寶?
我們的法身慧命是來自叁寶(梵語tri—ratna或ratna—traya),是叁寶給我們一切修行上的理念與方針。飯前行供養之禮,以表感恩之心,尊敬佛法僧叁寶,勉勵道心之義,畢竟,叁寶威德至高無上,永不變移,乃出世間之寶,故雲叁寶。
寶性論雲:“叁寶功德廣大如海,具足六義,何等爲六?一、稀有之義。二、明淨之義。叁、勢力之義。四、莊嚴(梵語vyuha)之義。五、最勝之義。六、不變之義。
叁界六道之有情,生死沈淪,倍受諸苦,知見不正,行爲不當,廣造惡業不得自覺,欣逢叁寶,佛如良醫,法如妙藥,僧如看護者,對患病之人而言,良醫、妙藥、看護者均不可少,叁寶示現人間,悲愍衆生出離生死,亦複如是!飯前行供養叁寶之禮節,其意含概有此深義。
出家(梵語pravrajya)修行者,于進食之前所應作之五種觀法,佛門中稱之爲食存五觀,或沙門受食五觀。意表進食之際,內心應存感恩于叁寶,與施主的發心功德,理應正念受食之時,以達成自勉之內涵,何等爲五?敘述如下: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謂此食墾植收獲舂磨、淘汰、炊者,所費功夫甚多,且施主減其妻子之分,爲求福而施,故受食時,應作此觀。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謂若坐禅誦經,營叁寶事,不持戒,不以涅槃之道爲宗,受施則墮,故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則可應供受食。
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謂須防心離于叁過,于上味食不起貪,于中味食不起癡,于下味食不起嗔,否則不知慚愧,墮叁惡道,故受食時,當作此觀。
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謂饑渴爲主病,故須以食爲藥,不起貪著。
五、爲成道業,應受此食:謂不食則饑渴病生,難成道業,而多食致患,少食氣衰,故必食得適量,以資身修道。
由觀想此五事之故,齋堂又稱五觀堂,修行者飯前依此行觀,即能正見飯食前後之真谛。
102、何謂中觀派?
中觀派(梵名Madhyamaka,Madhyamika),系以龍樹(梵語Nagarjuna)之中論爲基礎宣揚空觀之學派。
認爲由世俗之名言概念所獲得之認識,皆屬戲論範圍,稱爲俗谛;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覺觀照,方能證得諸法實相,則稱爲真谛。從俗谛而言,因緣所生法,一切皆有;由真谛而言,一切皆無自性,皆畢竟空。然世俗有即是畢竟空,畢竟空即存在于世俗有中,若不依俗谛,則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在理論上,統一性空與方便;在認識上和方法上,統一名言與實相,俗谛與真谛;宗教實踐上,統一世間與出世間,煩惱與涅槃,即所謂假,有性空,不著有、無二邊之觀點,即稱中觀。中觀與瑜伽派對立,迄印度大乘教末期,此派一直爲二大潮流之一。
中觀派以龍樹菩薩爲始祖,曆經提婆(梵語Arya—deva)、羅喉羅跋多羅(梵語Rahulabhadra)、青目、婆薮開士等人。至六世紀初,有佛護(梵語Buddhapalita),清辨(梵語Bhavaviveka,Bhavya),二論師出而作中論之注釋。
其後中觀派裂爲佛護系之具緣派(梵語Prasangika)與清辨系之依自起派(梵語Svatantrika)。前者之月稱(梵語Candrakirti)論師曾對清辨之中論注釋,予以激烈抨擊,其思想並傳入西藏而廣泛流傳;後者則以觀誓(梵語Avalokitavrata)等論師爲代表人物。
七、八世紀之際,中觀派與瑜伽派有交互流通之趨勢,終于形成寂護(梵語Santaraksita)、蓮華戒(梵語Kamalasila)等之中觀瑜伽派(梵語Madhyamakayogacara),與密教同時流傳,直至印度佛教之滅亡爲止。
在我國方面,此派之學說由鸠摩羅什開始系統地介紹至中國後,發生極大之影響,如隋唐之時,叁論宗、天臺宗、華嚴宗及禅宗等諸大宗派,均以此派之創始者,及其經典爲立宗之重要根據。
103、儒家之仁愛.基督教之博愛.與佛教之慈悲,有何不同之處?
…
《佛學問答(第四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