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四輯)▪P15

  ..續本文上一頁  儒家之仁愛,亦僅限以人類爲主;基督教是創造論、一神論,基督教之博愛也同樣局限人類爲主,不能遍及六道衆生的博愛,儒家與基督教如何仁愛與博愛,始終無法突破六道衆生的同胞愛,永處人道狹隘之觀念,不能正見旁邊亦有五道衆生存在,是故,仁愛與博愛的真理始終不能周全,有顧此失彼,顧彼失此的危機,儒家與基督教的教義缺陷層出不窮,前後就沒有關照六道衆生,僅是對人道行仁愛,對人道行博愛,那麼,那些天道(梵語deva—gati)衆生、阿修羅(梵語asura)衆生、地獄(梵語naraka)衆生、餓鬼(梵語preta)衆生、畜牲(梵語tiryagyoni)衆生等等,難道可以一筆勾銷嗎?或者可以不用放在心裏,瞪著眼睛說瞎話呢?這完全說不過去的,又如何能達到仁愛與博愛的圓滿呢?此二教只是關起門戶在人類自決而已?又怎能將真理遍及叁千大千世界呢?這一連串的局限思想,不足與佛陀正覺之道相比倫,何以故?因爲佛陀大澈大悟之後,開口第一句話即雲:大地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無明妄想遮蔽,若無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當下現前。由此可見,大聖佛陀之智慧已洞察衆生皆有佛性(梵語buddha—dhatu),所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足以證實佛教的慈悲是遍及六道衆生的,非但此世界、他世界,乃至無量叁千大千世界,若有六道衆生,佛菩薩皆一一度化,無有選擇性、取舍性、排斥性,如大海之水能含容百川衆流,終無厭棄,佛教慈悲之法,亦複如是!

  是故,儒家之仁愛,基督教之博愛與佛教之慈悲較量之下,遙不可及,百千萬億分不及一,當下叁者之不同教義,即在此處當下明察秋毫,明鏡高懸,有個水落石出之真相矣!

  涅槃經雲:“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梵語buddha—dhatu),蠢動含靈亦皆有佛性,一切有心者皆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一皆不可殺不可食,夫食一切衆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104、何謂“法王”?

  法王(梵語dharma—raja),法王即是佛之別名,能于法自在,佛之尊稱。王即是最勝義、自在義,佛爲法門之王,能自在教化衆生,故稱法王。法即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總稱。

  佛(梵語buddha)已曆經叁大阿僧祇劫修行,已成就叁覺圓滿,叁覺即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也。也可以說福德與智慧修滿之義,故名法王。

  無量壽經雲:“佛爲法王,尊超衆聖,普爲一切天人之師。”

  釋迦方志卷上雲:“凡人極位,名曰輪王,聖人極位,名曰法王。”

  105、爲何菩薩的淨土在衆生?

  衆生是菩薩的淨土,這話如何而說呢?因爲菩薩爲了利他才能自利,突破我執,增長智慧;爲了自利才能利他,興大悲心,廣度有情。並不是菩薩離開衆生而獨居,即可成就淨土的,淨土有兩大類:一則四聖所得之淨土。二則爲衆生而有之淨土。可見淨土是不能獨居一方,淨土是衆生須要而有,若大家都成佛了,淨土當下即成曆史上的名詞,虛有其名。

  菩薩的信願、慈悲(梵語maitrya)、智慧(梵語jnana),皆與衆生息息相關,若離開衆生,一切的信願、慈悲、智慧亦不可得,衆生是菩薩的增上緣,衆生是菩薩的一面好鏡子,衆生的是非、善惡、好壞,一切因果,都與菩薩有直接間接之關系,換句話說,若無衆生,菩薩名不可得,畢竟,菩薩是因衆生而成就佛道的。

  維摩诘經雲:“衆生(梵語bahu—jana)之類,是菩薩佛土。”

  106、六祖壇經雲:“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叁障”,是何意義?

  菩提(梵語bodhi),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佛、 菩薩、緣覺、聲聞各于其果所得之覺智。此四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爲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偏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由此得知,在果位中,菩提即是自性;在因位中,凡夫未覺自性,所有起心動念莫不染境,迷而不覺,故雲: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欲得清淨自性,應于妄中覺,妄心覺悟,妄心何妨不是淨心!非離妄心另有淨心可覓可得,離妄無淨,淨由妄而得,故雲:淨心在妄中。行道者,若能行正道,處處與般若智慧相應,自性清淨心,任何時處皆大放光明,不著叁界,不離叁界,那麼,煩惱障(梵語klesavarana)、業障(梵語karmavarana)、報障(梵語vipakavarana)、不消自淨,不空自空,當下叁障即成般若智慧,故雲:但正無叁障。

  107、天臺宗智者大師所立之天臺叁觀,何謂“叁觀”?

  叁觀是天臺宗重要法門,智者大師所立,爲教義與實踐之骨架。系對于一切存在作叁種觀法,即空觀、假觀、中觀,稱爲“空假中叁觀”。此乃依據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所說“從假入空二谛觀,從空入假平等觀,中道第一義谛觀”而立。

  (一)空觀:又作從假入空觀、二谛觀。空者,離性離相之義。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稱之爲空;由觀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叁觀能蕩除叁惑之相,以空觀蕩除見思之相,以假觀蕩除塵沙之相,以中觀蕩除無明之相,叁相皆蕩,即畢竟空,是爲空觀。簡而言之,自世俗常識之立場(假)進入宗教立場之真理(空),是爲空觀。

  (二)假觀:又作從空入假觀、平等觀。假者,無法不備之義。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稱之爲假;由觀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叁觀皆能立法,以空觀立真谛之法,以假觀立俗谛之法,以中觀立中谛之法,叁法皆立,即爲妙假,是爲假觀。簡而言之,不停滯于“空”,而進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爲假觀。

  (叁)中觀:又作中道第一義谛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對待之義。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之爲中;由觀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叁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叁者皆絕待,即爲圓中,是爲中觀。簡而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是爲中道觀。

  108、何謂五辛?

  辛(梵語parivyaya),西藏語spod(藥味之義),指五種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葷。與酒、肉同爲佛弟子所禁食之物,據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所載,此五種之辛,熟食者發淫,生啖者增恙,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然諸餓鬼等則舐其唇吻,常與鬼住而福德日消;大力魔王現作佛身爲其說法,毀犯禁戒,贊淫怒癡,令人命終爲魔眷屬,永墮無間地獄,故求菩提者當斷世間之五種辛菜。

  關于五辛有諸多異說,然可約略歸爲如下二說:一、指大蒜、革蔥、慈蔥、蘭蔥、興渠等五種,此爲梵網經所舉。二指蒜、蔥、興渠、韭、蔑等五種,爲菩薩戒義疏卷下所舉。

  109、有些人不敢受五戒的原因,因爲怕不小心弄死螞蟻而犯殺生戒,及商人因工作關系,怕犯妄語戒,請慈悲開示該如何?

  五戒梵語(panca silani),指五種製戒。殺盜淫妄稱爲四重戒,亦稱爲性戒,有受戒犯之則有罪,若無受戒犯之亦有罪,飲酒戒而言,有受戒犯之則有罪,無受戒犯之則無罪,故稱爲遮戒。

  殺戒輕重等級有叁種:一、逆罪。二、重罪。叁、輕罪等叁種。

  殺父(梵語pitr—ghata)、殺母(梵語matr—ghata)、殺阿羅漢(梵語arhad—ghata)、出佛身血(梵語tathagatasyantike)、破和合僧(梵語samgha—bheda)稱爲五逆罪。殺死人爲重罪。殺死畜牲爲輕罪。

  依佛法而言,在理性方面,凡所有一切有命者,含靈蠢動者,一律皆不可殺,殺則有無量罪過。在事相方面而言,離成就佛道較近者,或較有智慧靈性者殺之,罪較重;離成就佛道較遠者而殺之,其罪較輕。

  不慎弄死螞蟻,其罪尚屬輕罪,心應起忏悔之念,若嚴格行持戒律不犯,凡夫位實在辦不到,若要等到永遠不會弄死螞蟻才要受戒的話,我看你一輩子也永遠沒辦法受五戒,因爲不犯輕罪要證成初果以上的境界才能辦得到,不要說今生沒辦法受五戒,窮盡未來生亦辦不到,所以,不要以這個問題心生煩惱,悠悠不敢受戒,耽誤你的生死大業。

  商人因經理事業,易妄語,受戒之後,怕犯妄語戒,那就暫時勿受,等到因緣成熟再受之,但也要盡可能的創造因緣,改變因緣才對,因爲人命無常,生死事大,輪回(梵語nirvana)路險,欲共度解脫之彼岸,應以戒爲師故。

  110、如果發願早一點往生,是否可如願往生?

  謂命終時生于他方世界之義,往生不是發願就夠了,還要履行修行的階段,有了修行的實證功夫才能如願往生,若沒有修行的實證功夫,僅是發願就想往生的話,這是不可能的,畢竟,身心亦受業報,業報未盡,由不得往生,尚未解脫故。

  111、何謂悟者法追人,迷者人追法?

  法(梵語dharma,巴利語dhamma),證得菩提的聖者,已正覺人生宇宙之真相,是故,一切萬法無非啓示諸法無常(梵語anitya)、無我(梵語anatman)、變異生滅,山色無非清淨身,溪水盡是廣長舌,翠翠黃花皆般若,悟者自悟,悟者稱之法追人;迷者自迷,不斷苦心體證諸法實相,故雲人追法。

  112、香板的由來如何?爲何有些人被打香板,而說是消業障,如此說正確否?

  香板的使用由來,原始于禅宗所流傳,時間上不久,後來淨土宗的大德亦以香板而行用,香板分…

《佛學問答(第四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