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四辑)▪P15

  ..续本文上一页  儒家之仁爱,亦仅限以人类为主;基督教是创造论、一神论,基督教之博爱也同样局限人类为主,不能遍及六道众生的博爱,儒家与基督教如何仁爱与博爱,始终无法突破六道众生的同胞爱,永处人道狭隘之观念,不能正见旁边亦有五道众生存在,是故,仁爱与博爱的真理始终不能周全,有顾此失彼,顾彼失此的危机,儒家与基督教的教义缺陷层出不穷,前后就没有关照六道众生,仅是对人道行仁爱,对人道行博爱,那么,那些天道(梵语deva—gati)众生、阿修罗(梵语asura)众生、地狱(梵语naraka)众生、饿鬼(梵语preta)众生、畜牲(梵语tiryagyoni)众生等等,难道可以一笔勾销吗?或者可以不用放在心里,瞪著眼睛说瞎话呢?这完全说不过去的,又如何能达到仁爱与博爱的圆满呢?此二教只是关起门户在人类自决而已?又怎能将真理遍及三千大千世界呢?这一连串的局限思想,不足与佛陀正觉之道相比伦,何以故?因为佛陀大澈大悟之后,开口第一句话即云: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无明妄想遮蔽,若无妄想执著,则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当下现前。由此可见,大圣佛陀之智慧已洞察众生皆有佛性(梵语buddha—dhatu),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足以证实佛教的慈悲是遍及六道众生的,非但此世界、他世界,乃至无量三千大千世界,若有六道众生,佛菩萨皆一一度化,无有选择性、取舍性、排斥性,如大海之水能含容百川众流,终无厌弃,佛教慈悲之法,亦复如是!

  是故,儒家之仁爱,基督教之博爱与佛教之慈悲较量之下,遥不可及,百千万亿分不及一,当下三者之不同教义,即在此处当下明察秋毫,明镜高悬,有个水落石出之真相矣!

  涅槃经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梵语buddha—dhatu),蠢动含灵亦皆有佛性,一切有心者皆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一皆不可杀不可食,夫食一切众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

  104、何谓“法王”?

  法王(梵语dharma—raja),法王即是佛之别名,能于法自在,佛之尊称。王即是最胜义、自在义,佛为法门之王,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法即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总称。

  佛(梵语buddha)已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已成就三觉圆满,三觉即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也。也可以说福德与智慧修满之义,故名法王。

  无量寿经云:“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

  释迦方志卷上云:“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

  105、为何菩萨的净土在众生?

  众生是菩萨的净土,这话如何而说呢?因为菩萨为了利他才能自利,突破我执,增长智慧;为了自利才能利他,兴大悲心,广度有情。并不是菩萨离开众生而独居,即可成就净土的,净土有两大类:一则四圣所得之净土。二则为众生而有之净土。可见净土是不能独居一方,净土是众生须要而有,若大家都成佛了,净土当下即成历史上的名词,虚有其名。

  菩萨的信愿、慈悲(梵语maitrya)、智慧(梵语jnana),皆与众生息息相关,若离开众生,一切的信愿、慈悲、智慧亦不可得,众生是菩萨的增上缘,众生是菩萨的一面好镜子,众生的是非、善恶、好坏,一切因果,都与菩萨有直接间接之关系,换句话说,若无众生,菩萨名不可得,毕竟,菩萨是因众生而成就佛道的。

  维摩诘经云:“众生(梵语bahu—jana)之类,是菩萨佛土。”

  106、六祖坛经云:“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是何意义?

  菩提(梵语bodhi),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佛、 菩萨、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四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偏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由此得知,在果位中,菩提即是自性;在因位中,凡夫未觉自性,所有起心动念莫不染境,迷而不觉,故云: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欲得清净自性,应于妄中觉,妄心觉悟,妄心何妨不是净心!非离妄心另有净心可觅可得,离妄无净,净由妄而得,故云:净心在妄中。行道者,若能行正道,处处与般若智慧相应,自性清净心,任何时处皆大放光明,不著三界,不离三界,那么,烦恼障(梵语klesavarana)、业障(梵语karmavarana)、报障(梵语vipakavarana)、不消自净,不空自空,当下三障即成般若智慧,故云:但正无三障。

  107、天台宗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三观,何谓“三观”?

  三观是天台宗重要法门,智者大师所立,为教义与实践之骨架。系对于一切存在作三种观法,即空观、假观、中观,称为“空假中三观”。此乃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所说“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而立。

  (一)空观:又作从假入空观、二谛观。空者,离性离相之义。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称之为空;由观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之相,以空观荡除见思之相,以假观荡除尘沙之相,以中观荡除无明之相,三相皆荡,即毕竟空,是为空观。简而言之,自世俗常识之立场(假)进入宗教立场之真理(空),是为空观。

  (二)假观:又作从空入假观、平等观。假者,无法不备之义。谓观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诸法,称之为假;由观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立法,以空观立真谛之法,以假观立俗谛之法,以中观立中谛之法,三法皆立,即为妙假,是为假观。简而言之,不停滞于“空”,而进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为假观。

  (三)中观:又作中道第一义谛观。中即中正,泯绝二边对待之义。谓观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称之为中;由观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者皆绝待,即为圆中,是为中观。简而言之,不执空观,不执假观,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是为中道观。

  108、何谓五辛?

  辛(梵语parivyaya),西藏语spod(药味之义),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荤。与酒、肉同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所载,此五种之辛,熟食者发淫,生啖者增恙,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然诸饿鬼等则舐其唇吻,常与鬼住而福德日消;大力魔王现作佛身为其说法,毁犯禁戒,赞淫怒痴,令人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之五种辛菜。

  关于五辛有诸多异说,然可约略归为如下二说:一、指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种,此为梵网经所举。二指蒜、葱、兴渠、韭、蔑等五种,为菩萨戒义疏卷下所举。

  109、有些人不敢受五戒的原因,因为怕不小心弄死蚂蚁而犯杀生戒,及商人因工作关系,怕犯妄语戒,请慈悲开示该如何?

  五戒梵语(panca silani),指五种制戒。杀盗淫妄称为四重戒,亦称为性戒,有受戒犯之则有罪,若无受戒犯之亦有罪,饮酒戒而言,有受戒犯之则有罪,无受戒犯之则无罪,故称为遮戒。

  杀戒轻重等级有三种:一、逆罪。二、重罪。三、轻罪等三种。

  杀父(梵语pitr—ghata)、杀母(梵语matr—ghata)、杀阿罗汉(梵语arhad—ghata)、出佛身血(梵语tathagatasyantike)、破和合僧(梵语samgha—bheda)称为五逆罪。杀死人为重罪。杀死畜牲为轻罪。

  依佛法而言,在理性方面,凡所有一切有命者,含灵蠢动者,一律皆不可杀,杀则有无量罪过。在事相方面而言,离成就佛道较近者,或较有智慧灵性者杀之,罪较重;离成就佛道较远者而杀之,其罪较轻。

  不慎弄死蚂蚁,其罪尚属轻罪,心应起忏悔之念,若严格行持戒律不犯,凡夫位实在办不到,若要等到永远不会弄死蚂蚁才要受戒的话,我看你一辈子也永远没办法受五戒,因为不犯轻罪要证成初果以上的境界才能办得到,不要说今生没办法受五戒,穷尽未来生亦办不到,所以,不要以这个问题心生烦恼,悠悠不敢受戒,耽误你的生死大业。

  商人因经理事业,易妄语,受戒之后,怕犯妄语戒,那就暂时勿受,等到因缘成熟再受之,但也要尽可能的创造因缘,改变因缘才对,因为人命无常,生死事大,轮回(梵语nirvana)路险,欲共度解脱之彼岸,应以戒为师故。

  110、如果发愿早一点往生,是否可如愿往生?

  谓命终时生于他方世界之义,往生不是发愿就够了,还要履行修行的阶段,有了修行的实证功夫才能如愿往生,若没有修行的实证功夫,仅是发愿就想往生的话,这是不可能的,毕竟,身心亦受业报,业报未尽,由不得往生,尚未解脱故。

  111、何谓悟者法追人,迷者人追法?

  法(梵语dharma,巴利语dhamma),证得菩提的圣者,已正觉人生宇宙之真相,是故,一切万法无非启示诸法无常(梵语anitya)、无我(梵语anatman)、变异生灭,山色无非清净身,溪水尽是广长舌,翠翠黄花皆般若,悟者自悟,悟者称之法追人;迷者自迷,不断苦心体证诸法实相,故云人追法。

  112、香板的由来如何?为何有些人被打香板,而说是消业障,如此说正确否?

  香板的使用由来,原始于禅宗所流传,时间上不久,后来净土宗的大德亦以香板而行用,香板分…

《佛学问答(第四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