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四辑)▪P14

  ..续本文上一页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96、何谓功德?

  功德(梵语guna),音译作惧囊、寞囊、求那。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景德传灯录卷三云:梁武帝问于菩提达磨: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安僧立众不可胜计,有何功德?达磨云:“并无功德。”盖此仅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所谓真功德,乃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不求于世。

  六祖坛经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97、何谓五时说法?

  就是将佛陀成道后,广宣正法,度之有情,一直到入灭为止,这段四十九年的弘法,分为五个时段,让学佛者能提纲契领,依时间先后分出应机应理五个时段,现在叙述如下:

  大圣佛陀成道后,于最初三七日,广宣华严经,度大菩萨,是华严时。继而于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说小乘阿含经,度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乘(梵语pratyeka buddha—yana)人,是为阿含时。继阿含时后,于八年中,说维摩胜鬘金光明等诸大乘经,广谈四教,均被众机,是为方等时。乃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经,强调诸法皆空之义,是为般若时。再后八年,说妙法莲华经,会三乘于一佛乘。法华之后,佛将入灭,乃在拘尸那拉城之娑罗双树间,于一日一夜,说大般涅槃经,显常乐我净义,昭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梵语buddha—dhatu),乃至一阐提人,亦当成佛,是为法华涅槃时。

  98、天台四教仪中,何谓藏教生灭四谛?何谓通教无生四谛?何谓别教无量四谛?何谓圆教无作四谛?

  四圣谛(巴利语ariya—sacca),藏教生灭四谛:藏教者,经律论三藏之教。生灭者,此教诠因缘生法,有生有灭。四谛者,谛即审实之义,谓声闻之人,用析空观,谛审苦集灭道之法,一一不虚,是名藏教生灭四谛。声闻之人,厌生死之苦,欣求涅槃之乐。此藏教生灭四谛,是正教声闻缘觉,旁化菩萨(梵语bodhisattva)。

  通教无生四谛:通教者,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也。用体空观,体达五阴诸法,当体即空,如幻如化,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灭无生相,道不二相也,是名通教无生四谛。(通前藏教者:此教钝根菩萨,但证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此教利根菩萨,于真空之理能知不空,证人中道(梵语madhyama—pratipad)之理,与后别圆二教相同也)。此通教无生四谛,是三乘通学,以菩萨为正机,二乘旁机。

  别教无量四谛:别教者,别前藏通,别后圆教也。无量四谛者:此教独菩萨法,菩萨所化众生既无量,其所用法门亦无有量。故云:苦有无量相,十法界果报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法门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是名别教无量四谛。(别前藏通者:此教纯是菩萨所修之法,不同藏通二教,是三乘共修也。别后圆教者:此教所明法门行相,隔历次第,不同圆教一切圆融也。)别教无量四谛,是特别对菩萨说无量法门,不通于二乘,别于圆教菩萨。现在将五住地烦恼列表如下:

  枝末烦恼:

  一、见惑:三 界—一切见住地惑

  二、思惑: 欲 界—欲爱住地惑;色 界—色爱住地惑;无色界—有爱住地惑

  根本烦恼:三 界—无明住地惑

  以上合称五住地烦恼

  圆教无作四谛:圆教者,事理无碍,法法融摄也。无作四谛者:大乘菩萨,圆观诸法,事事即理,无有造作。故云:阴入皆如,无苦可舍;尘劳本清净,无集可除;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梵语samsara)即涅槃(梵语nirvana),无灭可证,是名圆教无作四谛。此教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

  99、何谓六和敬?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证择灭,就是僧众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之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就是身体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就是言语不起争论。三、意相同悦:就是心意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就是戒律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就是见解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就是利益一体均沾。

  这是大圣佛陀时代的僧众制度,在于保障整体僧团的和乐无诤,以达到平等解脱之涅槃彼岸为正宗,固然佛陀三千年前亲自所制定的规则,这六项真理是不变的、永恒的,是涅槃必经之道。我佛门僧团应恪守六和敬,以圆成佛陀理性之教团,若如是依教奉行,诸佛赞叹,现今列表说明如左:

  六和敬:

  理和:证择灭

  事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相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100、为何比丘要带三分病?

  这是佛陀说法应机的鞭策语,鼓励修行者正解世间无常(梵语anitya),五蕴皆空的法义,因而树立修行的风范,才不至于进退不已,道心懈怠,抖擞不得。三分病在修行者的身上,这是何等亲切之事,日夜难忘,依此警惕人命无常之理,修行即易勇猛精进,早登正觉。

  佛陀的慈悲立场,乃引发行道者专注一心,共趋圣域为目的,并非佛陀希望大家都带三分病修行,无病找病来安立,而是设定有点病苦在身,人之常情,会因此激发无常之道,住世不久,理应倍加修行,没有时间可犹豫了,自然能死心踏地的万缘放下,一心(梵语eka—citta)始终迈向菩提之道,更无有异。若无病,而又能时时警策道心,这是最好不过之福报矣!

  101、修行者饭前为何先供养三宝?

  我们的法身慧命是来自三宝(梵语tri—ratna或ratna—traya),是三宝给我们一切修行上的理念与方针。饭前行供养之礼,以表感恩之心,尊敬佛法僧三宝,勉励道心之义,毕竟,三宝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乃出世间之宝,故云三宝。

  宝性论云:“三宝功德广大如海,具足六义,何等为六?一、稀有之义。二、明净之义。三、势力之义。四、庄严(梵语vyuha)之义。五、最胜之义。六、不变之义。

  三界六道之有情,生死沉沦,倍受诸苦,知见不正,行为不当,广造恶业不得自觉,欣逢三宝,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如看护者,对患病之人而言,良医、妙药、看护者均不可少,三宝示现人间,悲愍众生出离生死,亦复如是!饭前行供养三宝之礼节,其意含概有此深义。

  出家(梵语pravrajya)修行者,于进食之前所应作之五种观法,佛门中称之为食存五观,或沙门受食五观。意表进食之际,内心应存感恩于三宝,与施主的发心功德,理应正念受食之时,以达成自勉之内涵,何等为五?叙述如下: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谓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者,所费功夫甚多,且施主减其妻子之分,为求福而施,故受食时,应作此观。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谓若坐禅诵经,营三宝事,不持戒,不以涅槃之道为宗,受施则堕,故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谓须防心离于三过,于上味食不起贪,于中味食不起痴,于下味食不起嗔,否则不知惭愧,堕三恶道,故受食时,当作此观。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谓饥渴为主病,故须以食为药,不起贪著。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谓不食则饥渴病生,难成道业,而多食致患,少食气衰,故必食得适量,以资身修道。

  由观想此五事之故,斋堂又称五观堂,修行者饭前依此行观,即能正见饭食前后之真谛。

  102、何谓中观派?

  中观派(梵名Madhyamaka,Madhyamika),系以龙树(梵语Nagarjuna)之中论为基础宣扬空观之学派。

  认为由世俗之名言概念所获得之认识,皆属戏论范围,称为俗谛;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觉观照,方能证得诸法实相,则称为真谛。从俗谛而言,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有;由真谛而言,一切皆无自性,皆毕竟空。然世俗有即是毕竟空,毕竟空即存在于世俗有中,若不依俗谛,则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在理论上,统一性空与方便;在认识上和方法上,统一名言与实相,俗谛与真谛;宗教实践上,统一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涅槃,即所谓假,有性空,不著有、无二边之观点,即称中观。中观与瑜伽派对立,迄印度大乘教末期,此派一直为二大潮流之一。

  中观派以龙树菩萨为始祖,历经提婆(梵语Arya—deva)、罗喉罗跋多罗(梵语Rahulabhadra)、青目、婆薮开士等人。至六世纪初,有佛护(梵语Buddhapalita),清辨(梵语Bhavaviveka,Bhavya),二论师出而作中论之注释。

  其后中观派裂为佛护系之具缘派(梵语Prasangika)与清辨系之依自起派(梵语Svatantrika)。前者之月称(梵语Candrakirti)论师曾对清辨之中论注释,予以激烈抨击,其思想并传入西藏而广泛流传;后者则以观誓(梵语Avalokitavrata)等论师为代表人物。

  七、八世纪之际,中观派与瑜伽派有交互流通之趋势,终于形成寂护(梵语Santaraksita)、莲华戒(梵语Kamalasila)等之中观瑜伽派(梵语Madhyamakayogacara),与密教同时流传,直至印度佛教之灭亡为止。

  在我国方面,此派之学说由鸠摩罗什开始系统地介绍至中国后,发生极大之影响,如隋唐之时,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及禅宗等诸大宗派,均以此派之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重要根据。

  103、儒家之仁爱.基督教之博爱.与佛教之慈悲,有何不同之处?

  …

《佛学问答(第四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