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四辑)▪P13

  ..续本文上一页,诸佛是大慈大悲的,众生固然无量无边,但佛之悲愿亦无尽的,不论众生与佛的缘份深浅如何,认识不认识、眷属非眷属、朋友非朋友,乃至怨憎仇敌,这一连串的关系,佛陀皆一一净化,而以大慈悲心平等以待,有缘者而度之,无缘者若因缘成熟之际,佛陀亦然悲心而度之,只是时机迟早罢了,佛陀已彻底证成圆满之无我(梵语anatman)、无有对立性、排斥性、取舍分别性、毕竟平等性故。

  依此而类推,有缘无缘、认识不认识、眷属非眷属、朋友非朋友,乃至怨憎仇敌,佛陀皆慈悲一一净心而度之,只是缘份成不成熟,迟早而已!

  佛遗教经云:“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大地众生悉有佛性,只是善根深浅有异,甚至大恶之人亦有佛性,仅为烦恼覆障,若业消障除,善根亦然大展流露,即当发菩提心,可共登觉岸。

  涅槃经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梵语buddha—dhatu),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故。”

  86、身为正信佛教徒,是否可以祭拜祖先?

  祭拜祖先是民族性传统美德,表征有慎终追远,对历代宗亲的孝思与缅怀,代代相传,子孙绵延,蓬勃朝气,香烟鼎盛,人间自谓福址也!

  身为正信三宝弟子,对祭拜祖先之看法,是透过理念的抉择而定,并非一味盲从而祭拜,依经典启示而言,父母兄弟姊妹,乃至祖父母等等,若临终之际,理应于七七日内,如法作功德(梵语guna)回向(梵语parinama),让命终者受此福德而超生净土;若已超过七七日,欲得作法回向,乃至广铺法会,令亡者超度,可谓困难甚难,因为亡者命终越久,神识也就越迷妄,而记性渐减而消失,甚至早已转生投胎矣!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梵语karma—phala),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简单而言,祖先命终之后,于七七日内,如法广作功德(梵语guna),是合乎佛意的,是与经典相呼应的,是正确的抉择:若已过四十九天,因而方超度作法,这是茫茫渺渺的,不易靠得住,甚至是迎合方便的,为契众生根机须要而权巧设立。

  87、何谓俱生我执?

  与生俱来的我执,这种我执是累生累劫而延续下来的心病,是先天性的,尚属未解脱的执著,不是后天性学来的,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 ,任运而转,故谓俱生。

  我们在六道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中流浪生死,皆为我执在作祟,若能我执当下与空性相应,因我而无我,无我即是解脱自在,更是转凡入圣之要阶,通达涅槃的要道,是故,十方三世诸佛皆赞叹无我的殊胜与功德。

  88、凡夫心境为何有时空观念?诸佛为何无时空观念 ?

  凡夫(梵语prthag—jana)心境尚有强烈执著,时空之存在,是因为众生业识不净,乃至执著而自然感召的,因念念执著,分别诸境,时空当下现前;诸佛心境已定破时空,内心丝毫无染污分别 ,故得清净一心,时空之有无,对佛而言,可有可无,非有非无,有无不一不异故。

  89、人间净土何时产生?

  据经典所记载,应于五十六亿万年,弥勒菩萨(梵语Maitreya)下生人间,人间净土即在彼时产生,那时的众生皆实践十善业(梵语dasakusala—karmani),因而得到净土清净殊胜果报,人寿八万四千岁,男女五百岁方行婚嫁,大地平坦,五谷不作,自然丰收。

  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云:“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然后出嫡。”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云:“弥勒菩萨(梵语Maitreya)于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

  90、为何常住即是一所佛学院?

  常住(梵语nitya—sthita)是诸佛菩萨,乃至一切圣贤僧所居住之圣域,在常住里有弘法利生事业,是实际履行佛法的道场,古来高僧大德时常于佛寺弘宗演教,广度无量僧众,令僧众得度超脱 ,可谓功德无量!常住是清净道场,是力行佛法最殊胜的环境,应学佛所行,遵佛所言,学佛所证之圣域,是故称之为,常住即是佛学院是也。

  91、毁谤转*轮僧之果报如何?

  转*轮(梵语dharma—cakra—pravartana),又作转梵轮。弘法利生是僧宝之职责,僧宝清净,无尽愿力以宣扬正法,普令有情导归出世解脱,因而共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其功德甚深不思议,穷劫赞叹,终不得尽,毕竟,转*轮僧舍俗割爱辞亲,严持毗尼,弘范三界,令有情由迷而悟、由凡而圣、由苦而乐、由黑暗而光明、由生死而涅槃,这圣业非泛泛之辈所能为也,要具足无量智慧,无尽悲愿,乃至发大菩提心,广行菩萨道的行者,方能堪任此神圣大业,转*轮僧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赞叹,诸大菩萨所护持,天龙八部拱手嘉许。

  由此可见,转*轮僧是何等难遭难遇,世上所稀有,至高至上,犹如昙花一现,佛弟子应鼎力护持转*轮僧,让无量众生能蒙受甘露法雨。若有人从中蓄意破坏转*轮僧,乃至诽谤转*轮僧者,其罪业当堕无间地狱,受无量百千万劫之苦,求出无期,应谨慎矣!

  破羯磨转*轮僧者,罪过无法称计,梵网经称为七逆罪,七逆罪必感召无间地狱,穷受极苦之刑罚,如是百千万劫求出无期。何等为七?分别如下:

  七逆罪:

  一、出佛身血。

  二、弑父。

  三、弑母。

  四、弑和尚。

  五、弑阿阇黎。

  六、破羯磨转*轮僧。

  七、弑圣人。

  92、佛陀时代是否有经忏,经忏的起源何时开始?

  佛陀时代并无经忏之有,佛陀很殷勤告诫弟子若有过失,应该勇于承认忏悔,求得自性清净,了知诸法本空,如幻不可得!随著时空演变延传, 佛法东传至中国,约梁武帝时代,经忏便逐渐产生,首先是梁武帝为超度其夫人郗氏,因而召集佛教十位高僧大德,而收集大小经典之忏悔文与佛号,编集成十卷为一册的梁皇宝戏,这是很明显的经忏开始起源之际,随后接踵而来的经忏,譬如有金刚忏、法华忏、华严忏、大悲忏、地藏忏、三时系念、水陆大法会等等经忏佛事,可谓百花盛开,热闹非常,大体上经忏是由历代高僧大德所编集而成,以圣典为依据,按个人性向所好,造什么业,诵什么经忏,一一不等,形成佛教史上的特色与方便法门矣!

  93、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其余的佛菩萨,是否也能寻声救苦?

  观世音菩萨(梵语Avalokitesvara),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法法平等,佛佛道同,无有高下,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广度无量众生,无尽的寻声救苦,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早已成就佛道,是倒驾慈航的菩萨,如实发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六道同胞爱,这种精神处处无不与般若性空相应,以达成度化有情为宗;累生累劫以来,观音大士常于娑婆世界(梵语Saha—lokadhatu)行化,一切时一切处皆有观音大士度生之痕迹,所谓家家弥陀,户户观音,只要众生有苦难,大士无不寻声赴应,普令大地一切众生得离苦海,共登觉悟彼岸。观世音菩萨如此,其余诸佛菩萨亦如此,更无有异!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梵语eka—citta)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梵语vimoksa)。”

  94、为何出家人长衫右腋下有两条带子,作用为何?

  此两条带子称为剑带,是绑戒刀用的,为何出家僧众须持戒刀呢?这是很庄严的持戒精神,出家僧众欲临破戒之际,宁以持戒而死,不以破戒而活,如此而来,当下即可持戒刀自尽,免得破戒活在世间,毕竟佛门是清净之圣法,不容有破戒不净者停留佛陀正法中,因而自堕堕人,毁坏如来正法,罪过无量矣!

  梵网经云:“持佛禁戒,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

  95、何谓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

  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是这样子,每一个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

  须弥山上下皆大,中间略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仞利天的上空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梵语rupa—dhatu)十八天,及无色界(梵语arupya—dhat)四空天。

  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碱海四方有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部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

《佛学问答(第四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