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四辑)▪P16

  ..续本文上一页为很多等级,略述四种如下:

  一、“警策”香板:是用来勉励大家的道心,以资振作。

  二、“巡香”香板:是用来巡察坐禅昏沉之用。

  三、“监香”香板:于禅七时使用,一般是由方丈、首座、维那、纠察等执行。

  四、“清规”香板:是属较严重者,犯了清规时,才会请清规香板来处罚。

  除此之外,有的信徒还喜欢请赐香板(打香板),来消除业障(梵语karmavarana),为自己抖擞道心,增长力量,这可说是方便中的方便,何尝不可!

  113、为何佛陀说要等到证得阿罗汉果,才可相信你的心?

  凡夫(梵语prthag—jana)毕竟是凡夫,起心动念不定,变化多端,不易掌握,如同心猿意马,始终定不下来,如同水中的浮萍,漂流不定;凡夫的心也如此一般,若任意信自心,易被自心所害惨,分分秒秒皆在生灭变化故。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梵语arhan)已,乃可信汝意。”

  阿罗汉已证得果位,达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心已得解脱自在,永不受外境所惑动,已突破时空,永恒不变异,是故方可信得自己的心。

  114、为何有些人听闻到佛法即能善根流露,但有些人善根却无法流露,何以故?

  善根(梵语kusala—mula,巴利语kusala—mula)。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

  据中阿含卷七大拘烯罗经载,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不善根(梵语akusala—mula)则为善根之相反,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故亦可称善根。

  如上所说是善根定义,有些人听到佛法之际,当下善根大展流露,这是因为善根现前,因缘成熟,过去所造的佛法善因,善根之种子现前与佛法再度相会,亲切吻合,当下打成一片,善根在此时此刻如瓶泄水般的涌现,有时情不自禁当下泪满衣襟,嚎哭哽咽,心情舒爽如迷途归家,如饮甘露,如暗遇明,如获至宝,感念不尽!

  有些人听到佛法,内心无动于衷,若无其事,听到如来正法,如同随风飘过,毫无相应之念,错过机缘不得自觉,更不得珍惜正法之意,何以如此心态呢?因为此辈之流,无始劫来尚未种下菩提圣因,或善根种子未现前之故,所以听到佛法不能自觉,善根当然不能流露而出哩!

  115、“善来比丘”如何解释?

  善来(梵语svagata,巴利语sagata)音译作沙竭陀、莎揭哆、娑婆揭多。为印度比丘欢迎来客所用之客套语,即“其来正好”之意。

  佛陀对比丘称“善来比丘”时,该比丘即得具足戒(梵语upasampanna),此谓“善来得” ,为十种得戒缘之一,系限世尊一人特授之作法。即由彼人之愿力与佛陀之威神力,佛向欲出家之人称“善来比丘”,彼人即为沙门,具备剃发与著袈裟之相,得具足戒。

  “善来比丘”一语始用于桥陈如等五比丘归依世尊时。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七载,佛世时依此法而得戒者,凡一千三百四十一人。

  增一阿含经卷十五:“诸佛常法,若称善来比丘,便成沙门(梵语sramana),是时世尊告迦叶曰:“善来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是时迦叶及五百弟子所著衣裳尽变作袈裟,头发自落,如似剃发,以经七日。”

  116、何谓“无想果”?

  无想果(梵语asamjnika),指修无想定,死后升入无想天之一种果报。又作无想报、无想事、无想异熟。心不相应行法之一。

  谓生无想天者,其心,心所悉灭,而呈无意识之状态。外道谓此为真涅槃,故于现世修无想定,死后则生于彼天。盖以无想定为因,感得一种非色非心之境界,使心,心所不生,此非色非心之境界,乃无想定之异熟果,故称无想果。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四十四云:“凡夫人入无想定,得无想果。”

  无想定(梵语asamjna—samapatti)。指能于定中心想不起,犹如冰鱼、蛰虫,但不能断惑而证入圣果,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乃心,心所(心之作用)灭尽之定,即使一切心识活动全部停止,以求证得无想果所修之禅定;与灭尽定并称为二无心定。

  此定为凡夫及外道所修,即彼等误信色界第四禅无想天之果报为真悟境,又修此定所得无想天之果报,称无想果或无事果。盖无想定属心不相应行法,依之在五百大劫之间得灭心、心所。

  117、常听到“焦芽败种”,不知含概何意?请慈悲开示!

  这是回小乘(梵语hina—yana)向大乘(梵语maha—yana)的呵责语,是指二乘行者不能发无上道心之意。如与草芽之枯焦,种子之腐败者无异,故称为蕉芽败种。如维摩诘经谓,二乘如焦芽败种,不能发无上道心。

  118、请解释“烦恼即菩提”之真实意义!

  烦恼(梵语klesa),菩提(梵语bodhi),这是显示大乘佛教之圆通法义,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称为菩提。

  然贪、嗔、痴等烦恼,当体空性,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法藏之入楞伽心玄义载,烦恼为分别性,故其体非有;即见惑性空时,不必断除烦恼惑,而得入真如(梵语bhuta—tathata),故说烦恼即菩提。

  又“烦恼即菩提”常与“生死与涅槃”并用,二者皆用以表示大乘佛教之究极。

  119、学佛之人为何必须先博通道理,而后修证,意义何在?

  道理(梵语yukti),简称为“理”。指正确之理,即事物之存在,变化必须准据之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中举出四种道理:

  一、观待道理(梵语apeksa—yukti),又作相待道理,即真(胜义)与俗(俗谛)相待之道理。

  二、作用道理(梵语karya—karana—yukti),有因果关系之作用的道理。

  三、证成道理(梵语upapatti—sadhana—yukti),又作成就道理,即确认方法和道理。

  四、法尔道理(梵语dharmata—yukti),又作法然道理,如火有热性,水有湿性,有其本来不变本性之道理。

  修行若不博通道理,如盲人走路,有碰墙跌跤之殃;认识佛法道理者,如人具足双目,能看清事理的真相,对人生宇宙的实相不迷惑,因解而行,因行而证,这是十方三世诸佛一贯行法,纵经尘劫,终无变异。

  120、持诵大悲咒有何功德?其殊胜如何?

  大悲咒(梵语Mahakarunikacitta—dharani),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乃观世音菩萨内证功德之根本咒。

  此大悲咒系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说,观世音菩萨(梵语Avalookitesvava)受之于千光王静住如来,时观世音始住初地,一闻此咒,立超第八地,心生欢喜,发誓弘布,安乐众生,即时应愿,身生千手千眼。

  观世音菩萨白佛言:“如众生诵持大悲神咒,不生诸佛国者,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誓不成正觉;惟除不善及不至诚。”

  此咒共计八十四句,内除“娑啰娑啰”句,系表五浊恶世外,其余八十三句,代表八十三位菩萨(梵语Bodhisattva)。虽咒内同句甚多,然所代表之菩萨,则每句不同。

  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持此咒者,得十五种善生:一、所生之处常逢善王。二、常生善国。三、当值好时。四、常逢善友。五、身根常得具足。六、道心纯熟。七、不犯禁戒。八、所有眷属,恩义和顺。九、资具财食,常得丰足。十、恒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所有财宝,无他劫夺。十二、意欲所求,皆悉称遂。十三、龙天善神恒常拥卫。十四、所生之处,见佛闻法。十五、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咒即真言,或名陀罗尼,亦即总持法门,是诸佛菩萨修持得果之心法结晶。十方世界有无量诸佛,故有无量陀罗尼门;而同一陀罗尼门,亦有无量诸佛修持成功得果。学佛者,不以多持各种为贵,而以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一门精进为宗,当知诸法如义,一法等于一切法。但咒为梵文,间有译意,而持咒者不必晓其意,因诵咒时,心解其意,反生分别心,而不能至炉火纯青,一心不乱之境,切记之!

  121、何谓“五邪命”?

  指比丘以五种邪法求取利养而活命,何等为五?叙述如下:

  (一)诈现异相:谓诸比丘(梵语bhiksu)违反佛之正教,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

  (二)自说功能:谓诸比丘以辩口利词,抑人扬己,自逞功能,令所见者心生信敬。

  (三)占相吉凶:谓诸比丘攻学异术,卜命相形,讲谈吉凶。

  (四)高声现威:谓诸比丘大语高声,诈现威仪令人畏敬。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所得利,指所受之供养:谓诸比丘于彼得利则称说于此,于此得利则称说于彼,令人动心。此五种皆是不正当之活命方法,为比丘者当深戒之。(大智度论卷十九)

  122、八风吹不功,何谓“八风”?

  又作八法、八世风。谓此八法,为世间所爱所憎,能煽动人心,故以风为喻,称为八风。苟心有所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所惑乱,则不为八风所能动。八风即:

  (一)利—利乃利益,谓凡有益于我,皆称为利。

  (二)衰—衰即衰灭,谓凡有减损于我,皆称…

《佛学问答(第四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