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四輯)▪P16

  ..續本文上一頁爲很多等級,略述四種如下:

  一、“警策”香板:是用來勉勵大家的道心,以資振作。

  二、“巡香”香板:是用來巡察坐禅昏沈之用。

  叁、“監香”香板:于禅七時使用,一般是由方丈、首座、維那、糾察等執行。

  四、“清規”香板:是屬較嚴重者,犯了清規時,才會請清規香板來處罰。

  除此之外,有的信徒還喜歡請賜香板(打香板),來消除業障(梵語karmavarana),爲自己抖擻道心,增長力量,這可說是方便中的方便,何嘗不可!

  113、爲何佛陀說要等到證得阿羅漢果,才可相信你的心?

  凡夫(梵語prthag—jana)畢竟是凡夫,起心動念不定,變化多端,不易掌握,如同心猿意馬,始終定不下來,如同水中的浮萍,漂流不定;凡夫的心也如此一般,若任意信自心,易被自心所害慘,分分秒秒皆在生滅變化故。

  佛說四十二章經雲:“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梵語arhan)已,乃可信汝意。”

  阿羅漢已證得果位,達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心已得解脫自在,永不受外境所惑動,已突破時空,永恒不變異,是故方可信得自己的心。

  114、爲何有些人聽聞到佛法即能善根流露,但有些人善根卻無法流露,何以故?

  善根(梵語kusala—mula,巴利語kusala—mula)。又作善本、德本,即産生諸善法之根本。

  據中阿含卷七大拘烯羅經載,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謂成就見,得正見,于法得不壞淨,入于正法中。無貪、無嗔、無癡叁者爲善根之體,合稱爲叁善根。

  不善根(梵語akusala—mula)則爲善根之相反,貪嗔癡等,即稱叁不善根,或稱叁毒。又善法爲得善果之根本,故亦可稱善根。

  如上所說是善根定義,有些人聽到佛法之際,當下善根大展流露,這是因爲善根現前,因緣成熟,過去所造的佛法善因,善根之種子現前與佛法再度相會,親切吻合,當下打成一片,善根在此時此刻如瓶泄水般的湧現,有時情不自禁當下淚滿衣襟,嚎哭哽咽,心情舒爽如迷途歸家,如飲甘露,如暗遇明,如獲至寶,感念不盡!

  有些人聽到佛法,內心無動于衷,若無其事,聽到如來正法,如同隨風飄過,毫無相應之念,錯過機緣不得自覺,更不得珍惜正法之意,何以如此心態呢?因爲此輩之流,無始劫來尚未種下菩提聖因,或善根種子未現前之故,所以聽到佛法不能自覺,善根當然不能流露而出哩!

  115、“善來比丘”如何解釋?

  善來(梵語svagata,巴利語sagata)音譯作沙竭陀、莎揭哆、娑婆揭多。爲印度比丘歡迎來客所用之客套語,即“其來正好”之意。

  佛陀對比丘稱“善來比丘”時,該比丘即得具足戒(梵語upasampanna),此謂“善來得” ,爲十種得戒緣之一,系限世尊一人特授之作法。即由彼人之願力與佛陀之威神力,佛向欲出家之人稱“善來比丘”,彼人即爲沙門,具備剃發與著袈裟之相,得具足戒。

  “善來比丘”一語始用于橋陳如等五比丘歸依世尊時。據善見律毗婆沙卷七載,佛世時依此法而得戒者,凡一千叁百四十一人。

  增一阿含經卷十五:“諸佛常法,若稱善來比丘,便成沙門(梵語sramana),是時世尊告迦葉曰:“善來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是時迦葉及五百弟子所著衣裳盡變作袈裟,頭發自落,如似剃發,以經七日。”

  116、何謂“無想果”?

  無想果(梵語asamjnika),指修無想定,死後升入無想天之一種果報。又作無想報、無想事、無想異熟。心不相應行法之一。

  謂生無想天者,其心,心所悉滅,而呈無意識之狀態。外道謂此爲真涅槃,故于現世修無想定,死後則生于彼天。蓋以無想定爲因,感得一種非色非心之境界,使心,心所不生,此非色非心之境界,乃無想定之異熟果,故稱無想果。

  阿毗昙毗婆沙論卷四十四雲:“凡夫人入無想定,得無想果。”

  無想定(梵語asamjna—samapatti)。指能于定中心想不起,猶如冰魚、蟄蟲,但不能斷惑而證入聖果,心不相應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乃心,心所(心之作用)滅盡之定,即使一切心識活動全部停止,以求證得無想果所修之禅定;與滅盡定並稱爲二無心定。

  此定爲凡夫及外道所修,即彼等誤信色界第四禅無想天之果報爲真悟境,又修此定所得無想天之果報,稱無想果或無事果。蓋無想定屬心不相應行法,依之在五百大劫之間得滅心、心所。

  117、常聽到“焦芽敗種”,不知含概何意?請慈悲開示!

  這是回小乘(梵語hina—yana)向大乘(梵語maha—yana)的呵責語,是指二乘行者不能發無上道心之意。如與草芽之枯焦,種子之腐敗者無異,故稱爲蕉芽敗種。如維摩诘經謂,二乘如焦芽敗種,不能發無上道心。

  118、請解釋“煩惱即菩提”之真實意義!

  煩惱(梵語klesa),菩提(梵語bodhi),這是顯示大乘佛教之圓通法義,煩惱與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礙覺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爲煩惱;反之,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稱爲菩提。

  然貪、嗔、癡等煩惱,當體空性,當體爲菩提;離此菩提法性之外,則別無諸法可言,故于煩惱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兩者相即不離之意。法藏之入楞伽心玄義載,煩惱爲分別性,故其體非有;即見惑性空時,不必斷除煩惱惑,而得入真如(梵語bhuta—tathata),故說煩惱即菩提。

  又“煩惱即菩提”常與“生死與涅槃”並用,二者皆用以表示大乘佛教之究極。

  119、學佛之人爲何必須先博通道理,而後修證,意義何在?

  道理(梵語yukti),簡稱爲“理”。指正確之理,即事物之存在,變化必須准據之法則。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中舉出四種道理:

  一、觀待道理(梵語apeksa—yukti),又作相待道理,即真(勝義)與俗(俗谛)相待之道理。

  二、作用道理(梵語karya—karana—yukti),有因果關系之作用的道理。

  叁、證成道理(梵語upapatti—sadhana—yukti),又作成就道理,即確認方法和道理。

  四、法爾道理(梵語dharmata—yukti),又作法然道理,如火有熱性,水有濕性,有其本來不變本性之道理。

  修行若不博通道理,如盲人走路,有碰牆跌跤之殃;認識佛法道理者,如人具足雙目,能看清事理的真相,對人生宇宙的實相不迷惑,因解而行,因行而證,這是十方叁世諸佛一貫行法,縱經塵劫,終無變異。

  120、持誦大悲咒有何功德?其殊勝如何?

  大悲咒(梵語Mahakarunikacitta—dharani),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大悲心陀羅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大悲心陀羅尼,乃觀世音菩薩內證功德之根本咒。

  此大悲咒系過去九十九億恒河沙數諸佛所說,觀世音菩薩(梵語Avalookitesvava)受之于千光王靜住如來,時觀世音始住初地,一聞此咒,立超第八地,心生歡喜,發誓弘布,安樂衆生,即時應願,身生千手千眼。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如衆生誦持大悲神咒,不生諸佛國者,不得無量叁昧辯才者,于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誓不成正覺;惟除不善及不至誠。”

  此咒共計八十四句,內除“娑啰娑啰”句,系表五濁惡世外,其余八十叁句,代表八十叁位菩薩(梵語Bodhisattva)。雖咒內同句甚多,然所代表之菩薩,則每句不同。

  觀世音菩薩複白佛言:“持此咒者,得十五種善生:一、所生之處常逢善王。二、常生善國。叁、當值好時。四、常逢善友。五、身根常得具足。六、道心純熟。七、不犯禁戒。八、所有眷屬,恩義和順。九、資具財食,常得豐足。十、恒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所有財寶,無他劫奪。十二、意欲所求,皆悉稱遂。十叁、龍天善神恒常擁衛。十四、所生之處,見佛聞法。十五、所聞正法,悟甚深義。”

  咒即真言,或名陀羅尼,亦即總持法門,是諸佛菩薩修持得果之心法結晶。十方世界有無量諸佛,故有無量陀羅尼門;而同一陀羅尼門,亦有無量諸佛修持成功得果。學佛者,不以多持各種爲貴,而以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一門精進爲宗,當知諸法如義,一法等于一切法。但咒爲梵文,間有譯意,而持咒者不必曉其意,因誦咒時,心解其意,反生分別心,而不能至爐火純青,一心不亂之境,切記之!

  121、何謂“五邪命”?

  指比丘以五種邪法求取利養而活命,何等爲五?敘述如下:

  (一)詐現異相:謂諸比丘(梵語bhiksu)違反佛之正教,于世俗人前詐現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

  (二)自說功能:謂諸比丘以辯口利詞,抑人揚己,自逞功能,令所見者心生信敬。

  (叁)占相吉凶:謂諸比丘攻學異術,蔔命相形,講談吉凶。

  (四)高聲現威:謂諸比丘大語高聲,詐現威儀令人畏敬。

  (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所得利,指所受之供養:謂諸比丘于彼得利則稱說于此,于此得利則稱說于彼,令人動心。此五種皆是不正當之活命方法,爲比丘者當深戒之。(大智度論卷十九)

  122、八風吹不功,何謂“八風”?

  又作八法、八世風。謂此八法,爲世間所愛所憎,能煽動人心,故以風爲喻,稱爲八風。苟心有所主,安住正法,不爲愛憎所惑亂,則不爲八風所能動。八風即:

  (一)利—利乃利益,謂凡有益于我,皆稱爲利。

  (二)衰—衰即衰滅,謂凡有減損于我,皆稱…

《佛學問答(第四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