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四輯)▪P17

  ..續本文上一頁爲衰。

  (叁)毀—毀即毀謗,謂因惡其人,構成異語,而讪謗之。

  (四)譽—譽即贊譽,謂因喜其人,雖不對面,亦必以善言贊譽。

  (五)稱—稱即稱道,謂因推重其人,凡于衆中必稱道其善。

  (六)譏—譏即譏誹,謂因惡其人,本無其事,妄爲實有,對衆明說。

  (七)苦—苦(梵語duhkha)即逼迫之意。謂或遇惡緣惡境,身心受其逼迫。

  (八)樂—樂即歡悅之意。謂或遇好緣好境,身心皆得歡悅。

  123、何謂菩薩八種因果?

  菩薩(梵語bodhisatta)之八種報因,因此而得八種果報。何等爲八種因果呢?敘述如下:

  (一)壽因壽果:壽即壽命。不殺物命,無傷害心,稱爲壽因;因此而長壽住世,則稱壽果。

  (二)色因色果:色即色身。施燈明供佛,或以淨物施人,稱爲色因;由此得顔容光澤,色形端正,則稱色果。

  (叁)種姓因種姓果:種即種類,姓即族性。舍離憍慢之心,稱爲種姓因;由離憍慢而生于上族,則稱種姓果。

  (四)自在因自在果:以種種所需之物惠施于人,令他人得自在,稱爲自在因;由此得大富、大衆、大眷屬等,得大自在,則稱自在果。

  (五)信言因信言果:離口四過,稱爲信言因;由此而其所言,人皆信聽,則稱信言果。

  (六)大力因大力果:力即力用。作大功德,立大誓願,恭敬叁寶(梵語tri—ratna),孝養父母,稱爲大力因;由此得大名稱、大福德等,爲一切人所敬重,則稱大力果。

  (七)丈夫因丈夫果:樂丈夫法,並能說丈夫法,饒益他人,稱爲丈夫因;由成就丈夫法之故,來世得丈夫身,則稱丈夫果。

  (八)力因力果:隨力營助他人如法之事,稱爲力因;由此而得少病少惱,有所堪能修諸善法,則稱力果。

  124、“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何解釋?

  所謂直指人心,即無須向外界尋求,而直觀自心、自性;所謂見性成佛,即無須分析思慮,而透澈覺知自身具有之佛性(梵語buddha—dhatu),即達佛之境界。此語與“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皆爲禅宗表澈悟境界之用語也。

  125、聽經聞法有“八種功德”,請慈悲開示!

  功德(梵語guni)根據方廣大莊嚴經卷十二所記載,聽經聞法有八種功德,何等爲八?敘述如下:

  (一)端正好色,指色身端正,無醜惡之相。

  (二)力勢強盛,指福力威勢,降伏一切而不怯弱。

  (叁)心悟通達,指澈悟一切法相,了無挂礙。

  (四)得妙辯才,指能以一句之義,演說無窮。

  (五)獲諸禅定(梵語dhyana),指能攝斂心念,不生妄想而入定。

  (六)智慧明了,指開發本有之智慧,照澈無礙。

  (七)出家(梵語pravrajya)殊勝,指出家學道,並能傳法利世。

  (八)眷屬強盛,眷屬指得法之人,指人聽聞佛法,複能依經爲人演說,以是功德,生他法身,即成眷屬,展轉流布而日盛。

  126、佛教常提及“言語道斷”,其真義如何?

  言語道斷(梵語sara—vada—caryoccheda)。贊歎真理深妙不可說之用語。又作言語道斷、言語道過、名言道斷。常與“心行處滅”一語連用。

  六十華嚴經卷五雲:“遠離取相真實觀,得自在力決定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大智度論雲:“言語已息,心行亦滅。”即多表示第一義實相斷絕言語,思慮時用之。

  127、何謂“八福田”?

  佛、聖人(梵語arya)、僧叁種爲敬田;和尚、阿合黎、父、母等四種爲恩田;救濟病人爲病田,又稱悲田。此八種皆堪種福,故稱爲“田”。若人能盡力從事此八種供養尊敬,即能如農人之力田,則獲秋成之利。

  (一)佛田:佛(梵語buddha),意譯爲大覺者,謂覺道俱圓,位登極果,世出世間最勝無比。若人能恭敬供養,即能獲一切福,亦能滅一切罪,故稱佛田。

  (二)聖人田:謂菩薩、緣覺、聲聞等出離叁界,證悟聖道,具足無量功德智慧。若人能恭敬供養,即獲勝福,故稱聖人田。

  (叁)僧田:僧(梵語samgha),音譯僧伽,意譯爲和合衆。謂出家僧衆皆能六和敬,敬順無诤,是佛弟子。若人能恭敬供養,即獲福利,故稱僧田。

  (四)和尚田:和尚(梵語upadhyaya),即教授師。謂出家者,因師教誨力,生長法身,其恩實重。若人能恭敬供養,即獲福利,故稱和尚田。

  (五)阇黎田:阇黎(梵語acarya),音譯阿阇黎,意譯爲正行。以能糾正弟子之行,即教授得戒等師,因依此戒,得生禅定智慧,其恩實重。若人能恭敬供養,即獲福利,故稱阖黎田。

  (六)父田:父爲資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成長,教誡育養,其恩重極。爲人子固當竭力奉養,豈有求福之念?設若心之至、孝之純,則亦自然獲福,故稱父田。

  (七)母田:謂母始自懷孕分娩,以至乳哺鞠育。爲人子固當竭力奉養,豈有求福之念?設若心之至、孝之純,則亦自然獲福,故稱母田。

  (八)病田:謂見人有病,即當念其苦楚,用心救療,給予湯藥,則能獲福,故稱病田。

  128、佛門中有所謂“阿毗達磨”,不知是什麼意思,請慈悲開示?

  阿毗達磨(梵語abhidharma,巴利語abhidhamma)。叁藏之一,又作阿毗昙,阿鼻達磨、毗昙。意譯爲對法、大法、無比法、向法、勝法、論。與經(梵語sutra)、律(梵語vinaya)合稱爲叁藏(佛教聖典之總稱)。故偶以阿毗達磨藏、阿毗昙藏、對法藏或論藏等見稱。

  阿毗達磨原指有關教法之研究,若研究律藏(梵語vinaya—pitaka)者,則稱爲阿鼻奈耶。其後廣至對于經、律二藏之論述,皆稱爲阿毗達磨。

  其成立約于西元前後,最初僅爲簡單歸納一些佛教名詞,後卻逐漸演成解釋之形式。直到部派佛教時代,各個有力之部派皆成立各自之阿毗達磨,深奧繁瑣之哲學式教學于是展開。

  現存之阿毗達磨,主要有上座部(巴利文)與說一切有部(以漢譯爲主)二類,尤以後者孕育出大乘佛教,更具有其特殊之意義。

  129、佛經裏常提到天龍八部亦參與聞法,到底“天龍八部”是何等人物?

  天龍八部乃指守護佛法之諸神。又作八部衆、龍神八部、八部。何等八部衆呢?

  一、天(梵語deva)。

  二、龍(梵語naga)。

  叁、夜叉(梵語yaksa)。

  四、幹闊婆(梵語gandharva,香神或樂神)。

  五、阿修羅(梵語asura)。

  六、迦樓羅(梵語garuda,金翅鳥)。

  七、緊那羅(梵語kimnara,非人、歌人)。

  八、摩喉羅伽(梵語mahoraga,大蟒神)。

  此等異類皆歸化于佛之威德,成爲佛之眷屬,住放諸佛之受用土,護持佛及佛法。

  130、修行如何與中道法相應?請慈悲開示!

  中道(梵語madhyama—pratipad,巴利語majjhima—patipada)。即離開兩邊之極端、邪執,爲一種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觀點、方法。

  中道系佛教之根本立場,于大小二乘,廣受重視,故其意義雖各有深淺,但各宗以此語,表示其教理之核心則爲一致。

  中道之意義稱中道義,中道之真理稱中道理。中道教即指中道之教說,以中道爲旨之立場稱爲中道宗(法相宗主張唯識中道,並自稱爲中道宗),觀中道稱爲中道觀。又因中道乃表示宇宙萬有之真實相,故就中道即實相之意義而言,稱爲中道實相。

  佛法貴在實踐中道實相,因爲中道實相即是佛陀出世本懷,若佛弟子能依中道實相履行修證,才不會落入極端的一環,遠離一切邪執,破除邊見、常見、有見、無見、斷滅見等等,因此,依中道實相之法,破一分無明,增長一分法身,如是漸破漸增,直登無上菩提。

  若佛弟子,欲深入法義,共證佛道,應勤修中道(梵語amdhyama—pratipad),何以故?因爲中道是轉凡入聖所必經,中道是佛與魔的分水嶺,中道是生死(梵語samsara)與涅槃(梵語nirvana)的關鍵所在,修道者若遵循中道實相而進修,當下即與佛法相應,一切時一切處,念念菩提(梵語bodhi),步步無生,諸佛贊歎,菩薩歡喜,佛道可望成矣!

  

  

《佛學問答(第四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