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叁輯)▪P10

  ..續本文上一頁天界的上帝有無量無邊,叁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應化人間度化衆生之時,天界的大梵天王、上帝、帝釋天主、天子,皆率同無量天人,到人間聽大聖佛陀演說聖法。天界衆生,聽完佛法,心生法喜,各個也都發大菩提心,欲行菩薩道(梵語bodhisattva-carya),早證無上菩提。

  92. 五戒中的第四條妄語戒,雖受了戒,由于習性帶動,假使不知不覺,突然間說出,因而破戒時,如何補助?

  五戒(梵語panca silani)中的妄語戒,分爲叁大類: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最重要的是犯大妄語罪,大妄語具備五個條件,即構成重罪不可悔:

  一、所向是人—對人說大妄語。

  二、是人想—認定對方是人,而不是非人或畜牲。

  叁、有欺诳心—蓄意要使對方受欺騙。

  四、說大妄語—自己未證聖果聖法,而說已證聖果聖法;乃至未得四禅八定,而說已得;實未見天來、龍來、神來、鬼來、而說見到天來龍來神來鬼來。

  五、前人領解—對方能領解所說的內容。如對方是聾人、癡人、不解語人、及向非人、畜牲等說大妄語,不犯重罪。

  若構成這五個條件,稱爲破戒,破戒當下失戒體,是屬波羅夷罪,亦稱重罪不可悔,亦稱斷頭罪,亦稱無藥可救罪等。若犯這五個條件,即沒有辦法忏悔補救,佛弟子不得不慎!

  93. 受過五戒的法官,于法庭判人死刑,是否犯殺戒?

  家有家規、宗教有戒律,國有國法,法官依法行事,只要公正無私,依法究辦,實踐正義、道德、因果(梵語hetu-phala),于法庭爲國法判人死刑,不犯殺戒。

  94. 人死亡之時,其神識(靈魂)從人體的那個部門脫離出去呢?

  這可分爲兩個立場而論之:一、有證果者。二、一般凡夫之輩。

  一、有證果的人:已證成果位的聖者,當入涅槃(梵語nirvana)之際,其神識是自在無礙的,既無生何有死!故不生不滅,無來無去,說是從身體的那部門脫出者,皆爲戲論!

  二、一般凡夫之輩:凡夫之輩當命終之際,是不自在的、痛苦的、難熬的、悲慘的,根據唯識學的說法,有這麼闡述,當命終者的神識,將要脫離身體之時,隨各人的境界高低,神識由身體不同的各部門脫出,現在引述如下:

  唯識學雲:“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膀生膝蓋離,地獄(梵語naraka)腳板出。”

  95. 神識投胎,是女人受孕則入,或是臨産之時才投入?

  神識(中陰身)投胎是在男女行淫之際,男精與女衆之卵結合的那瞬間投胎的,不是臨産之時才投入。

  96. 精神統一與禅定有何差別?

  精神統一能得到身心的舒適,血液循環更舒暢,精神輕松,內心輕安,神識月朗化,組織力強,記憶增高,精神統一,大體上,是世間一般人集中精神的法則。

  禅定(梵語dhyana)的種類,依佛法而論之,則有叁種禅:小乘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

  一、小乘禅:修五停心觀、四念處觀、八背舍、十一切處等,皆屬小乘禅。

  二、出世間禅:修次第叁觀,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入假,後乃雙離空假,入中道第一義觀,是名出世間禅。

  叁、出世間上上禅:若于一法,圓觀空假中叁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異,是名出世間上上禅。

  97. 平時不信佛,亦不敬佛,臨終幸遇善知識助念開示,這能往生嗎?

  平時不信佛,亦不敬佛,臨終幸遇善知識(梵語kalyana)助念開示,這須要看臨終者的神識,是否心境轉爲正念!若能轉爲正念,往生必成,若依舊固執不化,往生則成問題,因爲佛法啓示我們,臨終者在命終之際,若能一念正信,當下善根現前,念佛之心,一念乃至十念,必蒙佛慈悲接引往生。

  觀無量壽經雲:“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梵語dasakusala-karma-pathani),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念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乃至十念,除罪往生,得下品下生。”

  98. 生而聾者,其臨終時,當善知識爲他開示助念,是否能得利益?

  聾者是八難中之一難,可謂業障(梵語karmavarana)深重,現生當中,聽佛法亦障礙,臨終之時,氣未斷,耳聾之故,開示念佛依舊聽不到,但聾者若明白往生的道理,善念現前,痛念人生無常,欣求極樂,他心想佛,一心一意想往生西方淨土,彌陀願力不思議,亦必接引往生無疑。

  99. 念佛後一定要念回向文嗎?臨命終時八苦交煎,四大分散,神識昏沈,恐怕不能念佛,該怎麼辦?

  回向(梵語parinama)這確實是個極爲重要的問題,念佛一定要回向,在凡夫因地,往生的信願不堅,回向可增長念佛者的求生意志,回向具有願生淨土之義、超越之義、破相之義、希望之義、目標之義、力量之義,若不回向,這些功德力當下不具足,願生淨土的原動力,當下消減重損,是故,每當念佛後,亦必回向。

  蕅益大師雲:“縱得上品善,若不回向,亦不得往生;若芝麻小善,懂得回向,亦得往生。”

  臨命終時,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功力不足,又加上八苦交煎,四大分散的襲擊,神識昏沈,又不能提起念佛之念,這是非常危險的象征,此時此刻,旁邊的親戚眷屬,若有學佛的人,應該慈悲軟言相勸,啓發臨終者能抖擻精神,作人生最後的沖刺,提起正念,示之人間苦(梵語duhkha)、空(梵語sunya)、無常(梵語anitya)的真相,再苦也得撐下去,輪回夠苦了,不要在今生喪失往生機緣,又帶來沈淪的懊悔,不斷催促臨終者,令其堅強,把持最後的關頭,以得最後勝利—往生淨土。

  100. 一切法是衆緣和合, 而成,西方極樂國土之莊嚴,是否能例外,若不能例外,一切法是無常,那能供給那麼多的諸上善人住下去?而且大衆又是無量壽呢?

  諸法乃衆緣和合所成,極樂國土亦不例外,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是彌陀佛清淨願力所莊嚴而成,是佛的應化淨土,佛的神力所使然,佛的心境不可思議,非凡夫所能臆測的,極樂淨土,大之無外,小之無內,佛的境界不能以大小對待來衡量,解脫之法性已非對待所能擬議的;又如維摩诘之方丈室能容納佛所坐的獅子座,共有叁萬二千的獅子座,獅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有八十裏;這已非凡情思量所能知之,又如一芥子能納須彌山,一滴海水能納四大海,八萬四千劫入一刹那,入法界不思議境界,唯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方得究竟了知也。

  101. 佛教中有“阿蘭若”的名稱,是什麼意思?

  阿蘭若(梵語aranya),華譯爲寂靜處,是比丘所居住的寺院之總稱。阿蘭若處華譯爲遠離處,或空閑處,即遠離熱鬧的空閑處。

  102. 人壽自有定數,壽盡神識自脫軀殼,何以必先病而後死,修行功夫純熟者,能不能幸免?

  生老病死的四階段,凡夫遇死之前多數以上皆先病而後死亡,但少數之人亦有無病而死者;修行得道之人,功夫純熟,少數之人亦有先病而後入涅槃者;多數人皆能無病而得自在入涅槃。

  不論凡夫(梵語prthag-jana)與聖人(梵語arya),身體總是物質有漏之物,生病在所難免,輕重有別,聖人的果位高深者,有時可成金剛不壞身,如九華山地藏菩薩、南華寺六祖慧能大師、丹田大師、無際大師、憨山大師、臺灣省慈航菩薩、清嚴法師等等、像這些高僧德們,在命終之際,就不會先病而後入涅槃(梵語nirvana)了。

  但有些高僧大德們,被因果病所纏,在命終之際被病苦所折磨,而後入涅槃,命終生病入涅槃,不是意味他沒有修行,而是他個人過去生中的業障現前所致,病歸病,涅槃還是涅槃,正信佛弟子應如是知,如是見。

  103. 佛教之宗旨乃救世利人,是使現今世界太平安樂呢?或是使人死後升天,生淨土呢?

  佛教(梵語Buddha-sasana)的教義,乃建立在人間淨土,使這個世界太平,和諧安樂。縱然這個世界是真善美,是人間淨土,世界太平與和諧安樂,但地球必然要經過成住壞空的四階段,目前是住劫中,住劫過後是壞劫,壞劫過後是空劫,可見地球是可毀滅的一天,大聖佛陀慈悲衆生,要我們修行證果,早得解脫生死;並苦口婆心,規勸我輩沈淪衆生,勤勸念佛,普得念佛叁昧,蒙佛垂慈接引,早登淨土蓮邦,親聽彌陀演音,共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方回入娑婆,共度有情。

  104. 佛教是往生淨土,基督教是進天堂,請問往生淨土與進天堂是否相同?

  境界完全不一樣,諸位覺得,佛法說升天那麼困難,耶稣教卻相反,只要信主就能得救上升天國了,其實真正的基督教,要生天國也並沒有那麼簡單。要真正信仰、悔改、禱告,得到重生,心裏起了一種離染得淨的變化,有了這種變化,自會奉行博愛的精神,而合乎布施持戒的行爲,這才能生天,什麼都不要,信就得救,只是廉價傾消的宣傳而已。

  佛法雖說天界好,但不勸人生天,因爲天不徹底。耶稣教說:生天得永生,永遠是也樂和平長壽。佛法說:天國雖然長壽,一萬十萬千萬乃至萬萬年,總有一天,福報完了,禅定(梵語dhyana)盡了,還是要墮落,不過只是享長期的福罷了,並沒有解決生死的問題。佛法是要求能夠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基督教說靠耶稣的力量來拯救,而佛教是靠自力與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來接引。那麼,爲什麼佛法提倡往生淨土而不贊成求生天國呢…

《佛學問答(第叁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