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天界的上帝有无量无边,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应化人间度化众生之时,天界的大梵天王、上帝、帝释天主、天子,皆率同无量天人,到人间听大圣佛陀演说圣法。天界众生,听完佛法,心生法喜,各个也都发大菩提心,欲行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早证无上菩提。
92. 五戒中的第四条妄语戒,虽受了戒,由于习性带动,假使不知不觉,突然间说出,因而破戒时,如何补助?
五戒(梵语panca silani)中的妄语戒,分为三大类: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最重要的是犯大妄语罪,大妄语具备五个条件,即构成重罪不可悔:
一、所向是人—对人说大妄语。
二、是人想—认定对方是人,而不是非人或畜牲。
三、有欺诳心—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
四、说大妄语—自己未证圣果圣法,而说已证圣果圣法;乃至未得四禅八定,而说已得;实未见天来、龙来、神来、鬼来、而说见到天来龙来神来鬼来。
五、前人领解—对方能领解所说的内容。如对方是聋人、痴人、不解语人、及向非人、畜牲等说大妄语,不犯重罪。
若构成这五个条件,称为破戒,破戒当下失戒体,是属波罗夷罪,亦称重罪不可悔,亦称断头罪,亦称无药可救罪等。若犯这五个条件,即没有办法忏悔补救,佛弟子不得不慎!
93. 受过五戒的法官,于法庭判人死刑,是否犯杀戒?
家有家规、宗教有戒律,国有国法,法官依法行事,只要公正无私,依法究办,实践正义、道德、因果(梵语hetu-phala),于法庭为国法判人死刑,不犯杀戒。
94. 人死亡之时,其神识(灵魂)从人体的那个部门脱离出去呢?
这可分为两个立场而论之:一、有证果者。二、一般凡夫之辈。
一、有证果的人:已证成果位的圣者,当入涅槃(梵语nirvana)之际,其神识是自在无碍的,既无生何有死!故不生不灭,无来无去,说是从身体的那部门脱出者,皆为戏论!
二、一般凡夫之辈:凡夫之辈当命终之际,是不自在的、痛苦的、难熬的、悲惨的,根据唯识学的说法,有这么阐述,当命终者的神识,将要脱离身体之时,随各人的境界高低,神识由身体不同的各部门脱出,现在引述如下:
唯识学云:“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膀生膝盖离,地狱(梵语naraka)脚板出。”
95. 神识投胎,是女人受孕则入,或是临产之时才投入?
神识(中阴身)投胎是在男女行淫之际,男精与女众之卵结合的那瞬间投胎的,不是临产之时才投入。
96. 精神统一与禅定有何差别?
精神统一能得到身心的舒适,血液循环更舒畅,精神轻松,内心轻安,神识月朗化,组织力强,记忆增高,精神统一,大体上,是世间一般人集中精神的法则。
禅定(梵语dhyana)的种类,依佛法而论之,则有三种禅:小乘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
一、小乘禅:修五停心观、四念处观、八背舍、十一切处等,皆属小乘禅。
二、出世间禅: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是名出世间禅。
三、出世间上上禅:若于一法,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是名出世间上上禅。
97. 平时不信佛,亦不敬佛,临终幸遇善知识助念开示,这能往生吗?
平时不信佛,亦不敬佛,临终幸遇善知识(梵语kalyana)助念开示,这须要看临终者的神识,是否心境转为正念!若能转为正念,往生必成,若依旧固执不化,往生则成问题,因为佛法启示我们,临终者在命终之际,若能一念正信,当下善根现前,念佛之心,一念乃至十念,必蒙佛慈悲接引往生。
观无量寿经云:“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梵语dasakusala-karma-pathani),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念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乃至十念,除罪往生,得下品下生。”
98. 生而聋者,其临终时,当善知识为他开示助念,是否能得利益?
聋者是八难中之一难,可谓业障(梵语karmavarana)深重,现生当中,听佛法亦障碍,临终之时,气未断,耳聋之故,开示念佛依旧听不到,但聋者若明白往生的道理,善念现前,痛念人生无常,欣求极乐,他心想佛,一心一意想往生西方净土,弥陀愿力不思议,亦必接引往生无疑。
99. 念佛后一定要念回向文吗?临命终时八苦交煎,四大分散,神识昏沉,恐怕不能念佛,该怎么办?
回向(梵语parinama)这确实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念佛一定要回向,在凡夫因地,往生的信愿不坚,回向可增长念佛者的求生意志,回向具有愿生净土之义、超越之义、破相之义、希望之义、目标之义、力量之义,若不回向,这些功德力当下不具足,愿生净土的原动力,当下消减重损,是故,每当念佛后,亦必回向。
蕅益大师云:“纵得上品善,若不回向,亦不得往生;若芝麻小善,懂得回向,亦得往生。”
临命终时,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功力不足,又加上八苦交煎,四大分散的袭击,神识昏沉,又不能提起念佛之念,这是非常危险的象征,此时此刻,旁边的亲戚眷属,若有学佛的人,应该慈悲软言相劝,启发临终者能抖擞精神,作人生最后的冲刺,提起正念,示之人间苦(梵语duhkha)、空(梵语sunya)、无常(梵语anitya)的真相,再苦也得撑下去,轮回够苦了,不要在今生丧失往生机缘,又带来沉沦的懊悔,不断催促临终者,令其坚强,把持最后的关头,以得最后胜利—往生净土。
100. 一切法是众缘和合, 而成,西方极乐国土之庄严,是否能例外,若不能例外,一切法是无常,那能供给那么多的诸上善人住下去?而且大众又是无量寿呢?
诸法乃众缘和合所成,极乐国土亦不例外,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是弥陀佛清净愿力所庄严而成,是佛的应化净土,佛的神力所使然,佛的心境不可思议,非凡夫所能臆测的,极乐净土,大之无外,小之无内,佛的境界不能以大小对待来衡量,解脱之法性已非对待所能拟议的;又如维摩诘之方丈室能容纳佛所坐的狮子座,共有三万二千的狮子座,狮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有八十里;这已非凡情思量所能知之,又如一芥子能纳须弥山,一滴海水能纳四大海,八万四千劫入一刹那,入法界不思议境界,唯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方得究竟了知也。
101. 佛教中有“阿兰若”的名称,是什么意思?
阿兰若(梵语aranya),华译为寂静处,是比丘所居住的寺院之总称。阿兰若处华译为远离处,或空闲处,即远离热闹的空闲处。
102. 人寿自有定数,寿尽神识自脱躯壳,何以必先病而后死,修行功夫纯熟者,能不能幸免?
生老病死的四阶段,凡夫遇死之前多数以上皆先病而后死亡,但少数之人亦有无病而死者;修行得道之人,功夫纯熟,少数之人亦有先病而后入涅槃者;多数人皆能无病而得自在入涅槃。
不论凡夫(梵语prthag-jana)与圣人(梵语arya),身体总是物质有漏之物,生病在所难免,轻重有别,圣人的果位高深者,有时可成金刚不坏身,如九华山地藏菩萨、南华寺六祖慧能大师、丹田大师、无际大师、憨山大师、台湾省慈航菩萨、清严法师等等、像这些高僧德们,在命终之际,就不会先病而后入涅槃(梵语nirvana)了。
但有些高僧大德们,被因果病所缠,在命终之际被病苦所折磨,而后入涅槃,命终生病入涅槃,不是意味他没有修行,而是他个人过去生中的业障现前所致,病归病,涅槃还是涅槃,正信佛弟子应如是知,如是见。
103. 佛教之宗旨乃救世利人,是使现今世界太平安乐呢?或是使人死后升天,生净土呢?
佛教(梵语Buddha-sasana)的教义,乃建立在人间净土,使这个世界太平,和谐安乐。纵然这个世界是真善美,是人间净土,世界太平与和谐安乐,但地球必然要经过成住坏空的四阶段,目前是住劫中,住劫过后是坏劫,坏劫过后是空劫,可见地球是可毁灭的一天,大圣佛陀慈悲众生,要我们修行证果,早得解脱生死;并苦口婆心,规劝我辈沉沦众生,勤劝念佛,普得念佛三昧,蒙佛垂慈接引,早登净土莲邦,亲听弥陀演音,共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方回入娑婆,共度有情。
104. 佛教是往生净土,基督教是进天堂,请问往生净土与进天堂是否相同?
境界完全不一样,诸位觉得,佛法说升天那么困难,耶稣教却相反,只要信主就能得救上升天国了,其实真正的基督教,要生天国也并没有那么简单。要真正信仰、悔改、祷告,得到重生,心里起了一种离染得净的变化,有了这种变化,自会奉行博爱的精神,而合乎布施持戒的行为,这才能生天,什么都不要,信就得救,只是廉价倾消的宣传而已。
佛法虽说天界好,但不劝人生天,因为天不彻底。耶稣教说:生天得永生,永远是也乐和平长寿。佛法说:天国虽然长寿,一万十万千万乃至万万年,总有一天,福报完了,禅定(梵语dhyana)尽了,还是要堕落,不过只是享长期的福罢了,并没有解决生死的问题。佛法是要求能够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基督教说靠耶稣的力量来拯救,而佛教是靠自力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来接引。那么,为什么佛法提倡往生净土而不赞成求生天国呢…
《佛学问答(第三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