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实在有根本不同的地方,净土与天堂(天国)不同之处是:
一、平等而非阶级—我们生到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后,得到西方三圣们的开导,将来可以与他们一样,佛说众生皆有佛性(梵语buddha-dhatu),只要到了西方,慢慢修学,都可以成佛。佛经上说,极乐世界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往生者也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与佛平等。不像耶稣教天国的阶级性,上帝是至高至上独一无二,升入天堂的绝不可能成为上帝,不能成为耶稣。阶级是世界忧愁苦恼的根源,天国也不能例外,佛法是以平等为基础,才能彻底解决一切对待的痛苦。
二、进修而非完成—耶稣教说:生天国就得到永生,是完成了。其实在人间尚未成就一切德行,到天国之后,也尚未究竟,智慧、功德、行为,一切都没有达到圆满,至少是不能像耶稣那样。这样的永久,可说是永久的可惜,永远缺陷的事。
生净土就不同了,念佛求生净土,并不是因为净土衣食丰足,无忧无虑,要去享福的,而是要跟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观音菩萨(梵语Avalookitesvara)、大势至菩萨好好的学习。所以生净土时,虽不曾圆满,而能精进向于圆满。
或者有人要问:要学习佛法,在这个世界学就好了,何必到西方去呢?这虽然说得对,但这个世界寿命短、环境劣、业障重、天灾人祸多,西方则不然,安乐长寿可以慢慢修学。
所以生到净土不是像进入天国那般以为就此完成,而是到了净土那边去,正好可继续进修。
三、上升而非退堕—佛经上说:往生极乐世界皆不退转(梵语avinivartaniya),不像我们这个世界因为病痛烦恼,恶因缘的阻挠,精进一段时间,又容易退堕下来。生净土的,如进好的学校,有好的教师,管教严格,学风优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就是懒惰的学生,一进去也被学校的风气所影响,而注意他们的学业,无形中,学业就会逐渐进步。
往生净土,就是为要适应这一般人的需要,只要念阿弥陀佛,使佛慈悲愿力,就能到净土去再进修。时间虽有长短,生死决定可了,不会退堕。天国就不一样了,他们自以为永生,其实生天福报享尽了,定力消尽,就要堕落,这是两个世界的最大差别。
总而言之,天国是有阶级,净土是平等的;天国的慈悲智慧功德永不圆满,永久不彻底,只是信而得救,救而无施教,故不得圆满;净土是继续进修,究竟可以成佛的;天国说永生是靠不住,毕竟只是天界众生,不过是寿命长一点,定境若尽,福报享完,还是要堕落的;净土是永不退转,直到成佛。
这些问题,学佛的人,应该要正确的认识,信念才会坚定。不然的话,思想上似是而非,神佛分不清楚,最容易被神教所同化,而自己不知不觉,又说不出道理来,岂可不慎!
105. 印度乃佛教的发源地,曾经盛行一千五百多年,为何还得亡国的果报?
佛法讲缘起、业感、因缘果报,世间相莫非如此一般。佛教发源于印度,曾经盛行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正是有缘的众生,业力感召,与佛陀共聚在同一时代,蒙佛教化,应度者皆已度脱,未度者皆已种下得度因缘,佛陀降生示现在印度,整体的教团教法风行在印度及东南亚,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岁数,于是又被回教侵凌,及婆罗门教的渗透,佛教也就逐渐消失于印度,佛教在印度便成为历史上的圣迹,这段因缘,佛法称之为缘起缘灭,亦称业感,乃至因缘果报。世界相是如此,佛去亦必如此。
中国隋唐的佛教盛行的朝代,亦称佛教黄金时代,前后第行将近五百年的岁数,最后也被不信佛法的暴君所摧毁,造成佛教惨淡的悲剧,如当时三武一宗的灭佛,,与近代中共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大破佛教,全面性摧残三宝,可谓罪大恶极的历史罪人,三武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一宗即五代时周世宗。这些罪人,给与佛教的破坏毁灭,是中国佛教史上的暗淡时期。
佛陀与弟子们缘起在同一时代,也随著缘灭消失人间,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诸法,国家也是缘起,缘起的国家,亦必缘灭,佛法缘起于世间,也必缘灭于世间,缘生缘灭是世间的真相,也是无上真理。
106. 仗念佛诵经功德感发饿鬼善根,请问饿鬼是否能解悟经义?
饿鬼(梵语preta)亦是六道中之一道,果报是感发饥饿的痛苦,当诵经之际,甚难解悟经义,除非饿鬼本身听了诵经之际,宿世因缘能善根发露,能解了经义,或诸佛菩萨愿力加被,因而感应饿鬼之善根,促使解悟经义。
107. 诵经念佛能灭重罪,修禅宗者,既不诵经,又不念佛,过去重罪何能消灭?
灭罪之道,不完全以诵经念佛对治,修禅宗的行者,从心地下功夫,以达到心境的解脱,心空境空,境由心起,心能起境,离心无境,离境无心,境即是心,心即是境,心境不二故;境不外乎顺逆、善恶、是非、好坏、苦乐、毁誉、功过也,既然如此,心空即境空,心境俱空,罪何不灭!
六祖慧能大师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108. 诵经时敲鱼击磬是何意义?
木鱼与磬是修行的法器,表示板眼符号,唱诵经文与赞偈之际,可使拍数记得分明,依法器可调度唱诵时间之长短,以达到修行入“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为正宗。
109. 佛教主张慈悲为怀,而寺内大鼓都用真皮做的,这如何解说?
众生肉、众生血、众生骨、众生皮,佛门以慈悲为怀,是不可以当食用或其他之用,若寺内大鼓用众生之皮,这是不如法之举,有违慈悲之道,非但如此,一切的皮带、皮包、皮鞋若以众生真皮所制造,皆不得使用,用之则不如法,有违慈悲之道。
110. 阅经功德较之诵经功德,是否有一样?
阅之义含有对文而看,检看的意思。诵之义含有大声的读,背熟称诵的意思。故其两者之作用,略有差别;阅经就是看经,检看经文,进而思惟经文,以达成体解法义。诵经就是大声的读经文、背诵,著重一心(梵语eka-citta)之定。
这须视两者之心境所作所为而定,不得一概而论,因为阅经与诵经所起的变化与作用,的确不可思议,有些人因阅览经文而开悟者,亦有人诵经得开悟,其境界层出不穷,而非较量所能拟议也。
111. 往生论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意义如何解释?
这是达成证悟的境界,念佛若已到实相念佛之际,已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法性本不动,非来非去,非非来亦非非法,非生非非生,诸法毕意空,诸法皆如也。
112. 祖师禅与如来禅如何分别?
“祖师禅”与如来禅相对称。祖师禅又作南宗禅,特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传来,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禅。
系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接由师父传给弟子,祖祖相传,以心印心,见性成佛,故称祖师禅。
贤首五祖圭峰宗密禅师,于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将禅由浅至深,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等五种。
其最上乘禅又称如来禅;达摩所传之禅,即为此一最上乘禅;然后世之禅徒不以宗密之如来禅为最上禅,反视之为五味交杂之禅,而谓祖师所传之真实禅为一味清净之禅,特称为祖师禅。此一称号或始自仰山慧寂。
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仰山慧寂章:师曰:“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
“如来禅”是经教里的禅法,因它是如来所说,后人因名之为如来禅。至于禅宗中的禅法,因它是祖师所倡,后人因名之为祖师禅。其实祖师禅也是如来所传,并非祖师所发明,释尊在灵山会上,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祖师禅的来源。
113. 念佛一句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为何佛弟子天天念佛,还轮回不休?
佛经常说,众生无始劫来,造业不可思议,其罪无量无边,幸亏罪业无形无相,若有形有相,堆积远比须弥山多不可称计。
无量劫以来的罪业是无量无边的,若以有限量八十亿劫重罪来念佛消罪业,纵然念佛一辈子,亦未必能消尽,何以故?若以有量欲消无量,穷劫不得尽!理应愿力(道心)坚强,方能敌过业力,若能胜罪业,罪业则有量,有量即能消尽,罪业消尽,轮回(梵语samsara)当下休。
114. 做一个佛弟子,可否养畜牲图利?
受过菩萨戒的佛弟子,有明文规定,不可养畜牲(梵语tiryagyoni)图利,三归五戒虽无明文规定,但最好也不要养畜牲图利,何以故?因为养畜牲,虽然自己不杀,但将畜牲贩卖,亦构成间接宰杀,有丧慈悲之心,故不宜养畜牲而图利。
115. 修行者触犯戒律,命终时若堕三涂,将有出期否?
有,犯戒之罪有轻重,依轻重而堕该堕的果报,因果平等故,诸法缘起缘灭,罪业本空,不可得故,若堕三涂者,其罪业果报一旦尽,必有出期之时。
116. 人之欲,在家居士若正淫无断,是否可以往生西方净土?
淫欲是生死的牵绊,是轮回(梵语samsara)的原动力,当人在临命终之际,在家居士正淫未断,但能正念提起,愿力坚固,专注一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可蒙佛慈悲接引,带业往生,更无有疑。
但学佛者不可抱著侥幸之心,应该好好的勤修梵行为佳,所谓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淫欲不断,尘不可出,佛弟子应依此共勉之!
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梵语hetu-pratyaya),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117. 虽有度化众生之意愿,而众生个性刚强难度,可用什么方法来劝度,使其深信正法?
众生所以称为众生,就是不信因果,…
《佛学问答(第三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