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拨无因果,不能正观人生真谛,不解宇宙真相,迷惑五欲(梵语panca kamah),贪著六尘(梵语sad visayah),如痴如梦!
众生个性刚强,难调难伏,不是那么好度的,你不被众生度走就很不错了,要众生由迷而悟,由苦而乐,从凡入圣,不是那么容易就可办到。
凡夫由不信佛法到正信佛法,要经过一劫二劫三劫至万劫的时间,才能对正法有所深信不疑,这称为万劫奠信。由此可见,众生实在难度又难化,不是一世二世三世所能度得了的,甚至有些众生非常极端,思想怪异,否认因果,拨无轮回,断灭来生,偏激的走完人生。
我们已发过菩提心,应该兴起大悲心,行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广行济度众生,那么,既然欲度化众生,必须先行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何谓四摄法呢?引述如下:
一.布施摄: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布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
二.爱语摄:随著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其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
三.利行摄: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
四.同事摄: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
这四摄法是行菩萨道者,所应修应行的法门,若依此而度化,该成熟的总会成熟,未成熟者,皆已种下得度的因缘,现在度不成,未来际总是可以度得了的,地藏菩萨是佛门弟子的最佳榜样,所谓:
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
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
118. 有句话:“各人修各人得”,照这种说法,就是父修父得,子修子得,为何还说:“一子出家,九祖超升”,其理何在?
各人修各人得,父修父得,子修子得,此话没错,这是站在自修自得的立场,靠自力的法门而进道,以达成自性自度的根本正常道。
“一子出家(梵语pravrajya),九祖超升”,此语亦无不对,可分两个角度而正见之:
一、主观超度:自古至今,佛菩萨乃至历代高僧大德们,在其道业圆满,功德感召之下,其所有的宗亲眷上下,无不蒙受感化超度者,其数多得不胜枚举。
二、客观超度:九祖升天的“九祖”,表示周遭的亲戚眷属,这些现生亲戚眷属,有些是包含过去无量劫前的父母兄弟姊妹而言,一子出家,当下震撼了整个周遭亲戚眷属,逐渐引发他们的菩提善根,终于也学佛了,这种一子出家,做为周遭眷属学佛之增上缘,谓之客观超度。
119. 修戒定慧可得神通,何以晚近以来,甚多僧俗之修行者,而未闻有神通者?如果得到神通之事,何不以神通示现一番,让众生有所信仰,因而摄引众生入佛道?
神通(梵语abhijna),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自古至今,诸佛菩萨,得道高僧,乃至显现神通,大有人在,其数不可称计,佛法根本宗趣,非讲神通感应,但为顺应众生之所需,佛菩萨乃至高僧大德在因缘许可之下,偶尔亦会以神通示现摄众。
佛之法身无相,无相能显现一切相,佛度众生感应之法有四种: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有情虔诚所求,一心(梵语eka-citta)向佛,无所不应。诸佛菩萨,乃至祖师大德,以大慈悲心故,无时不以净光照诸众生,慈悲誓度有情,又时常垂形于六道中,随机度化众生。众生业重福薄,心地不明,尘垢所蔽,众生自不相应,实非佛菩萨乃至高僧大德不施慈悲而度化也。
有道高僧不随便以神通显现,毕现,众生好高骛远,不勤修戒定慧,不为净三毒为务,整天胡思乱想,遇有神通之事,即拚命一窝蜂,带来神通热,易落入显异惑众,招摇名闻利养,大破道行,修行无得,反招堕落危机,岂可不慎乎!
120. 神识居住众生的那个部位,是头部、脑部、还是心部?
神识说是在身体的那个部位即不中,神识若说在头部,脚底触摸即有知觉;神识若说在脚底,头部一敲即有痛觉;神识若说在脑部,打伤四肢为何亦有痛感?
神识是遍及全身的各部位,神识配合身体的殊胜作用,以脑部为反应知觉中心,具有分别、平衡、记忆、知觉、反应的特殊功能,但神识是遍及各部位的,若即若离,无实无虚,非有非无,非大非小,非内非外,神识在身体之存在,实乃不可思议,决非固定性的在某一部位,说是在那一个部位即不中。
121. 定中看到五欲六尘,固然不能称为正定,倘若看到佛相,可称正定否?
定中无一切妄尘,诸法不可得,若有一法尚存,不可称之正定,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是妄尘,看到佛相,佛相亦不能例外,何以故?菩提自性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毕竟空(梵语atyanta-sunyata)故。
122. 心地若然无挂碍,高山平地总西方,西方就在自己心中吗?
这是修行到家,心地解脱的甚深境界,心对五欲六尘如如不动,不贪不染,不取不舍,无得无失,无惑无动,当下清净法身自然彰显,光明赫赫,不论处高山或平地,何处不是西方净土,诸位同参们!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解脱境亦解脱,到这时机之际,眼前所见一切山河大地,川湖江海无非清净法身,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性,一花一草无不中道实相,说心是西方,或说西方是心,皆成戏论!
123. 学佛学事理,念佛一门,如何为事?如何为理?
学佛进道,不得偏执两边,事是一边,理是一边,二边执著,始终不见中道,焉得实证菩提?念佛的法则,通达实相(梵语dharmata)之道,是名为理;实践念佛法则,实证实相之理,是名为事。因理明事,因事透理,理事不二,法无有比,无对待故,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若达实相,事与理同时泯!
124. 成佛后的佛性,与凡夫的本性,有何差别?
佛性与凡夫性并无差别,只是迷悟染净有别。性在迷染时,说是凡夫性;性在觉悟时,说是佛性。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增不减是佛性(梵语buddha-dhatu)。佛性轮回六道,迷失穷劫,未曾有减,佛性觉悟彰显,未曾有增。
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125. 何谓五利使?请分别解释之?
使即烦恼(梵语klesa)的异名,烦恼能随逐系缚世人,使之流转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故名使,惑性行者,称为利使。五利使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何谓身见?就是合执有我身的我见,执取五蕴根身,和执有我所有物的我所见,名为身名。
何谓边见?就是执取常断二见。起了我见之后,再执取死后为断灭,或常住不灭,以致堕于断常二边者,皆名边见。
何谓邪见?就是拨无因果(梵语因果hetu-phala),坏诸善事。认凡事既无能生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所生的结果,作善作恶,皆无果报,如此拨无因果的谬见,名为邪见。
何谓见取见?就是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即认取自己的见解为正确的见地,究其实际,则并不正确,只是妄见而已。
何谓戒禁取见?就是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认持某种禁戒,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如持牛戒者,认为代牛耕田,死后能生天之类,凡执取此种见解者,皆名戒禁取见,以上五利使,皆属见浊范围,小乘得须陀洹果,即能断之。
126. 大三灾是甚么?小三灾是甚么?
大三灾是世界将坏时的火水风三灾。小三灾是指住中劫时,每一小劫中的饥馑、疾病、刀兵三灾。
何谓大三灾?就是世界过住中劫已,即入坏中劫,是时天上七日并出,大海干枯,四大洲及八万小洲,须弥山及诸余大山,皆为大火所坏,火焰上烧初禅三天,皆成灰烬,是为火灾。
火灾坏世界七次之后,乃有水灾,毁坏世界,尔时从光音天起,皆雨沸灰水多年,光音天所有宫殿,悉皆灭尽,光音天以下诸天宫殿,乃至四大洲及八万小洲,须弥山及诸余大山,皆为沸灰水所消灭,无有形相可得,是为水灾。
每第六十四大劫之坏中劫,皆有风灾,毁坏世界,尔时有大风名僧伽多,吹遍净诸天宫殿,令相磨擦坏灭,至无有余,遍净以下,诸天宫殿,亦复如是。乃至四大洲及八万小洲,须弥山及诸余大山,皆为风力所吹,分散破坏,无有形相,是为风灾。以上是大三灾,世界将坏时,火水风所起的氾滥情况。
何谓小三灾?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大地清净,人民和乐,之后,杀盗淫妄诸恶,渐渐发生, 寿亦百年减一,减至人寿三十岁时,人民邪见颠倒,具十不善业,由是天灾,五谷不生,人皆煮白骨煎树皮而食,饿死无数,经过七年七月七日而止,是为饥馑灾。
人寿至二十岁时,多行放逸,与恶相触,由非人放诸疫气,病死无数,经过七月七日而止,是为疾疫灾。人寿至十岁时,人皆不孝不敬,多行不善,互相仇杀,以业力故,草木皆化为锋利,触之则死,经七日而止,是为刀兵劫。
此小三灾,每一小劫,皆发生一度,其中死于饥谨者,生前因悭嫉争食故,命终皆堕饿鬼道(梵语preta-gati)中。死于疾疫者,生前因慈悯问疾故,命终皆生天道(梵语deva-gati)中。死于刀兵者,生前因嗔恚杀害故,命终皆入地狱(梵语naraka)中,观此可知:存心与受生,实有密切关系。
127. 何谓小劫、中劫、大劫?
劫是(梵语kalpa)劫簸的简称,有大中小之别,华译为时分或大时,谓用通常年月日,所不能算之极长时间…
《佛学问答(第三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