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之,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
此大中小劫,皆依人寿增减而计算,依据大智度论所说:自寿自十岁,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为止,然后再百年减一至十岁为止,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经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即一世界成毁的时间。若用数学方程式,写出小劫、 中劫、大劫的算法,即是:
一小劫等于(84000-10)*100*2=16798000年
一中劫等于二十小劫=16798000*20=335960000年
一大劫等于四中劫=335960000*4=1343840000年
128. 世界的成住坏空如何演变?
每一大劫,皆含有成住坏空四中劫,或八十小劫,在前一世界,空了二十小劫之后,后一世界,因众生业力驱使故,又欲成立。最初空中布大黑云,雨柱粗如车轴,经千万岁,水遍空中,渐涨大梵天,后雨止水退,有大风吹水沬,变成梵天七宝宫殿,此后水又退减,后有大风吹水沬变成欲界六天。乃至须弥山、七金山、铁围山、四洲及八万小洲,皆此沬所成,如是经二十小劫,是为成中劫。
世界(梵语loka-dhatu)既成,众生(梵语bahu-jana)安住,有动植物,有国境,有历史,如是经二十小劫,是为住中劫。此后世界便开始毁坏,初十九小劫,坏众生世间,后一小劫,坏器世界,此时空中七日并出,生大火灾,自梵天以下,皆成灰烬,是为坏中劫。坏尽后自初禅起,俱成虚空,如是经二十小劫,是为空中劫。
世界经过成住坏空,周而复始,首七劫,坏世界者,皆由火灾烧至初禅,第八劫则由水灾淹至二禅。如是七火一水,直至八八第六十四劫,乃易水灾为风灾,坏至三禅。所以在六十四大劫中,坏世界者,计有火灾八次七火灾,共五十六次的火灾,水灾七次,风灾一次,循环无尽,此皆众生惑业所感,若妄心不起,则根身不生,器界亦不现。
初禅以下之器世界,每经一大劫遭一切破坏,第二禅则每经八大劫遭一次破坏,第三禅则每六十四劫遭一次破坏。色界中唯第四禅不为三灾所坏。
129. 八不中道,是那八不?
佛灭后七百年间龙树菩萨造中观论,简称中论,及十二门论,这都是根据佛说般若经,阐扬中道(梵语madhyama-pratipad)的空义者,他的弟子提婆菩萨,又造百论,广破外道小乘,是为三论。
姚秦弘始三年,鸠摩罗什到中国,译此三论,并加以宣扬,遂成一宗,各三论宗。又因其发扬大乘空理,亦名大乘空宗。又因其秉承般若教义,亦名般若宗,又因其显示法性,亦名法性宗。又因其破诸法相,亦名破相宗。
八不中道,乃破邪显正,是本宗纲领,但诸邪妄,无量无数,其见解皆不合中道,概括言之,不出八类,即生、灭、断、常、一、异、来、去是也。惟是真如理体,皆离此八边,本宗因之立八不法门。
中论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这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即所谓八不中道也。唯是,真体离言绝相,凡有所立,皆不契中,所以若就广义言之,当破者实不止八类,不论任何执著,皆名为邪,皆在当破之列。
130. 何谓四念处?
四念处(梵语catvari smrty-upasthanani),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法门。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佛欲入灭之际,阿难尊者请问佛陀四件要事,其中问及,佛在世的时候,佛弟子以佛为住,若佛灭度之后,佛弟子以何为住?佛言:以四念住为住。由此可见,四念住是相当重要的法门,是欲证成圣果所必修。何谓四念处呢?
一、身念处:即观身不净,身体乃四大所成,非究竟之法,是有漏生灭之法,常流不净故。
二、受念处:即观受是苦(梵语苦duhkha),受是领纳之义,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受。受乃心缘境,因而领纳知觉,此缘起之法亦空无自性,不可得故。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三心不可得,生灭不已,如幻如化,瞬生瞬灭,应体证心之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诸法本空性,见空即见道。
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悟而不迷,圣而不凡。
131. “五停心观”是什么意思?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须有五种观法,亦即声闻乘(梵语sravaka-yana) 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
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梵语lobha)。
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梵语pratigha)。
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空无自性,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梵语moha)。
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梵语karmavarana)。
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乃至一至五十,一百等,以得正定,停止散乱之心。
132. 佛门中常提到四正勤,不知何谓“四正勤”?
四正勤(梵语catvari prahanani),即方便精勤于断恶生善之四种修行品目。四正勤为修道重要的资粮,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四个修持法门,何等为四?
一、已生恶令断灭。
二、未生恶令不生。
三、未生善令生起。
四、已生善令增长。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之法门,以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133. 佛教经典常引述莲华,莲华到底有何意义?
莲,学名(Nelumbonucifera),生于沼泽之宿根草本植物,通常于夏季开花,味香色美,生污泥中,而开洁净之花。莲华就是莲花。植物名,印度共有四种的莲华,即优钵罗华,拘物头华,波头摩华,芬陀利华,亦即青黄赤白四种颜色的莲华,通常所说的莲华,是指芬陀利白莲华。佛教(梵语Buddha-sasana) 以莲华代表清净、庄严、无染、圣洁、光明之义,因莲华出污泥而不染,其美德常为尊所赞叹,喻为修行者,身处五欲六尘,而不受五欲六尘之所染污,而身心得以清净、解脱、自在是也。
134. 佛法浩瀚如海,“三藏十二部经”如何解释?
三藏即经藏(梵语sutranta-pitaka)、律藏(梵语vinaya-pitaka)、论藏(梵语abhidharma-pitaka)是也。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
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即把一切佛经的内容分为十二种类,叫做十二部经。何等为十二?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义,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 、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记的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135. “南无”应读何音?含有何义?何故在佛菩萨名号之上,必加此二字?
“南无”二字(梵语namas,巴利语namo)。又作南牟、那谟、那摩、曩莫、纳莫等。意译作敬礼、归敬、归依、归命、信从。原为“礼拜”之意,但多使用于礼敬之对象,表归依信顺,含救我、度我、屈膝之意。将“南无”两字冠于佛名或经名前,亦表归依之意。如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妙法莲华经等。
佛子对佛菩萨名号,如为人子女对父母之名,不取称呼,故名号之上,必加“南无”两字。
136. 为何佛门弟子,很重视回向?意义何在?
回向(梵语parinama),又作回向、转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向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东晋慧远大师之大乘义章卷九分回向为三种:
一、菩提回向:回己所修之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之一切种功德。
二、众生回向:念众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愿以与他。
三、实际回向,以己之善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
道绰禅师于安乐集卷下,解释回向有如下六种:
一、以所修诸业回向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往生净土,待得六通后,再返世间救度众生。
二、回因向果。
三、回下向上。
四、回迟向速。
五、回施众生悲念向善。
六、回入去却分别之心。
综贯经论,回向可分十种:一、回因向果。二、回事向理。三、回小向大。四、回向佛道与回向众生。五、回劣向胜。六、回自向他。七、回少向多。八、回自因行向他因行。九、回世向出世。十、回此向证。
137. 念阿弥陀佛,往生殊胜净土,总得几许利益?
西京善道阇黎念佛集中利益,总有…
《佛学问答(第三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