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原爲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佛教沿之,而視之爲不可計算之長大年月。
此大中小劫,皆依人壽增減而計算,依據大智度論所說:自壽自十歲,百年增一至八萬四千歲爲止,然後再百年減一至十歲爲止,如是一增一減,爲一小劫,二十小劫爲一中劫,經成、住、壞、空,四中劫爲一大劫,即一世界成毀的時間。若用數學方程式,寫出小劫、 中劫、大劫的算法,即是:
一小劫等于(84000-10)*100*2=16798000年
一中劫等于二十小劫=16798000*20=335960000年
一大劫等于四中劫=335960000*4=1343840000年
128. 世界的成住壞空如何演變?
每一大劫,皆含有成住壞空四中劫,或八十小劫,在前一世界,空了二十小劫之後,後一世界,因衆生業力驅使故,又欲成立。最初空中布大黑雲,雨柱粗如車軸,經千萬歲,水遍空中,漸漲大梵天,後雨止水退,有大風吹水沬,變成梵天七寶宮殿,此後水又退減,後有大風吹水沬變成欲界六天。乃至須彌山、七金山、鐵圍山、四洲及八萬小洲,皆此沬所成,如是經二十小劫,是爲成中劫。
世界(梵語loka-dhatu)既成,衆生(梵語bahu-jana)安住,有動植物,有國境,有曆史,如是經二十小劫,是爲住中劫。此後世界便開始毀壞,初十九小劫,壞衆生世間,後一小劫,壞器世界,此時空中七日並出,生大火災,自梵天以下,皆成灰燼,是爲壞中劫。壞盡後自初禅起,俱成虛空,如是經二十小劫,是爲空中劫。
世界經過成住壞空,周而複始,首七劫,壞世界者,皆由火災燒至初禅,第八劫則由水災淹至二禅。如是七火一水,直至八八第六十四劫,乃易水災爲風災,壞至叁禅。所以在六十四大劫中,壞世界者,計有火災八次七火災,共五十六次的火災,水災七次,風災一次,循環無盡,此皆衆生惑業所感,若妄心不起,則根身不生,器界亦不現。
初禅以下之器世界,每經一大劫遭一切破壞,第二禅則每經八大劫遭一次破壞,第叁禅則每六十四劫遭一次破壞。色界中唯第四禅不爲叁災所壞。
129. 八不中道,是那八不?
佛滅後七百年間龍樹菩薩造中觀論,簡稱中論,及十二門論,這都是根據佛說般若經,闡揚中道(梵語madhyama-pratipad)的空義者,他的弟子提婆菩薩,又造百論,廣破外道小乘,是爲叁論。
姚秦弘始叁年,鸠摩羅什到中國,譯此叁論,並加以宣揚,遂成一宗,各叁論宗。又因其發揚大乘空理,亦名大乘空宗。又因其秉承般若教義,亦名般若宗,又因其顯示法性,亦名法性宗。又因其破諸法相,亦名破相宗。
八不中道,乃破邪顯正,是本宗綱領,但諸邪妄,無量無數,其見解皆不合中道,概括言之,不出八類,即生、滅、斷、常、一、異、來、去是也。惟是真如理體,皆離此八邊,本宗因之立八不法門。
中論雲:“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這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即所謂八不中道也。唯是,真體離言絕相,凡有所立,皆不契中,所以若就廣義言之,當破者實不止八類,不論任何執著,皆名爲邪,皆在當破之列。
130. 何謂四念處?
四念處(梵語catvari smrty-upasthanani),防止雜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種法門。四念處又名四念住。佛欲入滅之際,阿難尊者請問佛陀四件要事,其中問及,佛在世的時候,佛弟子以佛爲住,若佛滅度之後,佛弟子以何爲住?佛言:以四念住爲住。由此可見,四念住是相當重要的法門,是欲證成聖果所必修。何謂四念處呢?
一、身念處:即觀身不淨,身體乃四大所成,非究竟之法,是有漏生滅之法,常流不淨故。
二、受念處:即觀受是苦(梵語苦duhkha),受是領納之義,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叁種受。受乃心緣境,因而領納知覺,此緣起之法亦空無自性,不可得故。
叁、心念處:觀心無常,叁心不可得,生滅不已,如幻如化,瞬生瞬滅,應體證心之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
四、法念處:觀法無我,諸法本空性,見空即見道。
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爲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悟而不迷,聖而不凡。
131. “五停心觀”是什麼意思?
能使五種過失停止于心,須有五種觀法,亦即聲聞乘(梵語sravaka-yana) 人,在最初入道時所修的五種觀法。
一、不淨觀:是觀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屬不淨,以停止貪欲(梵語lobha)。
二、慈悲觀:是觀察一切衆生痛苦可憐之相,以停止嗔恚(梵語pratigha)。
叁、因緣觀:是觀察一切法皆從因緣生,前因後果,空無自性,曆曆分明,以停止愚癡(梵語moha)。
四、念佛觀:是觀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以停止業障(梵語karmavarana)。
五、數息觀:是觀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數自一至十,乃至一至五十,一百等,以得正定,停止散亂之心。
132. 佛門中常提到四正勤,不知何謂“四正勤”?
四正勤(梵語catvari prahanani),即方便精勤于斷惡生善之四種修行品目。四正勤爲修道重要的資糧,是叁十七道品中的四個修持法門,何等爲四?
一、已生惡令斷滅。
二、未生惡令不生。
叁、未生善令生起。
四、已生善令增長。
此四正勤就是精進之法門,以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
133. 佛教經典常引述蓮華,蓮華到底有何意義?
蓮,學名(Nelumbonucifera),生于沼澤之宿根草本植物,通常于夏季開花,味香色美,生汙泥中,而開潔淨之花。蓮華就是蓮花。植物名,印度共有四種的蓮華,即優缽羅華,拘物頭華,波頭摩華,芬陀利華,亦即青黃赤白四種顔色的蓮華,通常所說的蓮華,是指芬陀利白蓮華。佛教(梵語Buddha-sasana) 以蓮華代表清淨、莊嚴、無染、聖潔、光明之義,因蓮華出汙泥而不染,其美德常爲尊所贊歎,喻爲修行者,身處五欲六塵,而不受五欲六塵之所染汙,而身心得以清淨、解脫、自在是也。
134. 佛法浩瀚如海,“叁藏十二部經”如何解釋?
叁藏即經藏(梵語sutranta-pitaka)、律藏(梵語vinaya-pitaka)、論藏(梵語abhidharma-pitaka)是也。經藏诠定學,律藏诠戒學,論藏诠慧學。
十二部經也叫做十二分教,即把一切佛經的內容分爲十二種類,叫做十二部經。何等爲十二?
一、長行:以散文直說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類長,故稱長行。
二、重頌:既宣說于前,更以偈頌結之于後,有重宣之義,故名重頌。
叁、孤起:不依前面長行文的意義,單獨發起的偈頌。
四 、因緣:述說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的因緣。
五、本事:是載佛說各弟子過去世因緣的經文。
六、本生:是載佛說其自身過去世因緣的經文。
七、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的經文。
八、譬喻:佛說種種譬喻以令衆生容易開悟的經文。
九、論議:指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
十、無問自說:如阿彌陀經,系無人發問而佛自說的。
十一、方廣:謂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
十二、記別或授記:是記佛爲菩薩或聲聞授成佛時名號的記別。
此十二部中,只有長行,重頌,孤起頌是經文的格式,其余九種都是依照經文中所記的別事而立名,又小乘經中無自說,方等,授記叁類,故僅有九部經。
135. “南無”應讀何音?含有何義?何故在佛菩薩名號之上,必加此二字?
“南無”二字(梵語namas,巴利語namo)。又作南牟、那谟、那摩、曩莫、納莫等。意譯作敬禮、歸敬、歸依、歸命、信從。原爲“禮拜”之意,但多使用于禮敬之對象,表歸依信順,含救我、度我、屈膝之意。將“南無”兩字冠于佛名或經名前,亦表歸依之意。如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妙法蓮華經等。
佛子對佛菩薩名號,如爲人子女對父母之名,不取稱呼,故名號之上,必加“南無”兩字。
136. 爲何佛門弟子,很重視回向?意義何在?
回向(梵語parinama),又作回向、轉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功德,回轉給衆生,並使自己趨向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爲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諸經論有關回向之說甚多。
東晉慧遠大師之大乘義章卷九分回向爲叁種:
一、菩提回向:回己所修之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之一切種功德。
二、衆生回向:念衆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願以與他。
叁、實際回向,以己之善根,回求平等如實法性。
道綽禅師于安樂集卷下,解釋回向有如下六種:
一、以所修諸業回向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往生淨土,待得六通後,再返世間救度衆生。
二、回因向果。
叁、回下向上。
四、回遲向速。
五、回施衆生悲念向善。
六、回入去卻分別之心。
綜貫經論,回向可分十種:一、回因向果。二、回事向理。叁、回小向大。四、回向佛道與回向衆生。五、回劣向勝。六、回自向他。七、回少向多。八、回自因行向他因行。九、回世向出世。十、回此向證。
137. 念阿彌陀佛,往生殊勝淨土,總得幾許利益?
西京善道阇黎念佛集中利益,總有…
《佛學問答(第叁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