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叁輯)▪P12

  ..續本文上一頁撥無因果,不能正觀人生真谛,不解宇宙真相,迷惑五欲(梵語panca kamah),貪著六塵(梵語sad visayah),如癡如夢!

  衆生個性剛強,難調難伏,不是那麼好度的,你不被衆生度走就很不錯了,要衆生由迷而悟,由苦而樂,從凡入聖,不是那麼容易就可辦到。

  凡夫由不信佛法到正信佛法,要經過一劫二劫叁劫至萬劫的時間,才能對正法有所深信不疑,這稱爲萬劫奠信。由此可見,衆生實在難度又難化,不是一世二世叁世所能度得了的,甚至有些衆生非常極端,思想怪異,否認因果,撥無輪回,斷滅來生,偏激的走完人生。

  我們已發過菩提心,應該興起大悲心,行菩薩道(梵語bodhisattva-carya),廣行濟度衆生,那麼,既然欲度化衆生,必須先行四攝法,使衆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方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何謂四攝法呢?引述如下:

  一.布施攝:對于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布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

  二.愛語攝:隨著衆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其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

  叁.利行攝: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于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爲,感化衆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人的目的。

  四.同事攝:修菩薩道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

  這四攝法是行菩薩道者,所應修應行的法門,若依此而度化,該成熟的總會成熟,未成熟者,皆已種下得度的因緣,現在度不成,未來際總是可以度得了的,地藏菩薩是佛門弟子的最佳榜樣,所謂:

  衆生度盡 方證菩提

  地獄未空 誓不成佛

  118. 有句話:“各人修各人得”,照這種說法,就是父修父得,子修子得,爲何還說:“一子出家,九祖超升”,其理何在?

  各人修各人得,父修父得,子修子得,此話沒錯,這是站在自修自得的立場,靠自力的法門而進道,以達成自性自度的根本正常道。

  “一子出家(梵語pravrajya),九祖超升”,此語亦無不對,可分兩個角度而正見之:

  一、主觀超度:自古至今,佛菩薩乃至曆代高僧大德們,在其道業圓滿,功德感召之下,其所有的宗親眷上下,無不蒙受感化超度者,其數多得不勝枚舉。

  二、客觀超度:九祖升天的“九祖”,表示周遭的親戚眷屬,這些現生親戚眷屬,有些是包含過去無量劫前的父母兄弟姊妹而言,一子出家,當下震撼了整個周遭親戚眷屬,逐漸引發他們的菩提善根,終于也學佛了,這種一子出家,做爲周遭眷屬學佛之增上緣,謂之客觀超度。

  119. 修戒定慧可得神通,何以晚近以來,甚多僧俗之修行者,而未聞有神通者?如果得到神通之事,何不以神通示現一番,讓衆生有所信仰,因而攝引衆生入佛道?

  神通(梵語abhijna),即依修禅定而得的無礙自在、超人間的、不可思議之作用。自古至今,諸佛菩薩,得道高僧,乃至顯現神通,大有人在,其數不可稱計,佛法根本宗趣,非講神通感應,但爲順應衆生之所需,佛菩薩乃至高僧大德在因緣許可之下,偶爾亦會以神通示現攝衆。

  佛之法身無相,無相能顯現一切相,佛度衆生感應之法有四種: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有情虔誠所求,一心(梵語eka-citta)向佛,無所不應。諸佛菩薩,乃至祖師大德,以大慈悲心故,無時不以淨光照諸衆生,慈悲誓度有情,又時常垂形于六道中,隨機度化衆生。衆生業重福薄,心地不明,塵垢所蔽,衆生自不相應,實非佛菩薩乃至高僧大德不施慈悲而度化也。

  有道高僧不隨便以神通顯現,畢現,衆生好高骛遠,不勤修戒定慧,不爲淨叁毒爲務,整天胡思亂想,遇有神通之事,即拚命一窩蜂,帶來神通熱,易落入顯異惑衆,招搖名聞利養,大破道行,修行無得,反招墮落危機,豈可不慎乎!

  120. 神識居住衆生的那個部位,是頭部、腦部、還是心部?

  神識說是在身體的那個部位即不中,神識若說在頭部,腳底觸摸即有知覺;神識若說在腳底,頭部一敲即有痛覺;神識若說在腦部,打傷四肢爲何亦有痛感?

  神識是遍及全身的各部位,神識配合身體的殊勝作用,以腦部爲反應知覺中心,具有分別、平衡、記憶、知覺、反應的特殊功能,但神識是遍及各部位的,若即若離,無實無虛,非有非無,非大非小,非內非外,神識在身體之存在,實乃不可思議,決非固定性的在某一部位,說是在那一個部位即不中。

  121. 定中看到五欲六塵,固然不能稱爲正定,倘若看到佛相,可稱正定否?

  定中無一切妄塵,諸法不可得,若有一法尚存,不可稱之正定,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是妄塵,看到佛相,佛相亦不能例外,何以故?菩提自性一絲不挂,一塵不染,畢竟空(梵語atyanta-sunyata)故。

  122. 心地若然無挂礙,高山平地總西方,西方就在自己心中嗎?

  這是修行到家,心地解脫的甚深境界,心對五欲六塵如如不動,不貪不染,不取不舍,無得無失,無惑無動,當下清淨法身自然彰顯,光明赫赫,不論處高山或平地,何處不是西方淨土,諸位同參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于心,心解脫境亦解脫,到這時機之際,眼前所見一切山河大地,川湖江海無非清淨法身,諸法從本以來,常自寂滅性,一花一草無不中道實相,說心是西方,或說西方是心,皆成戲論!

  123. 學佛學事理,念佛一門,如何爲事?如何爲理?

  學佛進道,不得偏執兩邊,事是一邊,理是一邊,二邊執著,始終不見中道,焉得實證菩提?念佛的法則,通達實相(梵語dharmata)之道,是名爲理;實踐念佛法則,實證實相之理,是名爲事。因理明事,因事透理,理事不二,法無有比,無對待故,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若達實相,事與理同時泯!

  124. 成佛後的佛性,與凡夫的本性,有何差別?

  佛性與凡夫性並無差別,只是迷悟染淨有別。性在迷染時,說是凡夫性;性在覺悟時,說是佛性。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增不減是佛性(梵語buddha-dhatu)。佛性輪回六道,迷失窮劫,未曾有減,佛性覺悟彰顯,未曾有增。

  華嚴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125. 何謂五利使?請分別解釋之?

  使即煩惱(梵語klesa)的異名,煩惱能隨逐系縛世人,使之流轉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故名使,惑性行者,稱爲利使。五利使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何謂身見?就是合執有我身的我見,執取五蘊根身,和執有我所有物的我所見,名爲身名。

  何謂邊見?就是執取常斷二見。起了我見之後,再執取死後爲斷滅,或常住不滅,以致墮于斷常二邊者,皆名邊見。

  何謂邪見?就是撥無因果(梵語因果hetu-phala),壞諸善事。認凡事既無能生結果之原因,亦無由原因所生的結果,作善作惡,皆無果報,如此撥無因果的謬見,名爲邪見。

  何謂見取見?就是執持成見,非果計果。即認取自己的見解爲正確的見地,究其實際,則並不正確,只是妄見而已。

  何謂戒禁取見?就是執持不正戒,非因計因。認持某種禁戒,爲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如持牛戒者,認爲代牛耕田,死後能生天之類,凡執取此種見解者,皆名戒禁取見,以上五利使,皆屬見濁範圍,小乘得須陀洹果,即能斷之。

  126. 大叁災是甚麼?小叁災是甚麼?

  大叁災是世界將壞時的火水風叁災。小叁災是指住中劫時,每一小劫中的饑馑、疾病、刀兵叁災。

  何謂大叁災?就是世界過住中劫已,即入壞中劫,是時天上七日並出,大海幹枯,四大洲及八萬小洲,須彌山及諸余大山,皆爲大火所壞,火焰上燒初禅叁天,皆成灰燼,是爲火災。

  火災壞世界七次之後,乃有水災,毀壞世界,爾時從光音天起,皆雨沸灰水多年,光音天所有宮殿,悉皆滅盡,光音天以下諸天宮殿,乃至四大洲及八萬小洲,須彌山及諸余大山,皆爲沸灰水所消滅,無有形相可得,是爲水災。

  每第六十四大劫之壞中劫,皆有風災,毀壞世界,爾時有大風名僧伽多,吹遍淨諸天宮殿,令相磨擦壞滅,至無有余,遍淨以下,諸天宮殿,亦複如是。乃至四大洲及八萬小洲,須彌山及諸余大山,皆爲風力所吹,分散破壞,無有形相,是爲風災。以上是大叁災,世界將壞時,火水風所起的氾濫情況。

  何謂小叁災?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大地清淨,人民和樂,之後,殺盜淫妄諸惡,漸漸發生, 壽亦百年減一,減至人壽叁十歲時,人民邪見顛倒,具十不善業,由是天災,五谷不生,人皆煮白骨煎樹皮而食,餓死無數,經過七年七月七日而止,是爲饑馑災。

  人壽至二十歲時,多行放逸,與惡相觸,由非人放諸疫氣,病死無數,經過七月七日而止,是爲疾疫災。人壽至十歲時,人皆不孝不敬,多行不善,互相仇殺,以業力故,草木皆化爲鋒利,觸之則死,經七日而止,是爲刀兵劫。

  此小叁災,每一小劫,皆發生一度,其中死于饑謹者,生前因悭嫉爭食故,命終皆墮餓鬼道(梵語preta-gati)中。死于疾疫者,生前因慈憫問疾故,命終皆生天道(梵語deva-gati)中。死于刀兵者,生前因嗔恚殺害故,命終皆入地獄(梵語naraka)中,觀此可知:存心與受生,實有密切關系。

  127. 何謂小劫、中劫、大劫?

  劫是(梵語kalpa)劫簸的簡稱,有大中小之別,華譯爲時分或大時,謂用通常年月日,所不能算之極長時間…

《佛學問答(第叁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