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叁輯)▪P11

  ..續本文上一頁?這實在有根本不同的地方,淨土與天堂(天國)不同之處是:

  一、平等而非階級—我們生到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後,得到西方叁聖們的開導,將來可以與他們一樣,佛說衆生皆有佛性(梵語buddha-dhatu),只要到了西方,慢慢修學,都可以成佛。佛經上說,極樂世界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往生者也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與佛平等。不像耶稣教天國的階級性,上帝是至高至上獨一無二,升入天堂的絕不可能成爲上帝,不能成爲耶稣。階級是世界憂愁苦惱的根源,天國也不能例外,佛法是以平等爲基礎,才能徹底解決一切對待的痛苦。

  二、進修而非完成—耶稣教說:生天國就得到永生,是完成了。其實在人間尚未成就一切德行,到天國之後,也尚未究竟,智慧、功德、行爲,一切都沒有達到圓滿,至少是不能像耶稣那樣。這樣的永久,可說是永久的可惜,永遠缺陷的事。

  生淨土就不同了,念佛求生淨土,並不是因爲淨土衣食豐足,無憂無慮,要去享福的,而是要跟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觀音菩薩(梵語Avalookitesvara)、大勢至菩薩好好的學習。所以生淨土時,雖不曾圓滿,而能精進向于圓滿。

  或者有人要問:要學習佛法,在這個世界學就好了,何必到西方去呢?這雖然說得對,但這個世界壽命短、環境劣、業障重、天災人禍多,西方則不然,安樂長壽可以慢慢修學。

  所以生到淨土不是像進入天國那般以爲就此完成,而是到了淨土那邊去,正好可繼續進修。

  叁、上升而非退墮—佛經上說:往生極樂世界皆不退轉(梵語avinivartaniya),不像我們這個世界因爲病痛煩惱,惡因緣的阻撓,精進一段時間,又容易退墮下來。生淨土的,如進好的學校,有好的教師,管教嚴格,學風優良,引起學生讀書的興趣,就是懶惰的學生,一進去也被學校的風氣所影響,而注意他們的學業,無形中,學業就會逐漸進步。

  往生淨土,就是爲要適應這一般人的需要,只要念阿彌陀佛,使佛慈悲願力,就能到淨土去再進修。時間雖有長短,生死決定可了,不會退墮。天國就不一樣了,他們自以爲永生,其實生天福報享盡了,定力消盡,就要墮落,這是兩個世界的最大差別。

  總而言之,天國是有階級,淨土是平等的;天國的慈悲智慧功德永不圓滿,永久不徹底,只是信而得救,救而無施教,故不得圓滿;淨土是繼續進修,究竟可以成佛的;天國說永生是靠不住,畢竟只是天界衆生,不過是壽命長一點,定境若盡,福報享完,還是要墮落的;淨土是永不退轉,直到成佛。

  這些問題,學佛的人,應該要正確的認識,信念才會堅定。不然的話,思想上似是而非,神佛分不清楚,最容易被神教所同化,而自己不知不覺,又說不出道理來,豈可不慎!

  105. 印度乃佛教的發源地,曾經盛行一千五百多年,爲何還得亡國的果報?

  佛法講緣起、業感、因緣果報,世間相莫非如此一般。佛教發源于印度,曾經盛行一段時間,這段時間正是有緣的衆生,業力感召,與佛陀共聚在同一時代,蒙佛教化,應度者皆已度脫,未度者皆已種下得度因緣,佛陀降生示現在印度,整體的教團教法風行在印度及東南亞,長達一千五百多年的歲數,于是又被回教侵淩,及婆羅門教的滲透,佛教也就逐漸消失于印度,佛教在印度便成爲曆史上的聖迹,這段因緣,佛法稱之爲緣起緣滅,亦稱業感,乃至因緣果報。世界相是如此,佛去亦必如此。

  中國隋唐的佛教盛行的朝代,亦稱佛教黃金時代,前後第行將近五百年的歲數,最後也被不信佛法的暴君所摧毀,造成佛教慘淡的悲劇,如當時叁武一宗的滅佛,,與近代中共文化大革命,紅衛兵大破佛教,全面性摧殘叁寶,可謂罪大惡極的曆史罪人,叁武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一宗即五代時周世宗。這些罪人,給與佛教的破壞毀滅,是中國佛教史上的暗淡時期。

  佛陀與弟子們緣起在同一時代,也隨著緣滅消失人間,世上沒有永恒不變的諸法,國家也是緣起,緣起的國家,亦必緣滅,佛法緣起于世間,也必緣滅于世間,緣生緣滅是世間的真相,也是無上真理。

  106. 仗念佛誦經功德感發餓鬼善根,請問餓鬼是否能解悟經義?

  餓鬼(梵語preta)亦是六道中之一道,果報是感發饑餓的痛苦,當誦經之際,甚難解悟經義,除非餓鬼本身聽了誦經之際,宿世因緣能善根發露,能解了經義,或諸佛菩薩願力加被,因而感應餓鬼之善根,促使解悟經義。

  107. 誦經念佛能滅重罪,修禅宗者,既不誦經,又不念佛,過去重罪何能消滅?

  滅罪之道,不完全以誦經念佛對治,修禅宗的行者,從心地下功夫,以達到心境的解脫,心空境空,境由心起,心能起境,離心無境,離境無心,境即是心,心即是境,心境不二故;境不外乎順逆、善惡、是非、好壞、苦樂、毀譽、功過也,既然如此,心空即境空,心境俱空,罪何不滅!

  六祖慧能大師雲:“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

  108. 誦經時敲魚擊磬是何意義?

  木魚與磬是修行的法器,表示板眼符號,唱誦經文與贊偈之際,可使拍數記得分明,依法器可調度唱誦時間之長短,以達到修行入“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爲正宗。

  109. 佛教主張慈悲爲懷,而寺內大鼓都用真皮做的,這如何解說?

  衆生肉、衆生血、衆生骨、衆生皮,佛門以慈悲爲懷,是不可以當食用或其他之用,若寺內大鼓用衆生之皮,這是不如法之舉,有違慈悲之道,非但如此,一切的皮帶、皮包、皮鞋若以衆生真皮所製造,皆不得使用,用之則不如法,有違慈悲之道。

  110. 閱經功德較之誦經功德,是否有一樣?

  閱之義含有對文而看,檢看的意思。誦之義含有大聲的讀,背熟稱誦的意思。故其兩者之作用,略有差別;閱經就是看經,檢看經文,進而思惟經文,以達成體解法義。誦經就是大聲的讀經文、背誦,著重一心(梵語eka-citta)之定。

  這須視兩者之心境所作所爲而定,不得一概而論,因爲閱經與誦經所起的變化與作用,的確不可思議,有些人因閱覽經文而開悟者,亦有人誦經得開悟,其境界層出不窮,而非較量所能擬議也。

  111. 往生論雲:“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意義如何解釋?

  這是達成證悟的境界,念佛若已到實相念佛之際,已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法性本不動,非來非去,非非來亦非非法,非生非非生,諸法畢意空,諸法皆如也。

  112. 祖師禅與如來禅如何分別?

  “祖師禅”與如來禅相對稱。祖師禅又作南宗禅,特指禅宗初祖菩提達摩傳來,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禅。

  系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接由師父傳給弟子,祖祖相傳,以心印心,見性成佛,故稱祖師禅。

  賢首五祖圭峰宗密禅師,于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將禅由淺至深,分爲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等五種。

  其最上乘禅又稱如來禅;達摩所傳之禅,即爲此一最上乘禅;然後世之禅徒不以宗密之如來禅爲最上禅,反視之爲五味交雜之禅,而謂祖師所傳之真實禅爲一味清淨之禅,特稱爲祖師禅。此一稱號或始自仰山慧寂。

  景德傳燈錄卷十一仰山慧寂章:師曰:“汝只得如來禅,未得祖師禅。”

  “如來禅”是經教裏的禅法,因它是如來所說,後人因名之爲如來禅。至于禅宗中的禅法,因它是祖師所倡,後人因名之爲祖師禅。其實祖師禅也是如來所傳,並非祖師所發明,釋尊在靈山會上,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囑摩诃迦葉,這便是祖師禅的來源。

  113. 念佛一句能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爲何佛弟子天天念佛,還輪回不休?

  佛經常說,衆生無始劫來,造業不可思議,其罪無量無邊,幸虧罪業無形無相,若有形有相,堆積遠比須彌山多不可稱計。

  無量劫以來的罪業是無量無邊的,若以有限量八十億劫重罪來念佛消罪業,縱然念佛一輩子,亦未必能消盡,何以故?若以有量欲消無量,窮劫不得盡!理應願力(道心)堅強,方能敵過業力,若能勝罪業,罪業則有量,有量即能消盡,罪業消盡,輪回(梵語samsara)當下休。

  114. 做一個佛弟子,可否養畜牲圖利?

  受過菩薩戒的佛弟子,有明文規定,不可養畜牲(梵語tiryagyoni)圖利,叁歸五戒雖無明文規定,但最好也不要養畜牲圖利,何以故?因爲養畜牲,雖然自己不殺,但將畜牲販賣,亦構成間接宰殺,有喪慈悲之心,故不宜養畜牲而圖利。

  115. 修行者觸犯戒律,命終時若墮叁塗,將有出期否?

  有,犯戒之罪有輕重,依輕重而墮該墮的果報,因果平等故,諸法緣起緣滅,罪業本空,不可得故,若墮叁塗者,其罪業果報一旦盡,必有出期之時。

  116. 人之欲,在家居士若正淫無斷,是否可以往生西方淨土?

  淫欲是生死的牽絆,是輪回(梵語samsara)的原動力,當人在臨命終之際,在家居士正淫未斷,但能正念提起,願力堅固,專注一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即可蒙佛慈悲接引,帶業往生,更無有疑。

  但學佛者不可抱著僥幸之心,應該好好的勤修梵行爲佳,所謂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淫欲不斷,塵不可出,佛弟子應依此共勉之!

  楞嚴經雲:“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梵語hetu-pratyaya),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117. 雖有度化衆生之意願,而衆生個性剛強難度,可用什麼方法來勸度,使其深信正法?

  衆生所以稱爲衆生,就是不信因果,…

《佛學問答(第叁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