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何謂心淨?甚義雲何?
貪嗔癡滅,心則清淨,若心清淨,所在之處,皆爲淨土,其心若不淨,皆是穢土,淨穢在心,不在國土,發心向佛道,是生淨佛國土。
維摩诘經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這是唯心淨土的說法,心是淨土,淨土是心,離心無淨土,離淨土無心,心與淨土不二。
84. 一佛出世,隨著道法的傳遞,人類根機轉變,概分正法、像法、末法叁期,何謂“叁期”?
凡一佛出世,則以其佛爲本,立正爲本,立正法、像法、末法叁期。
一、正法期:正者即證也,佛雖去世而法儀未改,有教有行,有證得果位者,是爲正法時期,佛滅度一千年間爲正法期。
二、像法期:像者似也,真正之法儀不行,隨而無證果,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佛法行,此時謂之像法時。正法後一千年間爲像法期。
叁、末法期:末者微也,轉爲微末,但有教而無行,無證果時,是爲末法時,像法後一萬年間爲末法期。過此末法後,即爲滅法時。
85. 如果當淫欲熾盛,應以何方便令其離欲?
凡夫在修行的曆程,尚未證得果位,有時會淫欲熾盛,是在所難免,因爲衆生所以爲衆生,就是以淫欲爲生命的所依所歸,動不動淫欲即時現前,的確難調難伏。
楞嚴經雲:“一切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藏經雲:“貪愛如水,能潤生死。”
由此可見,淫欲的確是生死的泉源,是帶動衆生沈淪六道的原動力,是故大聖佛陀常教令弟小要勤修梵行,淨化淫欲之心,解脫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
應正觀諸法無自性,本性不可得,乃幻化緣起,緣起必緣滅,無常故,淫欲之心亦緣起,心與境結合,産生相應,淫心便起,是名緣起。正心觀淫心,淫心即起即滅,瞬眼生瞬眼滅,如幻如化如電如泡如影,絲毫不可得,諸法畢竟空故,若如此正觀淫欲之心,即可根治淫心之道,亦名正觀。
曾經有佛陀的弟子,欲心難止,欲斷男根以消淫心,佛陀教化他說:汝欲斷陰,不如斷心,淫由心生,心止則淫滅,心與淫性本空,何有淫欲可得?此弟子聽完之後,恍然大悟,不久即證得阿羅漢果(梵語arhat)。
佛說四十二章經雲:“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爲說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修道者理應痛下決心,令淫心早求解脫(梵語vimokso),普證菩提。不然的話,淫心無時無刻皆隨從吾人二六時中,如同定時炸彈,皆有爆炸的可能性,豈可不慎!
愣嚴經雲:“修行如不斷淫心,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86. 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如何解釋?
菩提(梵語bodhi),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涅槃(梵語nirvana),意譯作滅、寂滅、無生、不生不滅之義。修行不與中道法門相應,始終不得菩提,皆是門外漢,與佛道無緣;修行不能離開現世的生活環境,不得另尋他處以安心,應于客觀的周遭人、事、物中而得正覺。
煩惱是由生活中,種種不如意所引生的心境,菩提是由生活中,種種如意不如意所得的覺悟心境;由此可知,煩惱(梵語klesa)不離生活,菩提也不離生活;生活能引生煩惱與菩提,諸位要明白啊!心生煩惱,心也能生菩提,煩惱菩提不離心,離心無煩惱菩提;煩惱當下覺悟煩惱即菩提,菩提不覺悟者菩提即煩惱;是故,菩提由煩惱淨化中得,離煩惱無菩提,這就是煩惱與菩提之間微妙之關系,煩惱即菩提若能正觀深入,則能入道,與佛常相左右,共遊法界,自在自得。
維摩诘經雲:“一切煩惱皆是如來種。”
維摩诘經雲:“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生死即涅槃的法則,與煩惱即菩提之義理略同。生死是有生有死,有生有滅,涅槃則無生無滅,無生無死;佛看衆生的生死即是涅槃,凡夫看佛的涅槃境界是生死;諸位大德們!生死(梵語samsara)覺悟,生死即涅槃,涅槃不覺悟,涅槃提生死;離生死無涅槃可得,離涅槃無生死,只是迷悟染淨有別;當下悟生死,生死何嘗不是涅槃,涅槃不悟,涅槃即生死,諸佛菩薩能正觀生死涅槃的微妙關系,當下得證甚深正覺,普于法界雲遊自在,慈悲六道群生,令離苦得樂,轉凡入聖。
87. 極樂國土人民壽命無量,其數目應日益俱增,何以回入娑婆度脫衆生之菩薩,未所罕見?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的人民,其數目無量無邊,不可稱計,壽命亦無量,回入娑婆度化衆生的菩薩,爲數多得不勝枚舉,佛菩薩倒駕慈航來人間度化衆生,往往不會把自己的身份顯露出來,一旦暴露身份的時候,馬上就要入涅槃了,畢道,佛菩薩不會顯異惑衆,自炫其德,張揚己功,招來名聞利養。
佛菩薩來娑婆(梵語saha)示現行化,如遊戲人間,往來自在,壽命無礙,度化緣盡,自在涅槃,來時無聲,去時無影,如春風由虛空飄浮而過,虛空從未留下痕迹。
佛門中流傳宋朝永明寺,延壽禅師是阿彌陀佛來此娑婆示現行化,唐朝寒山是文殊菩菩薩示現,拾得是普賢菩薩示現,唐朝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示現,杜順和尚是華嚴菩薩示現,新羅國金喬覺是地藏菩薩示現,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示現。
佛菩薩示現人間,度化衆生爲數不少,隱迹暗化,悲度有情,垂化六道,功成身退,成千古留芳。
88. 學佛之人欲臨命終之前,能預知時日,是否佛之指示?
修行有得,精進學道,境界純熟,叁昧(梵語samadhi)現前,確實能預知時日,大體上有兩種情況:
一者、定力功深,自性預知壽命緣盡,時日自知。
二者、參禅念佛者,一心向道,機緣感應,佛加被示知。
89. 淨土法間十方諸佛共贊,處處指歸,最爲殊勝,彌陀成佛于今十劫,在十劫之前,十方諸佛有無另指其它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窮劫前即有之,並非彌陀佛成佛之後方有淨土,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在因地的時候,乃國王之身而出家,世自在王佛爲他取名爲法藏比丘,同時,爲他講說經法,並爲法藏比丘介紹二百一十億諸佛世界,種種清淨莊嚴的淨土,除此二百一十億諸佛世界清淨莊嚴妙土之外,亦有無量無邊,不可稱不可計的諸佛莊嚴世界尚未介紹,可見十方淨土之多,實非言宣所闡盡。
諸佛示現人間行化,觀機逗教,爲頓根者說頓教大法,爲鈍根根者說權宜方便之法;若人間五濁惡世,則演說淨土法門,叁根普被,求生淨土。淨土法門乃十方諸佛共贊,處處指歸,最爲殊勝。
90. 淨土法門大小乘兼有,如何分別說明?
淨土在佛法中,是貫徹一般的,是各式各樣的,大乘(梵語maha-yana)只是特別發揚而已,所以可分叁類的淨土:一、五乘共土。二、叁乘共土。叁、大乘不共土。
一、五乘共土:這不僅是佛法才有,一般世間人,都可有此淨土思想,在印度,如四大洲中的北俱盧洲,梵語郁怛羅俱盧,是無上福樂的意義,即頂有福報頂快樂地方,印度人,都承認有此世界。
二、叁乘共土: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說的,最顯著的,即兜率淨土。佛在人間成佛以前,最後身菩薩就是在兜率天,從此而降生人間。釋迦佛是如此,將來彌勒佛也是如此。兜率內院,是最後身菩薩所依止的地方,經常爲天衆及聖者們說法。這也是小乘(梵語hinayana)佛教的學者所共說的,從小乘佛教編集的教典來看,彌勒當來下生,實現人間淨土,實是佛教徒所仰望的目標。
叁.大乘不共土:大乘不共的淨土,多得不可數量。古典而最有名的,是東方阿閦(音同觸chù)佛淨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然其後,爲中國佛弟子所重視的,與西方阿彌陀佛國土相對的,有東方藥師如來淨土。像這些是大乘佛教所不共的淨土,在小乘佛教傳說中是不見的。
91. 佛教相信有上帝的存在嗎?是在何天?
是的,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以上帝的人格權威、行爲、作風而論之,上帝自言:宇宙天地是祂所創造的,而在七天七夜即創造完成,人類男女也是祂所創造的,人類的禍福吉凶操縱在上帝的權威中,人類若有違逆上帝、叛逆上帝,則會觸怒上帝,上帝即會對人類以水火電降災給與懲罰,以達到順從上帝爲宗旨,人類不斷的歌頌上帝的萬能,贊揚上帝的權威,甯願做上帝的仆人。
如此一來就能顯得上帝高高在上,其人格、權威、行爲、作風超越人類,上帝的萬能給予人類的福祉是不可限量的,但當人類觸怒上帝,或叛逆上帝之時,上帝也會發發脾氣,對人類來個懲罰,以發泄祂的怒氣。
這種行爲與作風,正符合佛教中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是在色界(梵語rupa-dhatu)初禅第叁天之處,大梵天王的人格、權威、行爲、作風,也完全與上帝的作爲相符合,認爲山河大地,宇宙世界,乃至人類是祂所創造的,人類應該感恩于大梵天王,因爲宇宙與人類是祂一手所創,祂對人類有恩典,人類沒有理由違逆大梵天王,一切應該都歸順服從祂的意思去做。
這種愚民政策,封建製度,庸俗論調,依佛法的正觀而論其境界:是增上慢者, 所謂未得自稱已得,未得上聖之法,自稱已得;未證上聖之理,自稱已證。
上帝與大梵天王同等一格,我見深重,人格貢高我慢,始終不得破除我執,我執不破,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生死不能了,縱得天堂之快樂,劫數到頭,禅定退墮,亦免不了生死大難。
總而言之,佛教對上帝的看法,是存在的,祂的境界、人格、行爲、作風,等于初禅叁天的大梵天王同等格調,亦處于叁界之內,未得解脫,未證菩提。
…
《佛學問答(第叁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