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識答問
序
趙 樸 初
這本書是我叁十多年前開始寫的,因爲事務冗忙,時作時辍。原來計劃,除現在的五章外,還有叁章是有關中國與外國佛教關系史的,因佛教協會已有這方面資料的編輯和著作,所以不重複了。
我寫成第一章後,曾以楞嚴經“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這句話用“飲水”的筆名陸續在《現代佛學》雜志上發表。有一位朋友問我:“你爲什麼用這樣一個小題目?”我說:“我喜歡“小題大做”, 而不願“大題小做”,更害怕“有題空做”。”
幾年前,一位青年僧人用日文翻譯這本書,我應他的要求寫序時,曾記下與本書有關的一件事:一九五七年我陪一位柬埔寨僧人見毛澤東主席,客人未到之前,我先到了,毛主席便和我漫談。他問:“佛教有這麼一個公式--- 趙樸初,即非趙樸初,是名趙樸初,有沒有這個公式呀?”我說:“有。”主席再問:“爲什麼?先肯定,後否定?”我說:“不是先肯定,後否定,而是同時肯定,同時否定。”談到這裏,客人到了,沒有能談下去。後來,我在寫這本書的第二章時,想起這一次未談完的問答,我想,書中談到緣起性空的思想,可能補充了當時我在毛主席前所想講的話。
我曾看到一位曾是毛主席的勤務員李銀橋寫的書。有一天,毛主席在延安出門散步,毛主席對李銀橋說:“我們去看看佛教寺廟,好不好?”李銀橋說:“那有什麼看頭?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說:“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周建人先生寫信給我說:文革初期範文瀾先生向他說,自己正在補課,讀佛書。範老說,佛教在中國將近兩千年,對中國文化有那麼深厚的關系,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國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四川一個佛教名勝地方看到被人貼迷信標語的事實,回來寫了一份報告,錢學森博士看見了,寫信給我說:“宗教是文化。”這叁個人,一是偉大的革命家,一是著名的曆史學家,一是當代的大科學家,所見相同,都承認佛教是文化,而今天還有不少人的認識水平和當年李銀橋的一樣。
我最初寫這本書的動機只是爲了和外國朋友談話時,翻譯人員因缺乏佛教知識而感到困難,想爲他們提供一些方便。但這許多年來,得到國內不少人的關懷、鼓勵,也得到一些外國朋友的注意。事實說明,這一本小書對于增進人們對佛教的了解,增進國際朋友對中國佛教的了解,不無少許貢獻。
我感謝譯者爲此書所付出的寶貴的心力。我虔誠期待國際朋友對于此書內容給予指教。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創立
1. 問:什麼是佛教?
答: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mma)。
2. 問:"法"是什麼意思?
答:"法"字的梵語是達磨(Dharma)。佛教對這個字的解釋的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這就是說,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質和相狀,有它一定軌則,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著它的濕性,它有水的一定軌則,使人一見便生起水的了解;反過來說,如果一件東西沒有濕性,它的軌則不同于水的軌則,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經中常見到的"一切法"、"諸法"字樣,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萬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釋 ,佛根據自己對一切法如實的了解而宣示出來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樣具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3. 問:佛是神嗎?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紀時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因爲他屬于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爲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4. 問:爲什麼稱他爲佛呢?佛的意義是什麼?
答:佛字是"佛陀"的簡稱,是Buddha的音譯(如果用今天的漢語音譯,應當是"布達"),佛陀的意義是"覺者"或"智者"。"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給它加了叁種涵義:①正覺(對一切法的性質相狀,無增無減地、如實地覺了);②等覺或遍覺(不僅自覺,即自己覺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覺他,即使別人覺悟);③圓覺或無上覺(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地)。
5. 問:除釋迦牟尼外,有沒有另外的佛?
答:佛教認爲過去有人成佛,未來也會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覺悟的可能性,所以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6. 問:如來佛是不是釋迦牟尼,還是另一人?
答:"如來"這個名詞是從梵語(tathāgata)譯出來的。"如"字就是"真如"(tathā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實狀況,它又包含"如實"(Yathābhūtam)的意義。佛經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又說"如實而來"。"如來"是一個通用名詞,它是"佛陀"的異名。如釋迦牟尼佛,可以稱釋迦牟尼如來;阿彌陀佛,可以稱阿彌陀如來。
7. 問: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不是一個人嗎?
答:不是。阿彌陀佛是另外一個世界上的佛。阿彌陀佛是梵語Amitābha的音譯,意義是"無量的光明" 。
8. 問:"南無佛"是什麼意思?爲什麼讀起來是"那摩佛"?
答:"南無"是梵語Namo的音譯,念成"那摩",是保持原來古代的讀音。現代廣東、福建一部分地區,仍保持這個古音,它的意義是"敬禮"。今天印度人相見,互道"那摩悉對",就是說:"敬禮了"。
9. 問:釋迦牟尼的一生可以簡略介紹一下麼?
答:可以。釋迦牟尼的時代,約當公元前六世紀中葉,正是我國春秋時代,與孔子同時。他是當時迦毗羅國 (Kapilavatthu) 國王的長子,父親名淨飯 (Suddhodana),母親名摩耶 (Mqyq) 。摩耶夫人生産前,根據當時習俗,回到母家去,路過藍吡尼園(Lumbin]), 在樹下休息的時候,生下了悉達多王子。
10. 問:藍毗尼花園現在還有遺址留存下來嗎?
答:公元七世紀時,我國玄奘法師曾到過藍毗尼。根據他的記載,他曾經看到在他之前八百多年阿育王(Asoka)在那裏建立的石柱,標志著佛陀誕生之處,但當時石柱已被雷擊破,柱頭倒在地下,已經是衰落的情景了。後來由于沒有人能夠識得柱上的文字,因此佛陀誕生的地址久已湮沒無聞。直到1897年才被人發現了阿育王的石柱,考古家認識出上面的文字,這才發掘出藍毗尼園的遺址,在附近並且發掘出古代的市鎮,其中有些可以相信是屬于當時的迦毗羅城的。今天尼泊爾政府已經把這個地方作爲聖地加以建設和保護。
11. 問:釋迦牟尼幼年教養情況是怎樣?
答:摩耶夫人産後不久就死了。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 (Prajqpati)養育的。他自小從婆羅門學者們學習文學、哲學、算學等等,知識很廣博;又從武士們學習武術,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他父親淨飯王因爲他天資聰慧,相貌奇偉,對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繼承王位後,建功立業,成爲一個"轉輪王"(統一天下的君主)。
12. 問:那麼,他後來爲什麼不繼承王位呢?
答:悉達多王子在幼年的時候,就有沈思的習慣,世間許多現象,給他看到,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觸和深思:饑渴困乏、在烈日下耕田的農人,繩索鞭打、口喘汗流拖著犁頭耕地的牛,蛇蟲鳥獸弱肉強食的情景,衰醜龍鍾的老人,輾轉呻吟的病人,親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這些都促使他思索著一個問題--如何解脫世界的苦痛。他讀過的吠陀書(Veda,婆羅門經典)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他學到的知識和他未來的王位、權力也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于是他很早就有了出家的念頭,後來終于舍棄了王位。
13. 問:他父親怎麼會讓他出家呢?
答:淨飯王發覺了他兒子的心思後,曾經想過各種辦法防止他,特別是企圖從生活的享受上羁縻他。悉達多王子十六歲時,淨飯王便爲他娶了鄰國的王女耶輸陀羅(Yasodharq)爲妃,生了一個兒子叫羅怙羅(Rqhula)。但是這一切都沒有能夠阻止他,終于在一天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偷偷地出了國城,進入一個森林中,換去王子的衣服,剃去須發,成爲一個修道者。關于他出家時的年齡,有兩種不同記載,一說是十九歲,一說是二十九歲。
14.問:出家以後的情形怎樣?
答:他父親曾盡力勸他回去無效,只好在親族中選派五個人隨從他一起,這五個人的名字是:憍陳如(Kaundinya, P. Kozfa``a),跋堤(Bhadrika, P. Bhaddya),跋波 (Vāspa, P. Vappa),摩诃男(Mahqnqma, P. Mahqnqma),阿說示(Asvajit, P. Assaji)。悉達多王子和他的侍者們先後尋訪當時叁個有名的學者,從他們學道,但都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于是他知道當時
哲學思想中沒有真正解脫之法,便離開了他們,走到尼連禅河(Naira`janq現在叫做Lilaian)岸邊的樹林中,和那裏的苦行人(極端刻苦修行的人)在一起。爲了尋求解脫,他嘗夠了艱苦辛酸,堅持不懈,經曆六年之久。但是結果徒勞無功,方才悟到苦…
《佛教常識答問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創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