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常識答問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創立▪P2

  ..續本文上一頁行是無益的。他于是走到尼連禅河裏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積垢,隨後受了一個牧女供養的牛奶,恢複了氣力。當時隨從他的五個人見到他的情景,以爲他放棄了信心和努力,便離開了他,前往波羅奈城(Benares)去繼續他們的苦行。王子于是一個人走到一棵畢缽羅(Pippala)樹下,鋪上了吉祥草,向著東方盤腿坐著,發誓說:"我今如不證到無上大覺,甯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 他便這樣在樹下思維解脫之道,終于在一個夜裏,戰勝了最後的煩惱魔障,獲得了徹底覺悟而成了佛陀。

  

  15.問:釋迦牟尼成佛處,現有遺迹留存嗎?

  答:釋迦牟尼成佛處,自古稱爲菩提場或菩提伽耶(Buddhagayq),那裏的畢缽羅樹,因爲佛坐在樹下成道的緣故,得到了菩提樹之名。從此,所有畢缽羅樹都叫做菩提樹。"菩提"就是"覺"的意思,菩提伽耶在今天印度比哈爾省伽耶城(Gayq)的南郊。那棵菩提樹在二千數百年中曾兩次遭到斫伐,一次遭風拔,但都重生了新芽,現在的菩提樹是原來那棵樹的曾孫。樹下釋迦牟尼坐處有石刻的金剛座。樹的東面有一座宏偉莊嚴的塔寺,名叫大菩提寺,至今約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曆史,附近還有許多佛的遺迹和古代石刻與建築。 1956年印度比哈爾省政府爲了這個聖地的建設和管理,設立了一個國際性的咨詢委員會。中國佛教協會接受了邀請,指派了兩名代表參加該會。

  

  16.問:釋迦牟尼成佛後的事迹,可以簡略地談一談嗎?

  答:釋迦牟尼成佛的年齡,也有不同的記載,有的說叁十歲,有的說叁十五歲。此後五十年(或四十五年)中,直到他八十歲逝世前,他沒有間斷過他的說法工作。他到處遊行,向大衆宣示他自己證悟的真理。他最初到波羅奈城去找離開了他的五個侍者,爲他們說法。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說法,叫做"初轉*輪" 。

  

  17.問:"轉*輪"是什麼意思?

  答:"輪"(Cakka),是印度古代戰爭中用的一種武器 ,它的形狀象個輪子。印度古代有一種傳說,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轉輪王,他出生的時候,空中自然出現此輪,預示他的前途無敵。這裏以輪來比喻佛所說的法。佛的*輪出現于世,一切不正確的見解、不善的法都破碎無余,所以把說法叫做轉*輪。佛初轉*輪處是鹿野苑(Sārnāth),在今天波羅奈城(Benares)。經過近代的發掘,鹿野苑發現了不少有價值的文物。有阿育王的石柱,有公元四世紀石刻的佛初轉*輪像等等,並且發掘到古代塔寺的遺址。鹿野苑現有佛寺、博物館和圖書館,都是近幾十年來陸續興建起來的。佛初轉*輪處的鹿野苑,和佛誕生處的藍毗尼園、佛成道處的菩提伽耶、佛逝世處的拘屍那伽(Ku1inagara, Kusinqra),是佛教四大聖迹。值得指出的是:近代學者們對這些聖迹以及其他一些古迹的發掘和修複,主要都是根據我國古代高僧法顯、玄奘等的記載。

  

  18 問:佛初次說法的地方爲什麼要比其他說法的地方看得重要呢?

  答:佛在鹿野苑初轉*輪這件事是佛教的一件大事。從那時起,開始建立了佛教;從那時起,開始具足了叁寶。

  

  19.問:"叁寶"是什麼?

  答:佛陀是佛寶,佛所說的法是法寶,佛的出家弟子的團體--僧伽(saxgha)是僧寶。稱

  之爲寶,是因爲它能夠令大衆止惡行善、離苦得樂,是極可尊貴的意思。佛初轉*輪,憍陳如等五人都歸依佛,出家爲弟子,于是形成了僧伽。所以說,從那時起開始具足了叁寶。

  

  20.問:什麼叫做歸依?

  答:歸依的意思是:身心歸向它、依靠它。歸依叁寶的人是佛教徒。"歸依"也可以寫成"皈依","皈"與"歸"的讀音和意義相同。

  

  21.問:佛在世的時候,歸依的人多嗎?

  答:是的,佛初轉*輪後從鹿野苑到摩揭陀國(Magadha)去的一路上,受到他的教化而歸依的人就很多。其中有拜火教的婆羅門姓迦葉的叁兄弟,都改變了原來的信仰,率領他們的弟子一千多人歸依了佛教。佛到了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Rqjagaha)後,歸依的人更多。其中最有名的出家弟子有舍利弗(Sqriputta)、摩诃目犍連(Mahqmoggallqna)、摩诃迦葉(Mahqkassapa)等人。後來佛回到故鄉去,他的異母弟難陀(Nanda)、堂兄弟阿難陀(Qnanda)、提婆達多(Devadatta)和他兒子羅怙羅等都隨他出了家。還有宮廷中一個剃發工奴優波離 (Upqli)也出家加入了僧團,後來成爲有名的佛教戒律學大師。佛的姨母波阇波提也歸依了佛,是第一個出家女弟子。至于不出家而歸依叁寶的弟子則爲數更多。佛的出家弟子,男的叫比丘(bhikkhu),女的叫做比丘尼(bhikkhunī);在家弟子,男的叫做邬波索迦(upqsaka),女的叫做邬波斯迦(upqsikq),合稱爲四衆弟子。

  

  22.問:釋迦牟尼一生遊行教化的區域,是哪些地方?

  答:根據記載和發掘的資料,佛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主要是中印度;他的弟子們分到四方遊化,可能更遠一些;但是斯裏蘭卡和緬甸都有佛曾經到過並足印的傳說。佛居住的地方以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和拘薩羅國 (Kosala) 的舍衛城 (Sqvatth]) 的時間爲最多。在王舍城外有一個竹林,是頻毗娑羅王 (Bimbisqra) 獻給佛和僧衆居住的,後人稱爲竹林精舍;在舍衛城有一個林園是當地一個富商須達多 (Sudatta) 和拘薩羅國王子祇陀 (Jeta) 共同獻給佛的,後人稱爲祇園精舍。佛常往來兩處,所以竹林、祇園並爲說法的重地。王舍城南面的靈鹫山 (Gijjhak[wa) 也是佛常和弟子們說法的地方。佛逝世前由王舍城北行到毗舍離(Vesql]) 城 (今印度比哈爾省境內),又由毗舍離向西北行,最後到了拘屍那伽(今印度聯合省伽夏城Kasia),佛是在拘屍那伽逝世的。現在佛逝世處,發掘出佛遺體火化的地方和石刻的佛涅槃像以及其他古迹。印度政府爲了紀念佛涅槃二千五百年,曾對這個聖地予以必要的修複和建設。

  

  23.問:什麼叫做"涅槃"?

  答:現在暫不詳細解答,這裏可簡單解釋爲"逝世"。

  

  24.問:佛涅槃前後的情形是怎樣?

  答:佛在毗舍離城的時候,己經有了重病,在那裏度過雨季後,偕弟子們向西北走去,路上受了鐵匠純陀(Cunda)供獻的食品,病更加劇。最後走到拘屍那伽一條河邊,洗了澡,在一處四方各有兩棵娑羅樹的中間安置了繩床,枕著右手側身臥著。後來所有臥佛像(即佛涅槃像)都是這樣的姿式。佛告知弟子們將要涅槃,弟子都守候著。夜間有婆羅門學者須跋陀羅(Subhadda)去見佛,阿難陀想擋住他,佛知道了,喚他到床前爲他說法,于是須跋陀羅成了佛的最後的弟子。佛在毗舍離臨出發前和在途中爲弟子們作了多次的教誨,到了那天半夜逝世前又最後囑咐弟子不要以爲失了導師,應當以法爲師,要努力精進,不要放逸。佛逝世後,遺體舉行火化。摩揭陀國人和釋迦族等八國將佛的舍利分爲八份,各在他們的本土上

  建塔安奉。其中摩揭陀國安奉在菩提伽耶的一份,到公元前叁世紀,被阿育王取出,分成許多份送到各地建塔。1898年,考古家在尼泊爾南境發掘迦毗羅國故址,發現一舍利塔,塔內藏有石瓶石函等物;有一瓶放在鐵和水晶層疊的函內,裏面有黃金花,花上安放著佛骨。從函上刻的文字知道這就是釋迦族供養的佛的舍利。

  

  25.問:舍利是什麼?

  答:舍利(Sarīra)就是遺體,但這個名稱一般只用于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遺體。

  

  26.問:塔是作什麼用的

  答:"塔"又稱"塔波",是梵語St[pa (P. Th[pa)省略的音譯,完整的音譯是"窣堵波",意義是"高顯"或"墳"。塔一般是藏舍利的。也有不藏舍利而作爲標幟紀念之用的。

  

  27.問:佛涅槃的年代,有沒有不同的計算?

  答:關于佛涅槃的年代,東南亞佛教徒一般認爲是公元前545年,所以1956年和1957年各國都舉行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盛大紀念。我國關于佛涅槃年代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一般公認的年代是公元前486年,與南傳佛曆相差59年。

  

  28.問:佛的涅槃日是哪一天?

  答:我國一般認爲農曆二月十五日是佛涅槃日,四月初八日是佛誕生日,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成道日。南方各國則以公曆五月月圓日 (相當于我國農曆四月十五日) 爲佛節日 (Vesqkhq),認爲佛誕生、成道、涅槃都在這一天。

  

  29.問:聽了上面的談話,對釋迦牟尼佛的一生事迹已經有了輪廓的了解。現在想請你談一談當時佛教創立的曆史背景。

  答:這是一個較難的問題,因爲第一關于印度古代曆史資料缺乏,第二我自己在這方面少研究。但是我仍然願意將一些我所知道的材料和所想到的線索,提供你參考、研究和判斷。

  

  30.問:很好。我認爲,任何宗教和思想都是曆史的産物,能夠了解一些當時社會的情況,是有助于對佛教的了解的。希望你就幾個主要的問題談一談,能說明一個大概就行了。

  答:先從當時的形勢談起吧。你知道古代印度曾經有一個區域叫做"中國"嗎?

  

  31.問:這倒不知道。那是在印度的什麼地區?

  答:大約叁千五百年到四千年前,雅利安(Qrya)人逐漸由中亞細亞進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那裏的土著民族,並且吸收了他們的文明,在那裏定居下來,建立了好些國家,因此長…

《佛教常識答問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創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